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8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服装史论文.docx

中国服装史论文

服装史论文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

原因众说不一。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体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

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

《墨子·公孟》云: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

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

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

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

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

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

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社会风尚中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

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

在整个服饰流变史上,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

男子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

在服饰的色彩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

这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近现代服饰(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 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

“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

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

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

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

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

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

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

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

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

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

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

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

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

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

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政治的过分干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标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华的艳丽的,甚至于性别特征明显的。

最后剩下的只有中山装、军装、学生装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服饰最单调贫乏的一页。

  自民国以后,拥有时装,特别是妇女时装的出现。

他是一种时髦的服装。

既和与节令,也符合时代潮流,时时变化。

有很大的流动性,创造性。

近代妇女穿着时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大转折。

不同于历代那样受严格的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难于有大的变革,而民国以来帝制废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着,纹样,色彩,加之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装业的兴勃时装上的推陈处新,争夺斗艳,造成服装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

  或许现在服装就是那只涅般的凤凰,世纪末的狂风烈火将使她锻铸一新,重现光辉。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现代

  不可否认,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走向衰落与脱变的一个世纪;同时,这个世纪也是民族传统服装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纪。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门南,达智桥胡同的松筠庵里,一个蓄着长辫,自穿袍的年轻人,用有力的行草写下了中国近代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就是康有为。

他在上疏奏折中称:

“……以数千年一统缓之中国衰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可见当时中国服饰的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样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法令,将欧式的燕尾服,圆筒帽列为中国大礼服,西服为小礼服,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令确立西式服装在社会礼仪中的地位。

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设接受西式服装与服饰习惯。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蹉跎,负载着旧时代精神的民族传统服饰形式逐渐消失,中国人的衣行为模式逐渐与西方趋同,最终“与国际接轨”。

  于今日的国际环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质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趋势向同一,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家用电器、汉堡可乐、西装、T恤、等。

其次,物质生活的间接影响以及传媒通讯的直接影响精神领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甚至于语言表达都在朝着一个潜在的国际标准靠拢,服饰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时期里,我们更不能忘记祖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绫罗绸缎,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奇迹的神话。

  现今,中国加入了WTO,更大的机遇在等着我们争取,更大的挑战也在等着去克服。

我们不能一味的看着门外,应该更好的运用已有的财富,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特色。

服装发展史论文

寓意,形体可以兼得

——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

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

“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

”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

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

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

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

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

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

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

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

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SaintLaurentRive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

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

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

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

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

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

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

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

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

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论中西服装史

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跨过地域之境,穿越时空之界,满是荆棘,一条条迂回曲折的长廊,团花盛放,美丽如斯。

日落星辰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服装如花,凋零。

花开一刻,叶落一地。

花开花谢,不过一个终结,一个开始。

服装是“衣裳”“衣服”的一种现代称谓,也是成衣的同义语;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

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服装,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

在等级深严的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为了稳定内部的秩序,制定了以国王的冕服制度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火连天、兵伐不断,继而出现了诸多如布甲、皮甲、铁铠铜盔等军事服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华,空怀报国之志,继而才会有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融其南北服饰于一体。

隋唐五代盛世,展现的是线带优美、流畅,典雅秀丽的宽衣博带。

没有汉代服饰的凝重、端庄,没有六朝服饰的简朴,没有宋代服饰的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并赋有节奏,极富诗意美与韵律美。

其展现出一个大国的雍容华贵,极尽渲染了一太平盛世的繁荣。

在有“马上民族”之称的蒙古统治下的元朝,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激烈冲击,相互影响和发展,实行中元服饰并用的服饰制度,可谓百花齐放。

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其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诸如线条流畅、飘逸秀美的背子、儒裙,挺拔有型的巾帽……丝绸和棉布等面料的纺织、印染、刺绣等加工技艺水平高超娴熟,纹饰丰富。

在民间更是创造出了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吉祥图案”。

清代——顺治元年,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在强制推行满服的同时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

由此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

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加之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衣服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

近代由于中西文化交汇、冲击和侵蚀,洋装式旗袍、中山装、学生装等这些中西结合的服装陆续出现。

如今,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横的服饰艺术之花,正如斯开放着,艳丽而夺目。

纵观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意。

那是诗人的时代,人类的瑰宝。

其以宽服大裙包裹人体,无形而有形,创造出一种最自然的穿着形态,充分体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

古罗马

宽松、垂挂、多裸露的卷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服装上的穗饰,古波斯帝国的裤子以及古埃及繁荣亚麻织物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宗教色彩笼罩下的中世纪(历史上一般把5世纪至15世纪称为中世纪,并从时间上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服饰成为人类包裹肉体,压抑欲望,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方式。

其服装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为遮盖体形和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

拜占庭服饰由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演变而来,经过罗马式时期,最终落脚到哥特式时期的窄衣文化。

12世纪,到处充斥着哥特式的浪漫,尖状的服饰、尖状的建筑……开倡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

随着禁欲主义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

16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之美和曲线之美。

紧窒的胸衣、笨重的篷裙、摇曳的华羽、璀璨的珠宝……无不形成一幅幅奢靡的景象。

其在服饰上体现为:

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痩劲,构成箱型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

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并不再羞羞答答用饰布遮住。

这种两性服装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直影响西方服饰近500年的发展。

17世纪的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精神特质:

气势雄伟、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

这时期的服装最大的特色是强调繁多的装饰,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缠绕的丝带和蝴蝶结、花纹围绕的边饰等。

女性服装解脱束缚、自由随意,男性服装则崇尚自然和优雅,花边、香水、高跟鞋、手套、手袋、领带、领结,各种新鲜时尚纷至沓来,烘托出巴洛克时期的繁荣与精致。

在长发、蕾丝、皮革的装饰下营造出动态、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继而把男装推向了时尚的巅峰。

然而在这装饰过剩的时代,男装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却也失去了男子的阳刚之气。

18世纪,欧洲乃至世界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这时期的服装主要分为洛可可时期服装和新古典主义时期服装两个历史阶段。

浮华的洛可可风格使时装达到了一个辉煌时代:

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繁复的装饰、低领、春光乍泄的衬裙、印花布料、紧身内衣……用尽曲线与粉色,粉刷出一种非对称的并富有动感、自由奔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

随之而来的法国大革命更是使巴黎时装名声日盛,但最后,正是革命摧毁了这个时装的黄金时代。

18世纪末期迎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新古典主义艺术,它一反洛可可的豪华多饰,转而追求简洁朴素、健康自然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风范。

这时的男装摒弃了矫揉造作之美,把其完全让位于女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古典服饰风格。

至此之后,在世界服饰大舞台上,古代的自然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美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年轻一代的崛起,新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各种反传统的叛逆思潮蔓延。

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其重要特征。

但后现代主义艺术又能对所有风格进行复制、模仿和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其风格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各种类型的街头服饰,如迷你裙、喇叭裤、牛仔裤、不分性别均可穿着的新潮服饰成为当时的最新时装。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社会情绪均不稳定的时代,此时的服装舞台亦呈现出一片混乱的状况。

在重视个性、自我的潮流中之下,时装亦变得多样化,飘逸的长裙成为新焦点、剪裁宽阔的长裤及喇叭裤成为潮流新典范、东方色彩缤纷的宽身设计迅速流行。

20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他们追求着装的个性化,且利用服饰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拒绝商业味的时装。

“回归自然,保护环境”成为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的话题,这时的潮流趋向多元化。

高收入阶层人士追求高档名牌,热衷于高级女装。

而年轻消费者打扮前卫、追求个性,不拘于传统审美与着装观念,而以表现自我为出发点。

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步入又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已经在各方面广泛应用,社会在一个空前的高速中运转。

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的奢华之中走出来,进入了一个提倡节俭和注重环保的世界。

此时的服装界,一批欧洲新晋设计师冒头,主流的时尚是提倡解构与简洁主义,同时环保风另自然色衣料流行,东方情结成为一股主流文化。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凝结了人类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聪明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服饰风格。

日落日出,北斗星辰,不断地循环、更替。

服装不过如此,像花一样,发芽,成长,开花,凋落,落叶归根,发芽……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换一个形式、换一个称谓。

花的凋零,迎来的并不是花的终结,而是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