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三)
24.《左传》中记录了一段春秋初年郑桓公与商人的盟誓,大意是:
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更不会强抢你的货物。
你有什么大宗生意,我也不想过问。
这说明
A.统治者调整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争取商人支持
C.商人没有市场交易的自由D.商人摆脱君主的控制
25.《汉仪注》记载:
大祠日饮酎受金。
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
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6.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27.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
“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这一主张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8.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璧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
这主要反映了
A.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B.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C.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29.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
这表明
A.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B.金融变革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D.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30.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
“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新军发挥实力,先后参加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十余省市的独立起义……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
”这些“都督”
A.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B.推动了革命后全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C.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隐患D.提供了袁世凯掌权可以利用的势力
31.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
以下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A.自上而下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明“中国实行一党制”观点正确
B.中国建立的三个基本政治制度说明“独特的纵向民主”有一定道理
C.纵向民主观点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一党制的观点正确,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它党派是参政党
32.学者杨晓东认为:
“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33.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
到1851年,英国就业女工人数大增,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技术发展进步,妇女思想解放 D.社会分工细化,妇女角色转变
34.下图是1990年绘制在柏林墙残留墙体上的一幅涂鸦作品(MOSCOW、CHINA、EVERTWHERE、BERLIN:
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
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想法和思考B.两极格局与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C.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D.东德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
35.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材料意在强调
A.文化回归是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沟通的产物
B.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
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
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
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
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
(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单位:
美元
材料
时间
表1世界五个类型地区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
图示:
I国家: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II国家:
日本
III国家:
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IV国家:
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V国家:
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图中曲线变化的总体特点并予以阐释。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未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
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而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他说:
“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
”
——根据中国古代史资料整理
(1)概括材料中清初的改革在注重社会公平方面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的改革有何积极影响?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第五条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
第十三条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
第十五条为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全权得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干部,有全权得在各种相当会议上自由撤换及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蕴含的民主内涵。
(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作用。
(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
“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
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为此,他提出:
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
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
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
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
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
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
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
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
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重大。
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
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
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9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24.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中所讲是郑桓公通过自己的让步,获取商人的支持。
【试题答案】B
25.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提取理解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题中所讲是汉武帝时期颁行的酎金律。
【试题答案】D
26.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提取题中有效信息。
部分人的奢华生活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生存途径,如果改变奢华的生活方式,那么依靠提供生活服务的人将失去谋生的方式。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助长了江南一些地区出现奢华之风,许多人通过给富商等人提供奢华生活获取了生活保障。
【试题答案】A
27.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题中所讲君主是为民而立的,但是他与其它官员一样,都是平等的。
这是对原来民本思想的发展。
【试题答案】C
28.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准确理解题意。
大理寺卿是反对洋务运动的。
【试题答案】D
29.命题立意:
考查提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
题中所讲此银行开办后,提供了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
【试题答案】B
30.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
武昌起义后,尽管新军将领出任了一些省的都督,但从全国形势看,动荡的形势是很明显的,这些人后来也是割据一方。
【试题答案】C
31.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根据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认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题干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试题答案】B
32.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此学者认为,启蒙是要激发人们敢于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精神。
【试题答案】C
33.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是阐明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由此,妇女在更多的行业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试题答案】D
34.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解析:
图片中的信息:
从窗外望去,是各种各样的墙。
在东欧剧变后,国际政治秩序重构在即,各种政治力量需要想到的沟通。
墙里是各种政治力量自己的思考。
【试题答案】A
35.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解析:
准确完整提取题干信息
【试题答案】C
40.(25分)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提取解读有效信息、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试题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找到商务出版社的出版物,然后归纳概括就可知“出版方向”了。
原因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一些,还要关注材料中的时间。
第
(2)问先要根据出版方向,结合时代背景作答。
【试题答案】
(1)方向:
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中外文工具书、经典古籍等方面。
(4分)
原因:
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清末新政的推动);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
(12分)
(2)影响:
推动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启蒙民众民主自由意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大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
现实意义:
商务印书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同等重要,这是国家与民族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9分)
41.(12分)
命题立意:
提取解读有效信息、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特点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可先找到部分变化是曲折的,也可以对比找到一些差距,但是整体上而方是在发展。
论述的内容是要讲明原因,注意时间。
【试题答案】特点:
由缓慢发展到迅猛发展(2分)
工业革命前,各地均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相近;工业革命后,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地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绝大多数亚非国家曾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工业化进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加大。
(6分)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全球化大潮的形势下,国与国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
(4分)
45.(15分)【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描述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此题较为简单,关键是认真读材料,从中概括相关信息即可。
【试题答案】
(1)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延长农民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地方政府财政资助。
(6分)
(2)清初改革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有利于社会稳定,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积极缴纳赋税,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起来。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
试题解析:
第一问要注意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作答,将材料中的内容归类概括。
第二问要结合1947年这个特定的时间,考虑解放战争这个背景,再结合材料本身的性质去解答。
【试题答案】
(1)经济角度:
第一条和第二条,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分)
政治角度:
第五条,通过选举建立基层行政组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十三条,土地法大纲的法律效力及人民法庭的建立,凸显法律至上;第十五条,政府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对于干部拥有监督权,体现了人民公仆原则。
(6分,答出两条即可得6分)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解放战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改革中成立的农民(代表)大会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为建国后的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描述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此题的关键是时间。
第一问变化趋势,有起伏,但最后是下降。
原因要关注1951、1958、1975、1987这几个时间,结合时代背景解答。
第二问要考虑当时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从材料中能找到直接目的。
【试题答案】
(1)趋势:
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2分)
原因:
上升:
朝鲜战争爆发;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下降:
新中国政权巩固;朝鲜战争结束;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7分)
(2)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进一步缓和国际形势,维护世界和平;为援地方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立意:
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描述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作答。
第二问,结合平时的历史素养分析。
【试题答案】
(1)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寺院规模大,管理出现问题;社会动荡不安,人生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
(6分)
(2)促进了中国佛教发展;加强了中印交流;保存研究印度古代历史的典籍资料;法显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激励后人。
(9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