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150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社会共识指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是大多数人同意或愿意接受的价值选择和遵循的社会规范。

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

所谓社会共识,首先是关于社会合作意义的共识。

有了全社会渴望形成社会共识的需求,接下来是达成关于合作规则的共识。

形成合作规则的共识后,还需建立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即社会成员应当明确任务是什么、步骤如何进行,以便相互配合,形成合理预期。

例如,在当下,我们至少要逐渐形成这些方面的共识:

社会发展的任务为何?

发展的方式应该怎样?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②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

它是鲜活的、流动的、弥散的,不断与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相互建构。

当我们观察一个社会、观察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从个人的价值偏好到与人交往的规则,从市场的交易到群体性事件,都能感受到他们背后存在着一种牵动着、引导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若隐若现。

这就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抑或社会类别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的心境状态。

在社会稳定演进时,这种心境状态表现为一种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或“时代精神”;而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它则可能快速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成分和形态,如同一种基调,衬托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内心状态,又被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意愿、行为预期和选择不断涂抹添减,从而汇聚成为一曲整个社会的精神“合声”。

由此可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

③然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共享的现实,又可能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行为意向有一定的距离。

在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特性,使社会共识的建构更为困难。

④从社会心态的培育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推动社会共识建立的基础。

当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抱怨和观望的情绪就会流行。

而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对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的构建有着深刻影响。

“抱怨”的主体往往会假设有全能的力量应当对现状负责,是消极的情绪;而“批评”则往往带有积极的色彩,它力图找出问题、甄别情况、警告风险,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

“观望”是对全能的力量的失望;而“参与”则是通过介入,改变现状,摸索出路,是社会共识在“尝试——错误——再尝试”中的必要过程。

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成员意识的养成。

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不应是社会上下结构中的从属,也不应是权力结构中的支配者或者被支配者,而应当是以平等关系赋予的成员资格。

⑤社会心态是社会之心,社会共识是社会之心的良知良识。

凝聚社会共识,要有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心态做基础,成熟的社会共识,也将是社会心态的准星和基调。

(选自杨宜音《作为社会共识表达方式的社会心态》,有删改)

1.下列对于“社会心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心态是牵动、引导、左右社会或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的精神力量。

B.社会心态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

C.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能加速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D.社会心态不能等同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等。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介绍社会共识的概念、形成过程,并列举当下所需要的社会共识的内容来具体说明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

B.第②③段先依次阐述社会心态的概念、呈现方式、变化特点、作用,最后指出社会心态对社会共识的构建的影响。

C.第④段介绍如何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分析抱怨与批评、观望与参与的不同特点与影响,提倡养成社会成员意识。

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⑤段总结全文,先明确社会心态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再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社会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包括社会合作意义、合作规则以及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等。

B.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

它可能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时代精神”,或社会的精神“合声”。

C.“抱怨”“观望”是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时流行的消极情绪,“批评”“参与”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方式与过程。

D.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能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而社会共识是社会心态的良知良识,是社会心态发展的终级目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

“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

“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

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分)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

填沟壑”的国殇。

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

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

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

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

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

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

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

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

“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

”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

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

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

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

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

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

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

忙。

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

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