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00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docx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

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

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

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

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春节习俗……………………………………4

立春风俗…………………………………5

元宵节……………………………………6

潮汕人过清明节………………………9

潮汕端午习俗…………………………10

潮汕中元节……………………………12

中秋节的习俗…………………………17

冬至………………………………………19

除夕………………………………………21

实践总结…………………………………23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

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

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

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

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

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

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

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

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

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

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

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

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

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

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

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

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

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

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

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

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

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说: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

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

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

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玺”或“探春玺”,元时称为“卷煎饼”。

元·韩弈《易牙遗意》载:

“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

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

浮油煎,令红焦色。

”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一、赏灯

隆都镇的街巷被灯火点亮

潮汕俗语曰:

“一年一度元宵明。

”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

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

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

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

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

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

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

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如果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

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两层。

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外面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

‘人物可大可小,周围再配景。

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观赏比较。

从十一月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

“起灯”实际上是“起丁”,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仪式,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

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

起灯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便有了。

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

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

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

《隋书·音乐志》载: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卜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

“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此俗代代相传。

潮汕人在这一天无论妇孺老幼,都兴奋异常,早早祭过祖先,用过晚饭便上街游玩赏灯了。

大宗祠里的灯棚前,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好一派欢乐气氛。

灯棚上,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各种各样的宫灯,汇成一条金色火龙,在这火龙映照之下:

董卓、貂婵、吕布、关羽、秦琼、陈三、五娘等等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潮汕《百屏灯》歌谣唱曰:

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

二屏秦琼倒铜旗。

三屏李恕射金钱。

四屏梨花在吸毒,五屏郭槐卖胭脂。

六屏点将杨延昭。

七屏张飞战马超。

八屏孔明空城计。

九屏李旦探风娇。

十屏关爷过五关。

十一昭君去和番。

十二赵云救阿斗。

十三刘备取西川。

十四大战魏文通。

十五冻雪韩文公,张千李万遇着虎。

十六郑恩下河东。

十七时迁在偷鸡。

十八良玉在思钗。

十九桂枝在写状。

二十碧英遇张千。

廿一莺莺在听琴。

廿二秦琼战杨林。

廿三李密双带箭。

廿四劝君朱买臣。

廿五三休樊梨花。

廿六秦琼去夺魁。

廿七雪梅教商路。

廿八元贵打秦梅。

廿九金真扫沙窗。

三十说古一韩朋。

卅一菀城战吕布。

卅二秦桧风波亭。

卅三金花去掌羊。

卅四大战太平桥。

卅五李逵打老虎。

卅六陈三共五女良。

卅七唐王游月宫。

卅八周氏清风亭。

卅九苏秦假不第。

四十八宝遇狄青。

四一霸王困乌江。

四二走贼遇瑞兰。

四三庞统连环计。

四四太公遇文王。

四五蒙正赴彩楼。

四六关公去辞曹。

四七大战万仙阵。

四八五虎战牛皋。

四九三娘在夺槌。

五十永清去打擂。

五一武松收方腊。

五二杨任收张奎。

五三大战野熊仙。

五四孙膑遇宠涓。

五五三鞭遇二铜。

五六秦琼救李渊。

五七打劫祝家庄。

五八削发扬五郎。

五九李通带家眷。

六十潘觉跳油汤。

六一薛蛟遇狐狸。

六二打兔刘咬脐。

六三王莽篡帝位。

六四上表蔡伯喈。

六五狄青解征衣。

六六吴王纳西施。

六七辕门欲斩子。

六八董永遇仙姬。

六九王英欲落山。

七十挂帅杨令婆。

七一周仓擒庞德。

七二刘邦斩白蛇。

七三乃是女搜宫。

七四魏征去斩龙。

七五火烧葫芦谷。

七六刘备去招亲。

 七七国公打李良。

七八黄忠战潘璋。

七九子龙战张合。

八十张公困睢阳。

八一大战夏侯渊。

八二投江钱玉莲。

八三包公欲截侄。

八四篡位武则天。

八五仁贵回寒窑。

八六杨衮在教枪。

八七辕门在射戟。

八八烈妇许孟姜。

八九专诸刺王僚。

九十文广去收妖。

九一武松在歇店。

九二仁贵平西辽。

九三海瑞打严嵩。

九四妲已迷纣王。

九五罗通去扫北。

九六寡妇征西番。

九七万历小登基。

九八武王反西岐。

九九摘印潘仁关。

百屏拜寿郭子仪。

从这可以看出,百屏人物故事,不少是从传说中来的,也有的取材于潮剧人物;当人们看到这一屏屏花灯时,就仿佛在翻阅一个个优美的故事。

二、掷弥勒佛

元宵夜,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子上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彩棚。

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月巴头胖脑,长耳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似坐似卧,笑容可掬。

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泥塑彩娃。

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栏外,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使劲掷去。

如果彩娃被击中,即为中彩,棚主将被击中的彩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

有时击者的劲太大了,击碎了彩娃,棚主会重新拿一个补上。

在一些较难击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鼻尖等,则是中一赠三。

这彩娃俗称为“喜童”。

人们认为:

击中了,来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

故此,那些刚当新郎的小伙、刚娶儿媳妇的公公,由于抱子孙心切,即使投几百次也在所不惜。

一经击中,棚主和围观者即喝彩道贺。

三、唱采茶歌

元宵夜的娱乐活动,过去尚有唱采茶歌一俗。

元宵前后,各村各乡除了游灯之外,还有扮唱秧歌,其中最为美妙清丽的是采茶歌;在乡里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每一队8人或12人手里据着花篮,扮成采茶样子,载歌载舞,十分切八。

队首有两个人手里提着彩灯,“采茶女”的进退步伐,都以队首彩灯为指挥。

《岭南杂记》中录有潮州采茶歌二首: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大姊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来,中央绣出采茶人。

四、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习俗,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

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

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

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

这样的打扮,真是“婀娜随风转,窈窕世无双”,仿佛是仙女下凡来。

打扮完毕后由同伴,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

宗祠里面,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为了观灯,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

新娘们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祷祝,祈求明年得子。

拜毕,绕堂一周,逐屏观看。

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同时,也让他人观看,然后方可回家。

这一习俗,就称为“新娘落祠堂”,现已少见。

未婚的姑娘,在这一夜;会拉上同伴,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谓“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这是妇女们至关重要的一个机会。

这种民俗,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另外,还有热热闹闹的猜谜活动。

潮汕是著名谜乡,其谜典雅深奥,深受谜界好评。

但猜谜现在已经不再是元宵节所特有的游艺活动,在春节、中秋等节日中,也常举行。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

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

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棵: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

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

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

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

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

“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一、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

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

“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二、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

岁逢端午,龙舟竞渡。

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

“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

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

“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三、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

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

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乳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四、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

“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潮汕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

中元节是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

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并以中元节为地官判别人间、鬼域善恶的日子。

所以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饿鬼孤魂解脱罪恶,民间也有祭拜地官之俗。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

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

据《乾淳岁月记》载:

“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佛教则以佛祖释迦牟尼在此日投胎,四月初八出生,故称七月十五日为寄生节,因而要在这一天报母恩,所以此节也称为报恩节。

后来又因为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此日(据《盂兰盆经》所说,目连尊者得知母亲死后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就跑去求佛救度,佛即让他在七月十五日,即是夏季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食十方僧众便可解脱)而沿为施孤普渡的习俗,故又称为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

这节日在初唐已相当流行。

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后,曾在中元这一天,作万缘超度的盂兰盆会,征召僧尼二万余众,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

佛道两家都在这一日祭起法器,为阴阳世界做功德,故被民间融为一体。

这个节日也是和儒家相通的。

佛道两家都在这一日建醮做功德法会。

儒家强调重孝道,当父母在生时,做儿女的自应当亲奉甘旨;当父母死后,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生时一个样。

故儒家倡导对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中元节也可祭祖先。

这样,中元节便是佛、道、儒三教合流,融为一体了。

在潮汕人心目中,中元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和清明。

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潮汕人质朴的情感中汹涌奔流。

人们通过种种特殊的祭拜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

中元节潮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潮人有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一、普渡施孤

潮汕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乡亲视为孤魂。

潮汕“中元节”多有施孤普渡之俗,以尽行善之意,延续至今。

这个节日,一般认为是根据佛经上的“目连救母”故事演化而来的,其典出自《大藏经》:

释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后,其母却为人歹毒,恣意非为,诽僧谤佛。

王在一怒之下,将她打进地狱受苦,又将她放进饿鬼群中,不给她吃东西。

当目连得知她的母亲正在第六殿受倒悬之罚后,立即盛饭给母亲吃。

但饭刚到口,立即变成炽热的灰炭,烧得嘴巴起大燎泡。

目连不解,跑去问佛祖。

佛祖说她母亲生前罪孽深重,罪恶万端,该受此罪。

如要解救她,除非目连广行好事,赈济贫苦。

目连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

于是这种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元节此日,民间普遍的活动是施孤普渡,为一些阳间没有亲属祭拜的孤魂进行施祭,使其尽早投胎转生,以尽行善之意。

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

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

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

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还增添了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的灵位,招请那些为保家卫国,防御外敌入侵而牺牲的战士。

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

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

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

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

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

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

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祭拜孤魂野鬼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物牌子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

据记载,清代潮阳县祭孤时,还出现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撤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之现象。

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

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称为孤王)。

据说是过去施孤时,各方饿鬼云集,互相抢食,秩序混乱,观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谁也不理他。

结果他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处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恶鬼,才恢复秩序。

因此后来每次施孤时,就一定要糊孤王镇坛。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

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

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

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此例俗,解放前以潮阳县最为隆重,是很浪费的迷信活动。

潮汕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乡亲视为孤魂,多有施孤普渡之俗,延续至今。

在潮阳一带,传说过去有一个姓许的地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逼得百姓忍无可忍,于是秘密举事,乘盂兰盆会之举,杀死了土豪劣绅。

后来,起义被镇压下去,人们为纪念这些义军,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也设孤棚普渡死者。

此日午后,人们纷纷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

祭品上遍插香火,拜后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含有遍济四方之意思。

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野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拿。

因此,常有大人吓唬小孩说:

“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子。

”但常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则不管大人的话,而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以制作玩物。

近几年来,中元节很多迷信活动在潮汕已成为历史陈迹,施孤普渡活动也已简化,而盂兰胜会在潮人聚集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这与旅外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

潮汕不少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