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58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docx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这是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1篇

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有文学影响的篇章,也是儒学研究最关注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切入的视角忽视了《侍坐章》的礼制特征,因此难以作出更为合理的阐释。

《论语·侍坐章》表现了侍坐礼的规制和形式,主要是坐在席上,前面摆设有琴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回答问题要按照尊卑次序,要行鞠躬礼,这是整体而言。

具体的内容中也涉及到很多仪注。

主要有率尔而对、宗庙会同、暮春春服、风乎舞雩等,分别简要续证如下。

率尔而对

孔子在这次侍坐礼中首先发言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

就子路而言,非常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按照对礼,他应该首先说话,而在说话之前,大家是站着的,所以说居。

一般解“居”作“平居”,但那是唐宋以后的语用方式,先秦的居是在家居或者坐的意思。

居不恭敬的样子是踞,也就是仰天躺着,两腿翘起来。

居作为坐的意思,不必疑训。

《论语·阳货第十七》说:

子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

“未也。

”“居!

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熹引“《礼》:

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故孔子谕子路,使环坐而告之。

”因为侍的开始,学生或者从侍的人都是站着的,那么称居就是让坐下。

不然平时孔子讲好仁不好学那么多话挂在嘴上不太可能。

根据礼制,侍坐时要被侍坐人号令,也就是让坐,所以居就是让坐,回答问题要起,还要对。

“居则曰”应该断开,则曰就是(你们)会说,或者是那么说你们的意思。

孔子为什么会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话?

按照礼制,既然是言志侍坐,那么大家应该按照次序来发言的。

问题是大家都不发言。

不发言原因是子路知道孔子和他的想法不同,孔子说他“好勇不好学”,而他不改初衷,因此不想自找没趣。

那么我们过去都将“率尔”解释为迫不及待抢着说话,不是构成矛盾了吗?

其实率尔不是迫不及待,是不情愿。

按《韩诗外传》卷二说:

传曰:

孔子遭齐程本子于郯之间,倾盖而语终日。

有间,顾子路曰:

“由,束帛十匹,以赠先生。

”子路不对。

有间,又顾曰:

“东帛十匹,以赠先生。

”子路率尔而对曰:

“昔者,由也闻之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

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

”孔子曰:

“夫《诗》不云乎: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且夫齐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不赠,终身不之见也;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突然遭遇是士人相见很忌讳的机遇,大夫中途遇到叫遇,行遇礼,但士不中道相见,中道相见馈赠,非礼也,所以子路不回答孔子的话,逼迫之下才率尔对曰,可以证明“率尔”是不情愿的样子或者心态,也许带有不高兴的情绪。

这里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的“率尔”是一个意思。

宗庙会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庙之事当然就是祀与戎,因为天子用兵或者祭祀,包括任臣等重大事件的地点都是在宗庙,郊祀等处亦有宗庙明堂。

但是宗庙之事这里指“会同”。

“会”是定期举行的礼仪,会不同于盟。

《左传》隐公二年说: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

戎请盟,公辞。

“会”是诸侯或者诸侯与四夷类似级别的解释协调的行为,因此又叫会同。

今检《周礼·秋官·司寇》说:

司盟掌盟载之法。

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

既盟,则贰之。

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

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

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

一般情况下,会同以后都要盟誓,但如果涉及到一些利益方面,也会不盟誓,因为盟誓是必须要执行的,是对明神的承诺。

因此宗庙之事中的会同也应该看成是诸侯的工作。

暮春春服风乎舞雩

“风乎舞雩”一般解释为“舞雩台吹风”。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礼·司巫》),就是说“舞雩”是一种祭祀的仪式,雩是舞的名称,在干旱的时候举行,也是求雨之术。

按照惯例正阳之月也要举行这一仪式,“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山川百源,大舞帝,用盛乐。

”(《礼记·月令》)鲁国雩的具体情况,汉代人有一些记载:

“《论衡》说《论语》风乎舞雩章云: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

暮者,晚也。

春谓四月也。

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

浴乎沂,涉沂水也。

象龙之从水中出也。

’是也。

”(《白虎通疏证》)

因此,“春服”指舞雩的礼服,“浴乎沂”是祭祀的仪注形式,“风”就是歌,在台上边歌唱边舞蹈,最后咏而归。

“咏”是一种咏叹的方式,不同于歌。

“归”是馈,就是献礼物给上天,报生万物,礼仪结束。

曾皙适时地根据季节表达了他奉天承运,心系民生的愿望,这是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复核之《周礼·春官宗伯下》曰:

“若国大旱,(司巫)则帅巫而舞雩,……旱暵,(女巫)则舞雩。

”《公羊》桓公五年传云:

“大雩者何,旱祭也。

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

何以书,记灾也。

”注云:

“雩,旱请雨祭名。

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

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不地者常地也。

”疏云:

“论语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与此异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鲁人正雩……今此书见于经非正雩也……不地者常地也,解云谓在鲁城南沂水上。

由此可见,“雩”皆为周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乎舞雩”是呼而舞雩,呼是唱的形式,类似后来的长歌。

《释名·释天》说:

“青徐言风?

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风,放也。

”风应读作呼,是直接的方式,与雅的高尚完全不同。

“卜子夏、郑氏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

“风者,天之号令。

”(《文选·东京赋》)

“风者,天子号令所以教人也。

”张奂疏曰:

“风为号令,动物通气。

”(《上封事》)

“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

垢去后,土在也。

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

”(《帝王世纪》)

“风者,天之号令所以谴告人也。

”(《后汉书·寇荣传》)

因此这里的言风不言歌,就带有自然率意为之的形式,以区别与正规的礼制行为。

雩是一种祭祀舞蹈,由执政者(大巫)帅巫而作,是礼节。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2篇

 一、教学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

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

“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

”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

“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

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

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

怎么办?

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

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二、教学过程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

“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

“谈谈依据。

  生1:

“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

“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

“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

“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

“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

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

“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

“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

“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

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

”(生笑)

  生5:

“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

“对啊!

本文的开头孔子说: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

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

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

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

”(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

“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

”(众生笑,鼓掌)

  师:

“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

”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

“‘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

“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

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

“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

”(生又笑,鼓掌)

  师:

“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隐然自见于言外。

’(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

’(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

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

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

’(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

”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三、收获与反思

  1、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

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

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

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3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均将此篇选入其中。

本教学设计是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侍坐章》为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的。

  【学习目标】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进度,高一学生已经学完必修的四册教材,阅读过十几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

为此,本课学习目标拟定如下:

  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阅读课文,初通文意,完成语言基础练习。

  2、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阅读研讨练习的“相关链接”资料,了解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评价,以及孔子的志向。

  【教学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课文出处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次印刷),文章选自何晏等人《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

  二、了解语言文化常识

  朗读标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

《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

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

侍坐,即陪长者聊天。

  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

朱熹说:

“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

“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

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

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

  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

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

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

  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

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

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

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

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

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

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

  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

课文里,孔子分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

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

  晳,从析从日。

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

是印刷错误吗?

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

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

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

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拼音:

xī,部首: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

【五经文字】晳从白。

相承多从日,非。

【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

今不可改,故收入。

【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

从日者为明辨之晳。

二字义各异也。

  可见,“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字。

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的原则。

我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

  三、落实文言基础,初通篇章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2、流利朗读课文。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理解“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大意,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二,目标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语。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下面探讨四子之志。

  

(一)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简要的写在教材相应的地方):

  1、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

  2、他们能够胜任吗?

  3、你认为他们之中谁的志向最值得赞赏?

为什么?

(共同讨论)

  子路: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晳:

“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深入探究

  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

  1、从对子路之志的.评价中,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

  (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弟子的评价恰如其分。

《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

  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

  (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材。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

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

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实力说话。

  3、曾晳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晳说的是志向吗?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性情宁静淡泊之人,“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什么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着评价。

曾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

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正是推行礼乐教化的结果,是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4、根据文意回答,孔子说“吾与点也”时为什么“喟然”而叹?

  (“喟然”是长叹惋惜的样子。

可能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结合课文来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说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满意,觉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为他们叹惋;而当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立即表示赞同。

二是结合曾晳的身世来理解,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

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道: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

曾晳乃狂门之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

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巢许伍哉?

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结合孔子“喟然”“与点”和曾点身世综合分析,当不应排除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