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625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文言文二则.docx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文言文二则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后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会写的9个字。

强调“勤、卒”的读音,指导“囊、恭、勤、焉、卒”的字形。

其中“囊”字的笔画数较多,要智慧识记;“恭、勤”注意不要多笔少画;“焉、卒”书写时要规范、美观,注意间架结构。

2.阅读理解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品读感悟,合作探究,反复朗读,共同学习等策略。

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读通文言文,在读中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

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

《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

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2)师指名读题目,相机正音;生齐读故事题目。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课件出示现代文小故事。

(2)感知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

这两个故事的题目也是两个成语,请快速浏览课件出示的小故事,“囊萤夜读”和“铁杵磨针”分别对应哪个故事?

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②生交流。

(3)学写“萤”字。

①课件出示“萤”字。

②观察字形:

草丛中的小虫子。

③观察结构:

上中下结构。

④观察写法:

观察“萤”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书空练习。

⑤独立书写:

练习书写两个“萤”字,看看哪一个写得更美观,取长补短,再书写两个巩固。

(4)师引导:

读题目,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

(5)师引导: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车胤李白

(6)师指导读“胤”,注意读“in”,不能读成“inɡ”。

(师指名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众”内容,尽管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了文言小短文,但还是有必要在课前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整体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清晰的认识。

把文言文与成语相融合,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板块二步步推进知文美

1.从题目入手了解意思。

(1)(课件出示题目)师指名读题目《囊萤夜读》。

(2)生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①出示课文第一条注释。

②师指名读课文第一条注释,引导:

同学们从中理解了哪些内容?

③生把题目中的四个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④师指名交流。

(示例:

口袋里装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

2.初读古文感知美。

(1)课件出示文章断句,生练习朗读。

课件出示: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3)师引导:

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

(4)朗读第1句。

①课件出示句子,师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②识记“恭、勤”。

a.组词:

这句话中出现了2个生字,我们要记住它们,写好它们。

分别给这2个字组词:

恭敬、勤劳等。

b.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条注释。

结合注释,“恭”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预设:

谦恭)

c.写字指导:

观察“恭”,“”叫竖心底,“小”字多一点,是表示心理活动的。

(生书空练习)注意“勤”字在田字格的占位。

师范写,生跟写,提醒不要少笔画。

d.写字练习:

两个字各写一个,和同桌互改,取长补短,再写两个。

③理解“博学多通”。

a.课件出示“博学多通”。

b.师:

谁能说说“博学多通”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示例:

结合文中第三条注释,知道“通”的意思。

“多通”就是知道的东西很多,和“博学”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知识渊博。

④理解人物。

师引导:

再读这一句,看出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

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

(5)朗读“家贫不常得油”。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家贫/不常得油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③理解句义。

师引导: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或者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比如:

“贫”的意思是什么?

“油”为什么是灯油?

④示例:

“家贫”就是家里贫困。

这则文言文写的是车胤读书的故事,古时候没有电灯,晚上点油灯照明,所以这里的“油”指的是点灯的油。

⑤师小结:

读古文就应该联系上下文,联系我们已学的知识,重点字词我们还可以借助它的现代意思去猜猜它在文中的意思。

⑥师引导理解人物:

这一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

(预设:

家境贫寒)

(6)指导朗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③师引导理解句义:

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或者你有哪个地方不懂?

建议大家一字一句地试着说一说。

④示例:

夏天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⑤师引导总结习得方法:

你是怎么读懂意思的?

⑥示例:

主要是借助注释读懂“练囊”的,它是指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继,这些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

⑦师引导理解人物:

这一句写了车胤在夜晚是怎样读书的?

⑧示例:

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⑨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生齐读。

b.师范读: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c.师引导:

这件事印证了文中哪个词语?

(预设:

勤不倦)

(7)熟练朗读:

生自由练读全文,同桌互读;师指名检查朗读;生齐读。

3.补白文本品味美。

(1)感知文本美。

①图文结合。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句子。

b.师引导:

文中哪个句子描写了这幅插图?

c.生交流。

②引导想象画面。

a.师引导:

车胤怎么想出“囊萤夜读”这个好办法的?

想一想:

车胤在晚上读书没有油灯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看到萤火虫又会怎么想?

怎么做?

b.师提示:

主人夏夜乘凉,看到萤火虫打着灯笼、闪着亮光,想到可以用它来照明。

为了防止萤火虫乱飞,于是想到放入口袋里。

又想到白色的口袋散光最好,还想到放几十只更亮了。

还有“做袋……捉萤火虫……盛袋……照书……”

③同桌交流;师指名交流。

④师小结:

短短的十几个字,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2)感知人物美。

①课件出示全文。

课件出示: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②引导讨论:

你心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③示例:

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谦逊有礼、迎难而上、富有创意……

④师引导:

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点写的?

或主要为凸显人物的哪个特点写的?

为什么?

⑤生讨论后,师板书“勤奋刻苦”。

⑥师小结:

因为“家贫”,所以“囊萤夜读”,因为“囊萤夜读”,所以“博学多通”。

⑦课件出示:

“家贫、博学多通、囊萤夜读”。

(3)吟诵语言美。

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4.延伸拓展。

(1)课后查阅车胤的相关资料。

(2)《三字经》中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找出其中勤奋好学的故事,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

【设计意图】文言文语言精练简洁,一字传神,寥寥几字便能将意思传达清楚。

教学中,从题目入手,到初读课文,再到品读课文、理解内容,走实每一步。

教学中,紧紧抓住“读”,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逐步解决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

(1)师引导生回顾李白的诗:

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你最喜欢哪一首?

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②出示课题:

《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

铁杵/成针。

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

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真是不容易啊。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我们来看课文。

2.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3.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词语学习,重点正音。

a.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b.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生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2)看部首,猜字义。

师引导:

看“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书写“卒”字。

①生观察:

“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②师书写示范,生边看边书空。

(4)师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5)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背诵李白的诗,可以增加积累,并且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熟读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板块二细读感悟

1.了解内容。

(1)对照文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

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

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板书:

地点磨针溪、象耳山)

③课件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④师引导:

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板书:

人物李太白)

⑤师引导:

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

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⑥师述:

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

(课件出示句子)

⑦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a.师引导:

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

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

(板书:

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

“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老婆婆说:

“我想做一根针。

”(板书:

问曰)

b.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

“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

(示例:

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

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生交流后师小结:

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

谁问?

问什么?

生回答后师小结:

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

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

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示例:

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板书:

感其意,还卒业)

d.师小结:

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字就是现在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

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②生自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2.品词析句。

(1)调整顺序,感受句式。

①课件出示下面三句话。

生自由读,想一想:

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②示例:

意思相同,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是白话文,语言不简洁了。

③读一读课文中的语句。

a.课件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b.师指名读,相机正音;生齐读。

④组词释义,感受句式。

(课件出示:

未成,弃去)

a.师指名读,引导:

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示例:

“成”,完成;“弃”,放弃。

它们是一对反义词。

b.师指名读;生齐读。

(2)“之”“曰”对话,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问之,曰:

“欲作针。

②师指名读,相机引导:

“之”指的是问谁?

问什么?

③示例:

李太白问老婆婆:

“你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回答说:

“想把它磨成针。

④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⑤示例: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

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⑥师小结:

原来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呀!

⑦师引导朗读:

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习对话)

(3)想象补白,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②师引导:

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

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③辩一辩:

为什么不用同一个称呼?

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预设: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④生读上面带有人称的语句。

⑤师引导:

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

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⑥生交流后师小结:

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

(感其意,还卒业)

⑦齐读句子。

3.趣味诵读。

(1)读一读。

课件出示全文。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①师引导: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

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②生试讲。

(4)抑扬顿挫,说评书。

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5)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师:

一篇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4.拓展延伸。

(1)师引导: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

(生抢答)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从故事入手,特别是对照原文说故事,能让学生把握内容,感知文言文特点,降低了学文言文的难度。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爱上古文,还能让学生会学古文,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一句一句理解文言文,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地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引领、教读断句、自读巩固、互读评议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难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每个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类文链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文言文语句极其凝练,运用单字扩词、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补白文本等方法理解文章,能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