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875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docx

兽医药理学重点培训资料

 

兽医药理学重点

兽医药理学重点:

一、总论部分

1.兽医药理学:

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或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作用,作用机制

3.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4.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

D入血前,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

D入血,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作用

直接(原发):

洋地黄,心脏,心肌收缩,血压升高,改善血液循环

间接(继发):

血液循环改善,肾血流量增多,尿量增多

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液不产生影响的现象。

选择性高,活性强,针对性强;选择是相对性的,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增加,选择性降低)

机理:

亲和力,受体数量、类型,代谢速率

6.不良反应:

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

包括毒,副,变态,继发,后遗。

7.副作用:

在常量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可以预知,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广泛产生的。

ex.阿托品,麻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牛羊,防反刍唾液多造成异物性肺炎),减轻对心脏的抑制;同时产生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为副作用。

利用副作用,老药新用。

8.继发性反应:

畜禽消化道内存在许多有益微生物,各种微生物菌群间维持着平衡的共生状态。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对药物敏感的菌株受到抑制,一些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菌群间的平衡被破坏,导致葡萄球菌性肠炎或白色念珠菌病等。

又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9.量效曲线:

药物的最大效能和强度是两个不同概念。

ex.环戊噻嗪1mg就能引起呋塞米100mg的排钠利尿效应,这样比较时,可以说前者效应强度约为后者的100倍。

但是,前者最大排钠利尿效能远不如后者,临床上用噻嗪类无效的病人改用呋塞米后能继续排钠利尿,消退水肿,改善循环。

故,药物作用的最大效能比相对强度更重要。

10.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

治疗指数=LD50/ED50;其中,LD50越大,药物毒性越小;ED50越小,药效越好。

(均为药物的剂量)

故治疗指数越大越好。

安全指数=LD1/ED99;一般治疗指数≥5,才能在临床上用。

驱寄生虫药≥3。

11.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受体特性:

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12.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a.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b.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c.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d.对酶的影响

e.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

f.影响核酸代谢

g.影响免疫机制

h.非特异性作用

13.药物转运,简单扩散影响因素:

药物解离度,体液pH。

离子陷阱机制:

当脂质膜两侧水相pH不同时,药物解离程度不同,当转运达到平衡时,在解离度高的一侧将有较高的药物总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陷阱机制。

故,酸性药物(水杨酸盐,青霉素)在碱性较高的体液中有较高的药物总浓度;碱性药物(吩噻嗪类,赛拉嗪,红,土霉素)在酸性较强的体液中浓度高。

ex.乳腺炎,碱性药物。

14.离子对转运:

一些高度解离的化合物,在胃肠道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有机阴离子粘蛋白)结合,形成中性离子对复合物,既有亲水性,又有水溶性,可通过被动扩散穿过脂质膜,这种方式称为离子对转运。

15.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

a.固体制剂的释放:

b.胃肠的排空率:

排空率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快慢,马排空时间很短,牛则没有排空

c.胃肠内容物的pH值:

胃肠液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

一般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多不解离溶液吸收;碱性药物在胃液中解离不易吸收,要在进入小肠后才能吸收。

d.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

大量食物可稀释药物,使浓度变得很低,影响吸收。

e.药物的相互作用:

金属或矿物质元素可与四环素类,氟奎洛酮类在肠道内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吸收或使药物失效。

f.首过效应:

内服药物从胃肠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药量减少的现象。

1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a.与血浆蛋白结合: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通过血管壁,达到靶器官,但大多数药物进入血液与白蛋白(主),球蛋白结合。

(动态平衡)ex.保泰松可与双香豆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将双香豆素置换出来,使游离药物浓度急剧增加,以致可能产生出血不止。

b.组织屏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其他。

17.代谢(生物转化):

第一步:

(氧化,还原,水解)产生极性基团,利于药物与某些内源性物质结合进行二步反应。

第二布:

结合

结果:

灭活,活化,生物毒性作用

生物毒性作用:

少数药物经第一步转化后,能生成有高度反应性的中间体,使毒性增强,甚至产生“三致“和细胞坏死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毒性作用。

变化类型及举例:

a.药理活性消失:

苯巴比妥→(芳香环羟化)→羟基苯巴比妥(催眠作用消失)

氯环嗪→(N-氧化)→N-氧化氯环嗪(抗组胺作用消失)

b.代谢活化:

偶氮磺胺→(偶氮基还原)→磺胺(抗菌作用)

去氢考的松→(酮还原)→去氢皮质醇(类皮质激素作用)

水合氯醛→(还原)→三氯乙醇(催眠作用)

c.毒性化:

扑热息痛经N-羟化,还原后可与核酸结合引起肝细胞坏死(有些动物肝脏内可以生成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可消除其毒性,但猫狗的肝脏内不能产生葡萄糖醛酸,故不能对猫狗使用扑热息痛)

d.药理活性改变:

异内基异菸肼(抗抑郁)→(N脱烷基化)→异菸肼(抗结核)

可待因(镇咳)→(O脱烷基化)→吗啡(镇痛)

e.药理活性不变:

18.药酶的抑制或诱导

酶的诱导:

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加。

如苯巴比妥,苯妥因,水合氯醛,氨基比林,保泰松,苯海拉明。

酶的抑制:

有些药能抑制肝微粒酶系,减少其合成或活性减弱。

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

19.药物的排泄:

a.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血浆中游离药物及代谢产物,可从肾小球基底膜滤过,滤过的药物量取决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及肾小球的率过滤。

肾小管主动分泌:

有些药物或代谢物可在近曲小管主动分泌,该过程需能量和非特异性载体,分为主动分泌酸类和碱类的载体,存在竞争抑制现象,即亲和力较高的药物会抑制另一药物的排泄。

ex.青霉素G与丙磺舒合用时,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G的排泄,使其血中浓度升高约1倍,半衰期延长1倍。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脂溶性大的药物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入血液。

尿液的PH值通过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如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重吸收比碱性尿液大。

ex.酸化剂:

氯化铵,维C,碱化剂:

碳酸氢钠

b.胆汁排泄(肠肝循环):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达到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的过程。

c.乳腺排泄:

被动扩散方式。

由于乳汁的PH较血浆低,故碱性药物(红霉素,TMP)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浆,酸性药物(青霉素,磺胺类药)则相反。

离子陷阱

d.其他:

汗腺,呼吸,唾液,泪水

20.血药浓度:

一般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只有磺胺类才指全血中的药物浓度,因为磺胺药要分别到红细胞里面。

21.半衰期:

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半衰期后体内药物基本清楚干净;肝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相对延长。

2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反应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

23.表观分布容积Vd:

指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占据的体液容积。

可反应药物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能力和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24.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百分数。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ev/AUCiv×100%剂型与静脉给药比值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est/AUCstandard×100%

25.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

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

目的为提高疗效,消除或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

a.协同作用A+B>A,B

青+链(青破坏细胞壁,主G+,链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主G-,扩大抗菌谱)

磺胺+TMP(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胺嘧啶(TMP)可以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因而抗菌作用大幅度提高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b.相加作用A+B=A+B四环+磺胺

c.拮抗作用A+B<A,B青+四环;四环抑制细菌的繁殖使青丧失靶点。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a.吸收

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

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的改变

胃肠道微生物群体的改变

药物诱导黏膜功能的改变

b.分布

血流量对分布的影响:

心得安减少心输出量,从而降低肺血流量,降低肝清除率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抗凝血药华法林受保泰松的影响

药物转运过程的影响

c.生物转化:

酶的诱导:

药物使肝微粒体酶的量增加或活性增强。

如镇痛药、抗警觉要,镇静药,安定药等。

酶的抑制:

药物使肝微粒体酶的量减少或活性减弱。

如氯霉素,糖皮质激素,恩诺沙星,含氯杀虫剂等。

d.排泄:

药物的肾小球滤过:

由于从血浆蛋白被置换增加,如保泰松置换磺胺

药物的肾小球分泌:

竞争性主动转运系统使重吸收增加,如丙磺舒可使青霉素的血浆浓度提高,半衰期延长。

药物在近端小管滤过:

同时使用下述药物使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

利尿药:

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碱化剂:

使弱酸性药物排泄加速,如水杨酸,巴比妥类等。

酸化剂:

使弱碱性药物加速排泄,如苯丙胺,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a.作用于相同的受体:

如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作用于M受体

b.作用于相同的生理系统或组织细胞:

如催眠药,镇静药,镇痛药,麻醉药等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协同作用。

c.促进另一药物的吸收:

如青霉素破坏细胞壁可增加链霉素进入细胞内的浓度,数量

d.改变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

如排K利尿药可增加强心苷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的钠潴留作用可减弱利尿的作用。

体外的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

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分离,沉淀,液化,变色,产气,水解等理化反应。

如磺胺类药物与青霉素混合发生沉淀。

26.合理用药的原则

正确诊断

用药要有明确的指针

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

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

正确处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关系

二、水盐代谢调节和营养药理

1.氯化钠NaCl

a.等渗NaCl(0.9%)溶液输液可防止低血钠综合症,各种缺钠性脱水,也可临时用作体液扩充剂

b.浓氯化钠溶液(10%)静脉注射暂时性提高血液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调节器官功能。

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增进消化机能。

2.葡萄糖

a.供给能量:

10%G静注,用于重病、久病、体质虚弱的家畜以及仔猪低血糖症。

b.增强肝脏解毒能量:

25%G静注,G增强肝功及转化成葡萄糖醛酸和乙酰基等可解毒。

c.强心利尿:

10%G,改善心肌营养,供能,促心脏收缩,CO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

d.扩充血容量:

5%G静注,用于高渗性脱水,大量失血等(一般同时补氯化钠);50%G可消除脑水肿和肺水肿。

3.碳酸氢钠

a.内服中和胃酸,作用迅速,但维持时间短。

静注,防治代谢性酸中毒。

b.碱化尿液,增强酸性药物或磺胺药在尿道中的溶解度有利于排出。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碱中毒。

4.右旋糖酐(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的聚合物)

a.静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组织水分发挥扩容作用;药效与血浆相似。

b.经肾脏排泄时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

c.大失血、预防术后血栓,各种休克

5.钙

作用:

a.促进骨和牙齿钙化,常用于治疗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软骨症。

加VD联用,效果更好。

b.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兴奋性。

c.致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d.高浓度的Ca能对抗血Mg过高引起的中枢抑制和横纹肌松弛作用,可解救镁盐中毒。

e.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浓度过高或注入速度过快,可致心律失常,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f.参与凝血过程

注意:

a.刺激较大,只可静注,不可漏出血管,以免引起局部肿胀和坏死。

b.静注宜缓,以免血钙骤升,导致心律紊乱,甚至停止。

c.应用洋地黄期间忌用钙剂。

6.磷:

a.骨骼、牙齿的组成成分

b.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c.参与体内脂肪的转运和储存

d.参与能量储存

e.参与核酸、蛋白质的合成

f.参与体内的酸碱调节

7.硒

a.抗氧化,一般和VE联用

b.参与辅酶A和辅酶Q的合成,

c.维持畜禽的正常生长,硒蛋白是肌肉组织结构正常成分,幼畜缺乏易患白肌病,脑软化,渗出性素质。

d.降低重金属毒性

e.参与维持胰腺的完整性,保护心脏和肝脏的正常功能,缺乏时可致营养性肝坏死和桑葚心病。

f.硒缺乏影响畜禽的繁殖性能

g.促进抗体生成

8.钴

a.VB12的必需成分,缺乏时血清中VB12含量降低

b.红细胞生成时必需,缺乏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参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

缺乏:

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贫血,消瘦,腹泻等症状。

9.铜

铜能促进骨髓生成红细胞,缺乏时,动物贫血,骨生长不良,新生幼龄动物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被毛脱色或心力衰竭,胃肠机能紊乱。

10.锌

锌是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并且与胰岛素结合,所以,锌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锌又是维持皮肤、黏膜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必要因素。

锌缺乏时,猪表现生长缓慢,皮肤不完全角质化,发生副皮炎,青年母猪产子少且个体小,公猪睾丸发育受阻,精子生成及运动性降低。

11.维生素A

存在于动物组织、蛋和全奶中。

可防治皮肤硬化症,干眼病,夜盲症,角膜软化症,母畜流产,公畜生殖力下降,幼畜生长停顿,发育不良。

12.维生素D

促进肠内钙、磷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浓度,促进骨骼正常钙化;缺乏可引起钙磷吸收和代谢机制紊乱,导致骨骼钙化不全。

用于治疗幼畜佝偻病,成畜骨质软化病以及孕畜,泌乳家畜和骨折患畜。

13.维生素E

抗氧化剂,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与功能。

还能维持动物正常的生殖能力及肌肉的正常发育以及生理功能。

缺乏时,引起肝坏死,脑软化,渗出性素质,公畜睾丸发育不全,精子量少且活力降低;母畜胚胎发育障碍,胎儿死亡并被吸收,有时流产。

骨骼肌,心肌等肌肉萎缩,变性,坏死,出现犊牛的肌萎缩,仔猪的白肌病(加亚硒酸钠防治),羔羊的肌僵直。

14.维生素B1(盐酸硫胺)

促进正常糖代谢,是维持神经传导,心脏和胃肠道功能所需物质。

缺乏,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食欲减退,增重减少,体温降低,心率减慢,肌肉酸痛,便秘,腹胀,严重时运动失调,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临床上用于防治其缺乏症,也可辅助治疗牛酮血病,神经炎,心肌炎。

大量输葡萄糖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

15.维生素B2(核黄素)

构成黄酶的辅酶,参与机体的生物氧化反应,此外还协同维生素B1参与糖和脂肪代谢。

缺乏时,家畜停止生长,皮炎,脱毛,眼炎,食欲不振,疲劳,慢性腹泻,晶状体混浊,母猪早产,雏鸡虫状蜷曲与腹泻。

16.维生素C

水溶性抗氧化剂,参与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

促进胶原纤维和细胞间质的合成,保持细胞间质的完整,增加毛细血管壁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和脆性。

拮抗缓激肽酶和组胺作用,抗炎,抗过敏,

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中和和破坏细菌内毒素,增强肝细胞抵抗力和肝解毒能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铁的吸收,促进叶酸形成四氢叶酸,对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成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临床作用:

防治维生素C缺乏症。

铅、汞、砷、苯的慢性中毒。

风湿性疾病、药疹、荨麻疹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对急、慢性感染症,各种贫血、肝胆疾病、心源性和感染性休克等,可用作辅助治疗药

三、抗微生物药理

1.化疗三角:

使用化疗药防治畜禽病的过程中,化疗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三者之间存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2.抗菌药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暂时间后,即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除以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抗菌药后效应。

PAE时间长短反应了药物对其靶位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的大小,并与药物浓度和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3.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内酰胺类:

b-内酰胺类与胞内膜PBPs结合,从而抑制其活性,造成细胞壁肽聚糖的交叉连接受阻→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细菌膨胀变形→细菌破裂、溶解。

杆菌肽:

在胞浆膜上抑制线性多糖肽链的形成。

b.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含有游离氨基酸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素、二性霉素B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类固醇)结合→形成孔道→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

c.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形成:

熟悉起始,延长,终止的具体过程。

氨基糖苷类:

↓核糖体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与核糖体30S的P10蛋白结合→翻译错误;

阻止释放因子与核糖体结合,抑制了肽链的释放。

大环内酯类:

与敏感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主要抑制了移位酶的活性,抑制肽酰基tRNA由A位移向P位,阻碍肽链的延长,发挥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四环素类:

与敏感菌核糖体30S亚基A位特异性结合,抑制肽酰基tRNA在该位上的联接,从而抑制了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类、林可胺类:

与核糖体50S亚基A位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干扰新的氨基酸结合到新的肽链上,使肽链不能延长,抑制蛋白质合成。

d.抑制细菌核酸的形成

利福平:

与DNA的RNA多聚酶(转录酶)的β亚单位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mRNA的合成。

氟喹诺酮类:

抑制DNA解链酶→抑制DNA复制。

e.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RNA的合成。

4.耐药性:

细菌对药物敏感度降低或消失。

耐药机制:

a.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

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

钝化酶:

在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或腺苷化酶作用下,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NH2上,使之失去活性,如G-对氨基糖苷类耐药。

b.改变靶位结构

药物与靶位亲和力↓:

如β-内酰胺类与PBPs结合↓

靶位结构改变: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BP2a(MRSA)

链霉素:

P10蛋白改变

利福平:

RNA多聚酶β亚基改变

c.降低外膜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当通道的通透性↓→耐药

细菌孔道蛋白质组成,数目,功能改变:

如G-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

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

如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d.通过主动泵出系统清除药物

大肠,金葡,铜绿等可产生膜泵,将四环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等主动泵出膜外而产生耐药。

e.增加代谢拮抗物:

如对磺胺类耐药的细菌大量产生PABA,使得PABA的竞争力增强。

5.细菌耐药性的转移方式

垂直传递

水平转移:

转化、转导、结合、易位。

转化:

耐药菌溶解后DNA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菌获取,并经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

转导:

噬菌体进入耐药菌内,与耐药DNA结合,细菌破裂释出噬菌体,带有耐药基因的噬菌体进入敏感菌,耐药基因与敏感菌DNA整合而实现耐药基因的传递。

结合:

仅出现在G-菌,尤其是肠道细菌间的转化,通过性菌毛传递耐药基因。

转座(移位):

耐药基因可从质粒到质粒或者质粒到染色体。

6.抗生素

a.抗生素的效价

青霉素钠:

1mg=1667IU

青霉素钾:

1mg=1559IU

多粘菌素:

1mg=10000IU

制霉素:

1mg=3700IU

其他抗生素:

1mg=1000IU

b.抗生素的分类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呋等)

其他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素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青霉烯类,头霉素类以及氧头孢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棒酸(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四环素类:

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

氯霉素类:

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多肽类:

杆菌肽、粘菌素

多烯类: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截短侧耳素类:

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