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64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docx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资料

第一二单元  哲学思想与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单元复习策略】

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

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认识六对关系,理解七个概念。

一个核心就是探究世界的本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六对关系是指,处理好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七个概念就是理解哲学、物质、意识、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真理七个概念。

二、立足哲学体系,把握专题版块:

本专题属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范畴,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认识论主要揭示了认识从何而来,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

本专题的复习可以采取核心发散思维的方法。

立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合理整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意识的作用。

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实践的特征和认识真理的过程。

【核心知识解读】

1.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

(1)哲学基本派别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全面认识哲学的基本派别

分歧

阵营

基本观点

内部派别

主要区别

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风等),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朴素性,是物质观上的进步。

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唯物主义

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特别提示】合理认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2)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②含义:

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具体要求: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三,反对错误观点: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④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合理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①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合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特别提示】澄清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1)不能把现象等同于规律。

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和认识规律。

现象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而规律必须运用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外部事物强加的。

规则、法律之所以不是规律,是因为它是人制定的,符合规律并不等于规律。

(3)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不能把偶然的联系当作规律,犯守株待兔的错误。

(4)不能把哲学上的规律等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要求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但是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如果认识超出人的认识范围,人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②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③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3)认识的真理性

①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具体性

①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照搬过去、超越历史条件,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②追求真理的过程

认识过程

表现

原因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往往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主体:

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以及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限制。

②客体: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

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②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本单元复习策略】

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

本专题的复习一定要把握一条主线,认识两个方面。

一条主线就是我国的外交行为,特别要注意中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

两个方面,就是从宏观上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

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的发展趋势、国际社会的主体、国际关系。

从微观上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

二、本专题复习中重点把握三个问题。

一是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二是中国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三是中国如何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

三、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

本专题的复习应该采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复习方法。

立足中国的国际行为,分析我国是如何处理与他国关系的。

然后结合当今世界宏观形势,分析这样做的政治原因。

【核心知识解读】

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

的普

遍性

内容: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

的客

观性

内容: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

的多

样性

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类别

整体

部分

内涵不同

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示】把握联系观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也就是说只有进入矛盾统一体的内部,两个事物才存在着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功能并非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序组合,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明确发展的实质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认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

①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认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

根本的、显著的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易混辨析】运动、变化、发展

(1)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

(2)变化:

强调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到质变。

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总体性质和趋势。

(3)发展:

一般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3.全面认识矛盾的内涵

(1)矛盾的基本内涵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区别

含义不同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特点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

作用不同

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表现为:

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得到发展;二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削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彻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内涵: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相互转化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

将普遍性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特别提示】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两面,切忌片面。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二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是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认识矛盾的不平衡性

(1)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类别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内涵

主要矛盾

事物发展过程中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方面

事物内部

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次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方面。

外延

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

比较结果是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许多。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就同一矛盾双方相互比较的结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方法论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联系

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问题,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范畴;二者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与均衡论;矛盾的主次方面从属于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里面都包含主次两个方面。

但是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类别

主要矛盾

主要方面

区别

含义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外延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矛盾中)

客观事物的每一矛盾中(矛盾双方)

地位作用

对复杂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

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着决定作用。

研究问题

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多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发展不平衡。

任何一个矛盾中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矛盾两个方面发展不平衡。

方法论

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对立面

诸多次要矛盾,对立面有多个。

次要方面,对立面有一个。

关键词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破口。

看主流、识大局、分清事物性质、方向、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

联系

二者都是讲述矛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个方面,各自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二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6.认识辩证否定观

(1)原理内容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就被肯定。

当否定方面上升为支配地位时,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内容,是事物发展中连续与非连续的对立统一。

(2)方法论要求: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特别提示】为什么说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1)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复习策略】

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

本单元的复习要把握一个核心,认识一项任务,明确五对关系。

一个核心就是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五对关系是指: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二、立足哲学体系,把握专题板块:

本专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板块,主要阐明了人类社会的本原,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可以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样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价值观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

本专题可以采取“核心突破法”,所谓核心就是“维护人民利益”。

从为什么要维护人民利益,怎样才能维护人民利益,来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核心知识解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