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五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五单元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
1.演变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格局形成。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
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2.规律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针对训练]
1.(2020·广东百校联考)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
“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
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
”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 )
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
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可知,布列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故选A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
(1)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①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②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2)美国与日本的关系
①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转而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大量的军事订货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2.20世纪50~70年代
(1)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外交、防务逐渐走向独立。
(2)美国与日本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针对训练]
2.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
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上述现象体现出( )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解析:
选C。
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是1969年联邦德国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第二层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第三层是2009年美国否定“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绝对敌我的外交政策。
由这三层材料可知联邦德国、英国、美国都在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不再唯意识形态,三国外交政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项。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针对训练]
3.(2020·山东德州一模)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
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
该政策( )
A.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
B.表明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控制
C.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解体
D.意味着联邦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可知,联邦德国主动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关系,有利于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故选A项。
四、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
变动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
变动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第三次
变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拓展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经常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
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摘编自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20世纪50~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尝试作答】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美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对其战略目标的影响、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
【尝试作答】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思路点拨】 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自我发展、对待国际事务的态度等方面阐述。
【尝试作答】
答案:
(1)变化:
由敌视中国到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
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
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变化:
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
原因:
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应对:
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
(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类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2)解答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关于“冷战”起源的争鸣
【史界观点】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1.美国史学界的观点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2)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3)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中国史学界的观点
(1)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2)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争鸣感悟】
战后美国对外关系的主线一直是美苏关系,它影响着世界的全局。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看作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主线。
“冷战”是由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单元质量检测(五)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47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宣称: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
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美国欲“肩负起领导责任”的真实意图是( )
A.夺取世界霸主地位B.控制操纵联合国
C.复兴欧洲战后经济D.主导西方阵营
解析:
选A。
据材料“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真实意图是夺取世界霸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是夺取世界霸权地位的具体表现和步骤,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这一战略为超级大国的决策者在冷战的框架内审视所有全球性冲突开了先河。
“这一战略”始于美国( )
A.经济上实施控制欧洲的援助计划
B.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
C.军事上在华盛顿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
D.政治上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情咨文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超级大国的决策者”“冷战”“先河”可得出,这一战略应该是杜鲁门主义,它始于美国在政治上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情咨文,故选D项。
经济上实施控制欧洲的援助计划是指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在华盛顿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是指成立北约,这都在杜鲁门主义提出之后,故排除A、C两项。
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鲁门主义出台于1949年之前,故排除B项。
3.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
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台( )
A.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
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
C.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
选C。
由“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可见“莫洛托夫计划”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莫洛托夫计划”对东欧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莫洛托夫计划”是针对马歇尔计划而出台的,与经济区域化的潮流无关,排除B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排除D项。
4.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
上述措施( )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解析:
选D。
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危机客观上推动了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项。
5.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
“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
”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
中法建交( )
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C.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解析:
选D。
据材料“1964年”“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欧洲一体化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因此中法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的处境,故选D项。
6.二战后,西方不少学者认为美国“力图在全世界建立民主政体和健全经济的利他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受到了斯大林的僵化的外交政策的阻挠。
因此,杜鲁门外交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
西方学者旨在说明( )
A.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国家利益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因
C.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D.苏联对冷战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受到了斯大林的僵化的外交政策的阻挠。
因此,杜鲁门外交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表明这些学者将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美苏冷战的爆发归罪于斯大林,故选D项。
7.据统计,从1946年到1986年,联合国安理会共行使否决权223次,平均每年5.57次,其中95%以上是美苏两国使用的。
这说明( )
A.美苏两国争霸斗争激烈
B.美苏两国控制了联合国事务
C.联合国失去了公平正义
D.联合国成为美苏斗争的舞台
解析:
选D。
由题干中联合国否决权“95%以上是美苏两国使用的”可知,美苏冷战过程中在各个领域展开争夺,联合国成为美苏争霸世界的舞台,故选D项。
8.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非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
这表明冷战期间( )
A.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解析:
选A。
苏联与美国象棋比赛,美国国务卿亲自介入,这表明冷战期间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20·广东茂名二模)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
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
这一变化( )
A.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
选D。
据材料“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英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选D项。
10.(2020·江苏南通一模)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
此时,欧洲一体化( )
A.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C.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选D。
题干材料“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表明欧洲一体化的加速,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D项;政治宿敌法德在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前就已和解,排除A项;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
11.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
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联合国和欧、中、日、俄、印等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故A项正确。
12.(2020·广东六校联考)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
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缓和
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可知,作者意在说明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故A项正确。
13.(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读下表。
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宗旨和任务的变化
时期
宗旨和任务
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
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
进入21世纪后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 )
A.继承性和延续性B.发展及与时俱进
C.长期性和稳固性D.民族解放的性质
解析:
选B。
从“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到“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的变化可以说明其发展及与时俱进的特点,故B项正确。
14.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
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 )
A.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解析:
选A。
苏联的解体导致美国失去了制约,故A项正确;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由于多极力量的兴起,美国并不能称霸世界,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2020·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政策。
——摘编自《关于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
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问题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不结盟运动态度由批评转向认可和支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中国对和平国际环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冷战结束以后不结盟运动由蓬勃发展到基本停滞,其主要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答案:
(1)变化:
由反对批评到认可关注。
原因:
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扩大并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变化:
由蓬勃发展到发展停滞。
原因:
冷战结束,中间地带作用减弱;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变本加厉;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退出不结盟运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均势及均势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下表中的两种。
观点一
现实主义
认为均势可以防止霸权,具有稳定国际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世界秩序的前提,同时有利于世界和平
观点二
理想主义
认为均势不能维护世界和平,且认为在争取均势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强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都是均势导致的结果。
均势往往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达到实力大国间的平衡
——整理自尚伟《均势理论与世界秩序》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此类题目可选择三个角度,赞成观点一或赞成观点二以及结合观点一和观点二提出新的认识。
选择均势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角度,应该联系历史上重大战争爆发的背景,如近代英国的殖民霸权导致世界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