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652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docx

中医吴南京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全身震颤抖动共12页文档

中医吴南京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全身震颤抖动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转载自中医吴南京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中医学史上,按《汉书》的记载还有《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等书,但都已失传,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医学专著只有《黄帝内经》一书,可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部专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精典之一,它形成于战国时代,积累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医学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家所必读的一部医学巨著。

本书以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把天文、地理以及生理、解剖、诊断、病理、治疗等知识编著而成,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体系,成为了中医学两千年的基础理论,也是每一个中医学者进步的必学之书。

但由于《黄帝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

由于所以历代名医都认真的研究过本书,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还在认真的研究本书。

从历代对《黄帝内经》研究专著的书籍来看,最为著名的有如下。

隋代名医杨上善,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他取《黄帝内经》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

《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本人曾买了一本,但没有花多大精力去学习,只是看过一遍。

现在流行的《内经》是唐代王冰所注,但从时间上来说,杨氏是隋代人,出生比王氏早,所以杨上善所编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说是现在最早的《内经》了。

大学教材《中国医学史》以及其它诸多论述,说到了元代名医罗天益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成书《内经类编》,但已佚,我们现在不能见其貌了。

明代名医李中梓,他一生精研《黄帝内经》。

他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抓住了《黄帝内经》的重点,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

说到对《黄帝内经》的专著最全面的要数明代名医张景岳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前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花40年时间,对《黄帝内经》以类分门,撰成《类经》一书。

《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现代名医秦伯未,对《黄帝内经》有很深的研究,当时的医界称他为"秦内经"。

秦氏对《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内经》病证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内经类证》一书。

本书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

作者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本人学习《黄帝内经》,开始是从大学教材开始学习的,先也觉得和大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差不多,只是觉得教材的编者把《内经》中的一些条文拿出来,加以阐述而已,觉得没有必要去学习。

但是大学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的所有名医,都对《内经》有很深入的研究,我才觉得《内经》是一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的书。

于是我根据《中医各家学说》中所提到的书名,到书店去买来看。

特别是张景岳的《类经》,书中内容的丰富,看了真的是大开眼界,使我确切的认识到自己对中医一些根本性知识的不足。

我们现在学中医比以前人方便多了,一是教育的普及,都能看得懂书,经济上面的问题也好解决,总能买得起书。

更有的是对于一些古文基础不太好的人,现在有很多关于《黄帝内经》的白话文翻译,虽说很多白话文的翻译很牵强,也很多不合理。

这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翻译者不懂医,很多译者不是医生,没有临床实践的知识,所以翻译出来的内容,对于临床上面没有太多的价值。

所以书多了,反而会让读者的思绪进入了一个混乱的境地,反而对《黄帝内经》产生了怀疑。

本人对《黄帝内经》稍有些了解,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学习方面也找出了点规律。

医学基础差的人,学习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书中的内容面很广,对相关的内容没有很系统的整理,给人一种很很混乱的感觉。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可以选择秦伯未的《内经类证》为学习的主纲,对每一种病的条文,可以再结合先贤的论述参悟学习。

对《内经类证》中所提到的病种,每一病种中所例的《内经》条文,结合名医的论述以及现在大学教材,就能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这一病种的论述有一个很深入的理解,也能很好的结合临床。

比如"咳嗽"一病,《内经》中对咳嗽一病有那些论述,提到的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可以结合张景岳、朱丹溪、张玉璐、等名家的论述,以及现代大学教材中的分型论治综合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对《内经》的这些条文有很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咳嗽这病也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大大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

这样让病证和《内经》中的理论能更好的结合起来学习,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临床医生的诊诊治水平。

对于古文基础好点的,也可以拿张景岳的《类经》为重点学习的书。

本人对《内经》的学习,就是直接以《类经》为核心来学习的。

但医学是在发展的,张景岳是明朝的人,总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张景岳在他《景岳全书》中所提到的"十问歌",到了清代的王猛英,他在《重庆堂随笔》中就对这"十问歌"提出了很多的纠正。

古代因为对自然科学的不了解,所以医学是和巫术相连在一起的。

《黄帝内经》虽说是去讲人体内生理、病理、用药治疗、针灸以及人和大自然的相关变化规律等客观科学的内空为主体,但这书总是在2019年前成书的,有些内容和现在的观点是不至,我们可以保留。

我觉得观点不一至的没有必要去否定,我们现在的水平理解不了,不见得后人的水平就理解不了,以保留的态度为好。

对于《黄帝内经》的学习,还要时时留意身边的一切,比如天气、饮食、情绪等等内容。

《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而秋冬养阴,因为人要顺应大自然,大自然的变化不对了,很多人就不适应了,于是也就会生病。

2019上半年金华大多是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大自然的阳气相对不足,于是人体的阳气也就相对的不足了,于是就会产生了阳虚见症的病。

2019年上半年阴雨天较多,气温一直升不上来,《黄帝内经》对这种情况称为"至而未至",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说,季节是到了,但气候上还没有到。

六月份,夏天到了,天气应该很热了,但气温还没有上来,大自然和人的阳气就会升发不足,阳气相对来说会弱。

到了2019年的冬天(特别是冬至过后)连续的阴冷,金华的气温是几十年来相对较冷的。

到了大寒季节和立春季节之间时,内在的阳气开始动起来,而外面的气温又很冷。

这时的伤寒治疗起来就特别的难好,金华就有很多病人感冒咳嗽的,发烧退了,但咳嗽反复难好,总是觉得有一点点痰粘在里面咳不出来,这是过年前那次感冒所留下来的一个普遍现象。

治疗时就得考虑到这一年来的天气变化,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了。

因为外过寒,内热不能外散,所以内动的阳气会更上升太过。

用药上得扶阳宣肺为主体,但考虑到大寒季节过后阳气的升发,治疗上就有必要加些宁肺清肝的了。

讲到学习,得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和眼界,心胸得开阔,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我们看历代的大家,比如孙思邈、苏东坡、傅青主、刘守真、刘庸,纪晓岚等等,都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他们以一个点立足,旁及各家学说,这样人的知识基础才能扎实,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家。

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和学习方面也一样,比如《内经》中讲到的"惊则平之",大多医家是从"心主神志",治疗以镇心、清心来治,有效果,说明了这些医家对《内经》中的理论理解正确。

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对这"平"字,理解成为平常的意思,让病人对这惊的事物形成平常化,而再不会感觉到惊,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张子和这种思维开阔性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的眼睛别死盯着一个点上。

上次和一个同行"国医斋"前辈谈医,他说到了现在有些人,对"经方"过度的迷信,觉得治疗得以一模一样的处方来治病,这才是真正的用经方。

我对于现在感冒治疗的一些观点,比如用六君子汤和麻黄汤合用治疗体虚伤寒的病人等等,也有人来说这说那,说我用的不是经方中的麻黄汤。

其实我们学习中医,是在学习先贤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叫我们去套方治病的机械套路。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才是符合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精神。

我觉得别去迷信别人的惊人之语,一个医生的目的是把病人的病治好。

横店集团医院吴南京

全身震颤抖动

转载自中医吴南京

朱某,女,77岁,金华孝顺人。

患者年青时一直务农,长期在水田里作业,40来岁时起见四肢抖动,后来越来越严重,看过很多医院,中医西医全治过,没效果,后来患者女儿听说我善于治疗疑难病,于是电话联系好,2019年12月1号左右(我现在手头留下最早的处方是2019年12月21日的,前面还有三诊处方没找到)来找我治疗。

见患者行动迟缓,神疲无力,面色灰暗,讲话低沉无力,讲话时见其嘴唇也在抖动,口水不时的流下来。

因为我听不懂孝顺话,第一次来是患者的儿子带来看,她儿子翻译,说是患者四肢、腰、颈都酸痛无力,特别是颈部僵直。

头晕,口渴不思饮,夜尿频,大便虎头蛇尾,10天一行。

舌淡暗,多津,一开口看舌头则会有口水滴下来,舌苔厚而滑腻。

脉沉细弱无力,左关尺虚甚。

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方现找不到,现在只是找到第四诊起的处方。

2019年12月21日,脉沉涩稍数,头晕。

生黄芪100苍术30炙甘草20茯苓30干姜20炮附子20山萸肉50炒白芍20乌梅20石菖蒲15鸡血藤50香附30独活30威灵仙30桑叶30。

7剂。

2019年12月27日,天气下雨,患者的脖子僵直严重,夜尿频严重。

生黄芪80苍术30炙甘草20茯苓30厚朴15陈皮15藿香30干姜20鸡血藤50石菖蒲15独活30威灵仙30葛根30炮附子20菟丝子30覆盘子30钩藤20吴茱萸5。

7剂。

2019年1月1日,头晕严重,不时有呕吐感。

生黄芪100苍术30茯苓30炙甘草20厚朴20陈皮20藿香30干姜20鸡血藤50吴茱萸5石菖蒲15独活30威灵仙30葛根30炮附子20菟丝子30炒白芍15桂枝15钩藤20。

7剂。

2019年1月10日,夜尿好转,抖动明显好转,舌转红,苔滑腻,但已薄多了。

生黄芪100苍术30茯苓30厚朴20陈皮20姜半夏20藿香30炙甘草20干姜20炮附子20独活30威灵仙30石菖蒲15葛根30菟丝子30山萸肉30鸡血藤50桂枝15钩藤20。

7剂。

201年1月10日是病人最后一次来换方。

中药提价了很多,现在中药的价钱很贵,患者心疼钱钱,看到我所开的处方大同小异的,带着某一个处方去抓药吃,这种情况很多见。

很多患者病不见好,到处治的,来治时会说尽好听的话,一等到有效果了,就会觉得花钱心疼,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患者不认识药,也不知道药的质量是好是坏。

现在还有很多个体药店,给患者的药量不足,我开100克的药,可能只会抓个70克,这也是常有的事。

天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等情况,在治疗时其实处方都得有所变化,比如这病人阳虚湿阻的,天气湿冷的,外湿会入内而形成内湿,处方得加大去湿药。

阳弱之人,中焦虚寒,常常会形成消化不良,如果说吃的东西不注意,有食积了,得酌加些麦芽等助消化药。

本病是一种难治之症,是多年积劳成疾或积气成疾而致,中医就是有效果也不是短期就能治愈。

在西医治疗无效而选择中医治疗时,在时间短了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应有恃久战的思想准备。

更别说这是一个77岁,并且有30多年病程的老年病人。

但我作为一个医生,尽心也就是了。

分析:

震颤抖动见症的病,现在西医称为"怕金森氏病",由于西医的治疗,有效,但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并且长期的西医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体也难以承受,所以现在很多中医工作者对本病作了些研究。

本人从众多的文献中看出,研究的方向在于肝风(肝火),治疗的方向也主要在于清肝平肝方面为主。

临床治疗时有效,但总体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本人对本病治疗过10来例,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病机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肝肾亏虚是根本。

不论那种证型的震颤病症,其发生都是病人的肝肾虚损长期积累的结果,患病之后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对因治疗,肝肾亏虚的程度势必越来越严重。

但肝的涵养有赖于肾气的充足,所以治疗的根本得落实在肾。

《黄帝内经》中的病机19条中说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患从病邪上看是属于"湿"和"风";从五脏上来说得从肝、脾、肾三脏来调理。

本患为77岁的高年之人,加上病情长久,患者的身体虚是不要说的,但长久(30多年)的风湿阻滞,会对人体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气血的通畅,营养物质不能到达组织,而使人抖动不用;二是湿气阻滞日久,会化火。

本病人是体虚的高年之人,下元亏虚严重,下元亏虚之人,必不能制约肝中相火,湿阻化火会扰动肝中相火,相火上冲内风随之扰动而生本病。

所以治疗上必得大补元气为根本,元气足则有力运水湿;再配合祛风化湿清肝之药,使湿去肝木得平而内风息。

本患是一大虚大实之症。

身体元气大虚,治疗得补。

但湿气阻滞也很严重,又得攻。

补药多滞,对于湿重之人补反而会助湿,使补不得力。

但攻药又燥,只攻不补,又会增加元气的损耗,在治疗上攻补兼施。

用生黄芪、菟丝子、山萸肉、炮附子大补肾中元气以助气化,气化足水湿才能化;苍术、茯苓、厚朴、陈皮、姜半夏、藿香、炙甘草、干姜运脾化痰湿,以绝痰湿之本;独活、威灵仙、石菖蒲、葛根、鸡血藤、桂枝养血通络去风湿;钩藤平肝息风,以治相火之标,相火清平,肝肾才能得养。

对于本案治疗有几个问题得讲讲。

一是对于选择中药上,我用了30克的葛根。

葛根从现在中药学上讲是一味风药,对于风湿所至的脖子僵直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是一起专药。

湿重之人,阳气升发不利,加用葛根可以升举人之阳气,清阳得升,湿浊才得去。

另外葛根蔓长而根深,蔓长则藤类以通络,根深则得土气厚。

历代名医对本药的论述都说是阳明正药,能升阳又能清阳明胃,患者大但虎头蛇尾,是病人的脾胃不和,胃强脾弱之证。

葛根能清胃又能升脾之清,用在本案中,可以说是一物多用。

另一个药是石菖蒲,这药现在的教材上讲的是一味开窍药,但用于临床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

对于痰湿阻滞严重的病人来说,加用石菖蒲,效果会明显的增加。

本人临床上,只要见到有痰湿阻滞严重,比如中风后遗症、癫痫、痹症、慢性炎症等疾病,只要见痰湿阻滞严重的,加用本药10-20克,能使痰湿速除而增加效果。

从临床上来看,一边阳虚湿痰阻滞,一边又肝风内动的情况很多见。

比如美尼尔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肾病等等疾病都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病机。

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机而治,只要有此病机者,都可以按同样的思路去治,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

横店集团医院吴南京

不断进步的潘梅芳

中医吴南京

潘梅芳19:

17:

22

女病人,22岁,左附件有6.0*5.5厘米囊性肿块,月经常延期七八天,腰膝酸软,白带多黄有异味,舌苔薄白稍腻,有红点。

脉搏弦细数。

诊断为脾肾两虚,湿热郁结。

治法:

健脾补肾,化毒散结

我开了:

党参30苍术30土茯苓30香附15当归10炒白芍30桂枝10川断30狗脊30桑寄生30仙灵脾30威灵仙20皂角刺15炮山甲5红藤30败酱草30蒲公英30鸡血藤30川楝子15椿根皮20益母草302019-12-19

党参30苍术30土茯苓30香附15当归10炒白芍30桂枝10川断30狗脊30桑寄生30仙灵脾30威灵仙20皂角刺15红藤30败酱草30鸡血藤30川楝子15椿根皮20益母草302019-12-28

黄芪30党参20炒白术20茯苓20当归10炒白芍30桂枝10菟丝子30枸杞子30川续断30巴戟天20威灵仙20皂角刺15石菖蒲10灸鳖甲20鸡血藤30益母草30怀牛膝15川楝子10

这个病人吃了一个月中药,囊肿已经消失了,我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消失。

中医吴南京19:

18:

53

会很快的,中医的治疗,其实效果是很明显的,这种病,西医根本没法子治

潘梅芳19:

19:

48

是的,西医已经治疗了很久没有治好

中医吴南京19:

21:

06

你的技术现在比我好多了

潘梅芳19:

21:

11

治疗这些病人都是你这里学来的

中医吴南京19:

22:

05

我一路治病,总是会有点心得的,但你现在比我好了,你有胆有识,很难得。

你敢治,但又不会盲目。

现在很多人开方治病,处方是杂乱无章的

潘梅芳19:

25:

29

好啊

中医吴南京21:

13:

51

治病,得把握好病人的心理,这很关键,特别是一些慢性病

潘梅芳21:

14:

24

那是肯定的,

中医吴南京21:

15:

13

丹溪的郁论,你有空可以去看看下

潘梅芳21:

15:

27

好的

中医吴南京21:

15:

46

我家里整个中医体系的书都有

中医吴南京21:

16:

14

我也都一路的学过来。

要治疗疑难大症,博学还是很关键的,要不,人的眼界会小,考虑问题会不全面

潘梅芳21:

16:

43

你再给我选些书,我新房子的书房里还空着

妇科囊肿是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囊,就是一个和胆子一样的东西,里面一包水的实体物质。

水为阴邪,发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阳气太弱的原因。

阳气虚则无力升发和无力气化,气化不足则水湿内阻而成囊肿。

患者见月经常延期七八天,腰膝酸软,白带多(湿邪为患,湿性趋于下《傅青主女科》"带下具是湿"),舌苔薄白稍腻,脉细等一些症状出来,是很明显的脾肾两虚为主。

脾主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湿,肾主水,肾虚则无力气化。

所以治疗也得以运脾补肾为根本。

另外患者见白带黄有异味,舌上有红点,脉偏数。

这是湿阻日久而化热,水湿虽说是阴虚,一方面是会影响气血的通畅而形成气滞血瘀,但阻滞时间长了,是会化热化毒的。

很多中医治疗本病,动不动就是一路的活血化瘀药来治,吃了大半年药没有治好,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医生没有看病的本,只看到病标的气滞血瘀。

化血化瘀药大都有耗气伤血的副作用,所以吃化活化瘀药吃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气血耗伤就越大,病不但治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本病人很明显的阳阳不运血(血不利则为水,所以水生而湿阻),湿阻化热化毒,治疗虽说大补脾肾为基础,但活血、解毒、去湿也必不能少。

治疗开始时,潘梅芳的第一个处方是可以用的。

但是第二和第三个处方,补肾力就显得有点不足了,这样的治疗,病虽去了,但身体的虚弱不能一下子得到调补。

第二个处方起,方中对于解毒药,显得过了点,太清了些,方中清解的药可以减少些。

另外再加些菟丝子、覆盘子、炮附子、芡实、山药等药;病人白带量多,病人气阳两虚的,升发必不利,所以在选药时,可以再酌加点,防风、荆芥、柴胡等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这样能更好的利于治疗,但风药的量不能大,用3-5克就可以了。

在温阳的基础上,适当的加点风药,让"风木不闭于地",清阳就能上升,湿浊反而易除。

这样的治疗,病去了,身体也能得到修复。

潘梅芳真不错,进步这么快的。

但是她的进步是必然的。

潘梅芳行医20年,在新昌已是小有名气,有相当的临床心得。

但最主要的是她的虚心好学,每天有空还是看书学习,不会去迷信于谁的一种理论,一切以实际说话。

她现在每天有100多个病人,忙是很忙,但有大量的患者在治疗,临床上块有足够的资源,这是她进步的一个原因。

中医要进步,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必要同时进行。

临床实践和理论基础,就好像是人的两条腿一样,只是整天去学些理论知识。

到头来也是一个书呆子,最大也只能用来吹吹牛而已。

而一些人一味的去求临床实效,没有理论基础,也只是落个套方套药治病,机械的模式在进行中医治疗,眼界也不够开阔,治好些病人也只是巧合而已。

同行讨论

国医斋说得很对,我来唱一下反串,可能更有禆益!

这种情况临床上非常多见,由于湿热蕴结胞宫,气机逆乱,邪聚为"瘕",邪散则己。

余曾治疗一个十八岁的妇女,未婚先行房事,因腹痛带下黄稠就诊。

B超报告盆腔有8CM肿块,遂予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法,谁知服药一周,却一切如常。

我思量再三,疑为:

一则B超有误,二则邪散则已。

故遇此病人应以清热利湿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而囊肿已成,恐非一二剂可已。

病例太少,很难说明问题,不知如何?

回答:

对于这类病人我治疗较多,有湿热热毒存在时,必要清利,那怕是阳虚体质的病人,在温阳的基础上也必要进行清利通络,并且清利药的量要足,药量不足去不了病。

要不,湿热毒不去,一味去补体,病反而好不了。

但清利通络药多损人。

囊肿是症瘕痼疾,治疗非一日可成,得有一个时间过程。

所以治疗的开始时清利通络为主,以去病。

等到湿热毒一得到控制,病情一缓解,治疗就得以补体为主了。

潘梅芳上面的三个处方,吃一个月,每一个处方是10来天的药,治疗上,并且量也很足(土茯苓30红藤30败酱草30蒲公英30川楝子15椿根皮20益母草30这样的组合,药力已很强),有10来天的清利也够了。

所以后来的两个处方用药得再加些补体之药,这样会更好些。

病和身体是一对立统一的矛盾,治病得固体。

体之不存,谈什么治病呢。

潘梅芳这个病例治疗得还是很得体的,组方用药也还不错,第一个处方,虽说病人湿热毒严重,也不会像一般中医见病治病,不去考虑病人的体质问题。

处方中用到了党参30苍术30当归10炒白芍30川断30狗脊30桑寄生30仙灵脾30大队的扶正之品,这是本案成功的关键所在。

后面的两个处方虽说补体力是弱了点,但也一个处方比一个处方的扶正力在加强,所以病愈而不伤体。

对于针灸的一点看法

有一个QQ讨论组里提到一个话题,"太溪穴到底是补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

日期:

2019-2-18

旅顺保健19:

14:

22

太溪穴到底是补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白眉艾灸先生19:

15:

27

皆补

日期:

2019-2-19

平元堂11:

41:

44

补其不足,泻其之余

中医吴南京13:

36:

00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一样的,不能以单一的的穴位来治疗,要达到精通针灸,也得在深厚的中医基础。

太溪穴是肾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肾无泄法,水湿在于运脾泄湿,火旺在于清肝潜阳。

对于本穴的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偏肾之阴,涌泉在于偏肾之阳。

比如肝阳上亢,主要是肾虚不制相火,治疗在于滋肾清肝,可以泻太冲补太溪;肝藏血,血虚之人,可以配合血海、肝俞两穴一起用补法来治;对于肾阳虚的病人,可以配合肾俞、关元、气海用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