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明清俗曲.docx
《《西厢记》与明清俗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与明清俗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厢记》与明清俗曲
《西厢记》与明清俗曲
摘要:
明清俗曲是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时调小曲,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得力于《西厢记》的影响,《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是俗曲的榜样,《西厢记》优美的唱词对于提高俗曲的文学性有着巨大的影响,《西厢记》的曲牌更是直接成为俗曲的源头之一。
在《西厢记》的带动与鼓舞下,俗曲的发展势如破竹,举世传诵,并且高举起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旗帜,向封建礼教宣战。
俗曲的初衷与真谛同西厢精神一脉相承,《西厢记》是明清俗曲的先声与榜样,明清俗曲则是《西厢记》的续唱、放大与发展。
关键词:
西厢记明清俗曲反抗封建礼教曲牌发展
一、明清俗曲开一代新乐之先河
“明清俗曲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明清时代的一种以歌曲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它从产生之日起,就高高地举起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旗帜,以表现男女私情以及民生民俗为内容,具有纯真尚情、通俗简约、沁人心腑、形式多样、雅俗兼备的艺术特点,它是我国明清时代的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
”[1](p9)
自明代宣·正以来,北方开始兴起了以“元人小令”为基础的时调小曲,这些小曲,歌唱纯真爱情、倾诉离情别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个性解放的向往。
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它不仅在城镇的歌肆酒楼流行,也在许多大城市传唱,一些进步文人学士也为它的清新纯真所感染,并开始辑录和仿作俗曲。
这些俗曲初期还是与元人小令“皆仍其调而易其声”,后来逐渐地“或稍易字句,或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
”,直到变化得与南北曲“名同而调与声皆绝不同”[2](p9)。
经过长时期的筛选和演变之后,就在嘉·隆间,终于完成了从“元人小令”到新型俗曲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虽然仍保持着元曲的牌名,而词格与音调却焕然一新了。
新的俗曲以其沁人心腑、易唱易记的旋律,能通人之喜怒哀乐,擅长表现男女私情,并以其不拘格套任性而发的精神,赢得人们广泛喜爱。
发展到万历至明末,已达极盛时期。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记述当时的情景:
“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3](p9)冯梦龙在《叙山歌》中也曾说起辑集的意义: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4](p9)明白地宣布要用【掛枝儿】、【山歌】表露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
他高高地举起反封建礼教的大旗,将俗曲的初衷及其战斗精神推向了极致。
兴盛的俗曲,成了明代社会文化中最具群众性、影响深远的一个代表品牌。
卓珂月曾经充满豪情的宣称:
“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干、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5](p9)
由于俗曲天然所具有的无穷尽的艺术魅力,俗曲以它那清新活泼、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开一代新乐之先河,使我国传统音乐的风格进入了以俗曲为主流形态的崭新的历史时期。
明代初期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为俗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俗文化的兴盛充分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愿望,进一步唤醒了人们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意识,同时也为俗曲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从根本上来说,俗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带来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对其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西厢记》了。
二、《西厢记》是我国元杂剧中的经典
《西厢记》是我国元杂剧中的经典。
在此之前曾有过不少叙说崔、张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如唐·元稹(779—831)的传奇《会真记》,宋·赵令畤(约1075—1135)将其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金·董解元(约1190左右)又改写为《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到了元代,王实甫(生平不详)又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丰富了人物性格和情节,编写成杂剧《西厢记》。
该剧描写了书生张君瑞在蒲东普救寺遇见崔莺莺,两人发生爱情,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结合的故事,表达了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文辞也相当优美生动,剧中共使用了六个宫调,100个曲牌,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典型的妇女人物形象。
该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明·王世贞《曲藻》云:
“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云:
“但云千古传奇,当推西厢第一”。
《西厢记》不但对元杂剧和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俗曲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深远的意义。
《西厢记》中崔莺莺、红娘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也可以称作是“西厢精神”。
就是这种“西厢精神”,此后便一直为人们所追随和敬重,它不但成为了一种时代思潮,也为成了俗曲的血肉与灵魂,成为了俗曲兴起与发展的初衷和归宿。
三、《西厢记》对于俗曲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西厢记》对于俗曲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论是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甚至在文辞提炼以及曲牌音乐的运用上,俗曲都直接或间接的得益于《西厢记》的榜样作用。
早在明代成化间(1465—1487年)俗曲初兴的时期,《西厢记》的故事就出现在俗曲中。
成化七年(1471)金台鲁氏刊本曾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等四种俗曲集,其中第二本名为《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无序跋。
共收时曲【驻云飞】七十二首。
内有题《西厢记》十咏,还有题《西厢记》十七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咏唱有关《西厢记》的内容。
该书是明代有记载的最早的俗曲集,我们从这最早的俗曲集里就见到了《西厢》的身影,这说明《西厢记》在俗曲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一般。
现选“题《西厢记》十咏”三首如下:
【驻云飞】均瑞斯儒,游艺中原普救居。
懒往京师去,流落蒲东住。
嗏,贪恋女娇姝。
不攻书,夜月鸣琴,拨出求凰句,病染相思瘦损驱。
【驻云飞】崔氏莺莺,背母偷期月下行。
酬和诗相应,拜月临花径。
嗏,书舍去听琴。
动心情,躲离西厢,去探张生病,云雨高堂偶配成。
【驻云飞】侍妾红娘,勾引莺莺出绣房。
迤逗人情狂,两下里都说上。
嗏,舌唾润寒窗。
觑张郎,送暖偷寒,言语无的当,寄简传书鱼雁忙。
在“题《西厢记》”十七首中,它们分别以生、旦、梅、夫人的身份咏唱各自的心情。
如:
【驻云飞】跪落香闺,告姐姐今宵莫要推。
好歹要同欢会,共枕同眠寐。
嗏,休负这佳期。
入罗帏,解了湘裙,成就了鸳鸯配,只愿金鸡莫要啼。
(生唱)
【驻云飞】诉与郎知,今夜难同往日期。
老母犹未睡,怎配鸳鸯会。
嗏,踏翻这消息。
母亲知,问我前因,交我无言对,你且在书斋我索归。
(旦唱)
【驻云飞】你是娇羞,背母恩情自配偶。
等的更深后,月下将生就。
嗏,女大不中留。
这情由,都是梅香,把你相迤逗,相国的芳名被你休。
(夫人唱)
这是以《西厢记》为内容的俗曲唱本的首次展现。
《西厢记》的故事影响深远,《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成了人们心中的榜样,明代人们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情结,《西厢记》成了最好的题材选择之一。
由此开端,此后便一直不曾间断。
嘉靖年间的《风月锦囊》继承了这一传统;《雍熙乐府》里“西厢百詠”而百唱不厌;在清代乾隆年间的《霓裳续谱》里,唱西厢那已是蔚然成风的了,但是它们的先头也可能就始自于这里。
这里唱的虽是《西厢记》的内容,但却用的是流行时曲【驻云飞】的调子。
俗曲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与《西厢记》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了。
分析俗曲以《西厢记》作为题材内容的原因,大概有三:
1、《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非常契合时代的要求,与俗曲的初衷愿望十分吻合,俗曲正好以此为话题表达自己的诉求。
2、《西厢记》的文词优美生动,深得人们喜爱,在戏曲文学的发展上有着深远影响,自然也是俗曲的效仿榜样。
3、由于《西厢记》的唱腔是用南北曲的曲牌来表现的,南北曲曲牌本身就是明代俗曲的基石之一,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将它直接拿来演唱,“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的就是由最初的“元人小令”逐步衍变发展而成为新型的俗曲的前期情形。
譬如此时的【驻云飞】,它的词格仍与南北曲相同,但其“声”却已改变,正如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
“间有采入南北二曲者……皆仍其调而易其声”。
若改换曲牌唱《西厢》也不困难,因为有现成的《西厢》内容和文词可作参考,只须把它略加改编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用俗曲唱西厢的新词。
《风月锦囊》收录的是嘉靖癸丑(1553)年以前的散曲及俗曲作品,书中除了所收曲牌名目多、曲目数量大外,用俗曲演唱《西厢记》的故事,在这里又得到了发扬,所用的曲牌得到了扩大,所唱的故事情节也更加丰满。
如【玉胞肚】十一首“西厢情曲”,南京时曲【楚江秋】十首,首卷时兴曲【新增山坡羊】一首、【新增皂罗袍】七首等,都是唱的西厢故事。
它们或取自《西厢》一折,借题发挥,或唱《西厢》之歌,扬《西厢》精神,词调不同,各有千秋。
这反映了从成化以来演唱西厢故事的传统仍在继续,借西厢故事的展开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仍是人们不变的选择。
嘉靖45年(1566)安肃春山刊本《雍熙乐府》,二十卷,郭勋选辑,是散曲戏曲选集,兼收时调小曲。
篇幅浩繁,曲目众多,堪称巨帙。
它比《词林摘艳》晚出40余年。
是在《词林摘艳》的基础上,广泛搜罗多种元明散曲剧曲、诸宫调以及时调小曲增补而成。
而《词林摘艳》又是根据《盛世新声》加以增删补订而成。
因此该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书中共收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小石调、商角调、南曲等12个宫调的套数1120套;收南曲小令、杂曲44个曲牌的1539曲。
仅就小曲部分来说,虽然它的内容陈旧,通篇皆是隐逸、乐酒、相思之类,辗转翻抄,多无新意。
形式也仍如散曲小令类,它们所依傍的是南曲,大多无新进展;但是以《西厢》为内容的小曲却引人注目。
以《西厢》作为小曲的内容,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该书唱“西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想角度。
“【满庭芳】西厢十詠”是以人物为主线的,或叙述其事迹,或描绘其形象,不一而足,也或带有综述的性质。
如“张生俊雅”、“莺莺鬼精”、“红娘艳质”、“夫人不良”等。
请看下例:
【满庭芳】张生俊雅
张生俊雅,诸余可爱,所事堪誇。
吟诗和句在西厢下,引动娇娃。
一封书战退了眼前士马,七弦琴匹配上宿世冤家。
登科罢,香车驷马,夫妇享荣华。
“【小桃红】西厢百詠”是以叙事为线索的,每一曲叙述西厢一段故事,如:
生离洛阳/生至蒲东/生游普救/生遇红娘/生见莺莺/生私扣红/红娘答生/莺自嗟叹/生步月吟/莺和生诗/生看修斋/军围普救/生自悲叹/夫人许亲/……郑恒触树/生莺赴任。
如果将这些题目串连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西厢故事梗概。
以上所作,其意义不在于文辞上的多么优美以及构思上的精巧与否,而是以通俗的语言、通俗的曲调重述西厢故事,以新颖的视角释解西厢情怀,这对于普及西厢故事,宣扬西厢精神,提高人们的人文意识都是大有好处的。
到了清代,尤其是到了康乾盛世,俗曲又逐渐活跃了起来,《西厢记》不仅仍是俗曲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在以更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更密切的方式中如漆似胶地联系着。
乾隆初年苏州王君甫刻本《丝弦小曲》,无名氏辑。
卷首书名为《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不分卷,无序跋。
采录民间小曲共一百零三首。
其中有【小曲】、【一串铃】、【劈破玉】、【边关调】、【挂枝儿】等十三种曲牌,大部分为情歌,词意真挚,自然流畅,多为佳作。
也有以杂剧、传奇故事为题的。
该书代表了此时江南一带小曲流传的情况。
用【罗江怨】咏唱传奇故事,每首一则,此处咏西厢一例别有特点,它不仅使用着【罗江怨】的词格与曲调,而且还把【罗江怨】的“月下“典型情景与《西厢记》的故事揉合在一块,巧妙而又贴切。
唱西厢的小曲,此可谓又一模式。
【罗江怨】纱窗外月正明
纱窗外月正明,张生月下等莺莺,一等等到更阑静。
粉墙外站立张生,太湖石叙侧莺莺,红娘递柬传书信。
那张生跳过墙阴,双手儿搂抱着莺莺,轻言细语低声问。
肯不肯见怜小生,我为你死里逃生,思思想想憂成病。
《箫笛合谱》全称《新刻时尚合唱丝弦箫笛合谱》,陵蚓任乐子辑,无序跋,无出版年代,仅署文粹堂梓。
所收曲目有:
【劈破玉歌】、【银扭丝】、【两头忙】、【苏州歌】、【玉芙蓉】等三十三首。
该书又是有曲谱的俗曲唱本,用工尺谱记写,这在清代可能还是头一本,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下面是《箫笛合谱》中的一首歌曲【耍孩儿】(西厢),与《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中的一段【耍孩儿】相同。
说明《西厢记》中的优美唱段到这时仍是人们的所爱,且已成为流行时调俗曲了。
【耍孩儿】西厢
这忧愁诉与谁
据《箫笛合谱》
陈玉琛译谱
上例【耍孩儿】唱着西厢的段子,沿用着西厢的谱子,俗曲乎?
南北曲乎?
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人心了。
乾隆六十年(1795),天津三和堂曲师颜自德辑,进士王廷绍点定的《霓裳续谱》,由北京文茂斋原刻初印,又有集贤堂重刻本。
原书八卷,附录一卷。
共选流行时曲六百二十四首(不包括附录“万寿庆典”中的二十五首)。
它收集的俗曲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此可谓是这个时期的俗曲巨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在《霓裳续谱》里,有关《西厢记》的曲子是其内容的一部分,共有35首之多。
王廷绍在《霓裳续谱序》中曾说:
“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从该书所选曲例及曲牌看,此处所说的“诸传奇”,主要的是指《西厢记》。
这些曲子唱的是《西厢记》中的内容,用的是《西厢记》的词句,但却不是原词照搬,大多是改作或仿作,而且更换了曲调,多用时曲新调。
从有关西厢唱词情况的分析来看,可分为四种类型:
[6](p9)
1、使用原词,改用新腔。
如[卷二]【西调】“碧云天,黄花地”一段,虽基本上依照原《西厢记》四本三折的文词字句,但却加用了不少衬字,如“恨则”、“怨则”、“你与我”等,使唱词更加口语化,演唱也更加通俗化。
另一方面,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用的是[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十九曲为一套的曲牌,而这里却作了大幅度的精简,其间越过了【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十二首曲子之后,用【耍孩儿·四煞】中的句子作结尾。
并且改用了流行新腔,变成了【西调】;据【西调】的特点还两次使用叠句。
如:
【西调】碧云天黄花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恨则恨想见得迟,怨则怨归去得急。
泪啼柳丝长,玉骢难系,倩疏林,你与我挂住斜晖。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哎),此恨谁知!
(叠),再告苍穹,老天不管人憔悴。
(叠)。
[卷二]
类似该曲的作法,还有“淋漓彩袖啼红泪”、“云敛晴空”、“风静帘闲”、“玉宇无尘”、“合欢未已”等曲。
2、依照剧情,摘句缩写。
[卷四]【黄鹂调】“随喜到上方佛殿”,是将《西厢记》杂剧第一本第一折中一段较长的剧情压缩改编而成。
它选取了原来的【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幺篇】、【后庭花】、【寄生草】、【赚煞】七个曲牌里的情节,取其意,摘其句,缩写,改编,又重新组合,集为【黄鹂调】一曲,演唱了一段完整的西厢剧情片断,集中而又紧凑,适宜小曲的演唱和人们的欣赏。
【黄鹂调】随喜到上方佛殿
随喜到上方佛殿,又来到下方僧院,参了菩萨,数了罗汉,拜了圣贤,游罢僧房,登了宝塔,回廊绕遍,行到了法堂深深处阑干里,幸遇见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谁知道此处遇着神仙,魂灵儿飞在半悬天,宜嗔宜喜春风面,欲行欲止小金莲,呖呖莺声花外啭,阴阴垂柳晚风前,行一步可人怜,眼花缭乱口难言,香馥馥,衬残红芳径软,娇滴滴,步香尘底印儿浅,兰麝香还在,呀,佩环声渐渐远,空留恋,好教我又害这透骨髓的相思,怎当得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卷四]
3、仿照西厢,拟作西调。
自《西厢》以来,改编不断,传唱不绝。
以《霓裳续谱》[卷二]来看,就有“碧云天”、“风静帘闲”、“玉宇无尘”、“半万贼兵”、“恹恹瘦损”、“望蒲东”等十八曲,都是直接来自《西厢》。
出于对《西厢记》如痴似迷的热爱,文人骚客们也都希望写出那样的好词来,于是,利用【西调】这一新诗体,模仿《西厢》的情调,借用《西厢》的词句,写出了许多仿照《西厢》的拟作,或截取《西厢》故事的一段,也或概括整个《西厢》全貌,不一而足。
这可以说仍是延续西厢精神的一种做法吧,不过,这里更注重文辞的优美和创意的新颖。
[卷二]有一首【西调】,把《西厢》故事几乎完整地简述了一遍:
【西调】张君瑞收拾琴剑书箱
张君瑞收拾琴剑书箱,游学散闷来到蒲东,散步闲行普救禅林,遇见那小姐莺莺,借住西厢,要与那人结秦晋,飞虎兵困,张珙修书求故人,惠明怒生嗔,一封书到,杜将军兵退,许成亲,夫人变卦,小姐沉吟,寄柬传诗,与隔院听琴,恩爱情深,(叠),拷红娘问原因,草桥惊梦,衣锦荣归,风流整顿,(叠)。
4、杂曲西厢,通俗易唱。
杂曲以西厢故事为内容,在明代就有,这虽然不是新创造,但今又唱来却别有韵味。
如[卷四]“步苍苔”、“红娘哭的心酸恸”、“碧云天,黄花地”是用【寄生草】唱的;又如[卷五]【双黄鹂调】“暗中偷觑”;【寄生草】、【隶津调】“因为隔墙”;[卷六]【平岔】“星稀月朗”;【北河调】“赴考的君瑞莺莺送”;[卷七]中的【慢岔】“小红娘进绣房”;【打枣竿】“兵马围了普救寺”,【平岔】“莺莺沉吟”、“老夫人糊涂”、“莺莺腮含着笑”等,它们都是用一首或两首通俗小曲唱一段西厢故事的。
现摘录一首如下:
【打枣竿】兵马围了普救寺
兵马围了普救寺,要抢莺莺做夫妻,惠明和尚没有安邦计,老夫人吓的他就没了主意,高叫众僧你们听知,退兵着,情愿招他为门婿。
(重)。
这类小曲,改用通俗的话语和流行的唱调来表现《西厢》的故事,别有风味,因其简便易唱,曲调风格与内容配合紧密,也会更受欢迎。
编于道光甲辰(1844)的《张鞠田琴谱》是一部集琴曲、元曲、昆曲、俗曲和琴法为一体的,兼有琴谱与工尺谱并注明板眼的琴曲曲谱集,是供古琴弹奏的曲子。
不过,有多首曲子都是据俗曲改编的,如【板桥道情】、【花鼓】等,可以说它们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化了的俗曲。
其中【五瓣梅】取材自元曲《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但除了与【端正好】一曲大体相同外,后边则只取其意,另行组词了:
【五瓣梅】碧云天黄花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时,谁人染就霜林醉。
秋江上芙蓉尽都是离人泪。
小红娘,笑微微,小红娘进酒一杯,嗳,嗳,张相公,你几时回荣归。
秋八月,待等小生蟾宫折桂。
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只落得一递一声长吁气。
从以上诸种情况看,人们对《西厢记》爱不释手,颠来倒去已翻了个滚瓜烂熟,《西厢记》在俗曲中已变换了多种形式,人们对《西厢记》的喜爱之深自不必说,《西厢记》对俗曲的影响之大也可见之一斑了。
四、《西厢记》对于俗曲的影响
《西厢记》对于俗曲的影响首先是思想上的,《西厢记》的反封建礼教精神成了俗曲的灵魂。
唱西厢仅是俗曲表达反抗封建礼教的一种方式,而更多的俗曲是在以自己的切身处境和亲身感受倾诉着内心的呼声,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曲牌,唱着不同的内容,然而却有着相同的声音,看看明清俗曲的整体面貌就会知道,种种小曲的内层深处都体现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基本旨意。
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已成为时代潮流,也成了俗曲的灵魂。
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例,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驻云飞】富贵荣华
富贵荣华,奴奴身驱错配他。
有色金银价,惹得旁人骂。
嗏,红粉牡丹花,绿叶青枝又被严霜打,便做尼僧不嫁他!
这是明代成化年间的【驻云飞】一首俗曲,它以离经叛道的勇气,截然决定“便做尼僧不嫁他”,表现了一个青春女子在婚姻问题上争取自由的坚决态度和珍惜自身价值的理念;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民主意识、人文思想的觉醒,以及婚姻价值观的改变。
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劈破玉】分离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该词用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对两人情爱不可分离的坚定信念,可谓是一首坚贞爱情的宣言书。
为了爱情,他们情愿以生命作代价。
这种对爱情价值观的坚贞信念,正基于人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也是人们对个性自由解放追求的一种表现。
【山歌】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嗳,弗用媒人弗用财。
丝网捉鱼尽在眼上起,千丈绫罗
梭里来。
冯梦龙评曰:
“笑不许,睃不许,只此便是周南内则了。
”【山歌】“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他们不理会“男女授受不亲”的训条,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规,摈弃了“嫌贫爱富”的观念,“弗用媒人弗用财”,追求婚姻恋爱的自由。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人们的恋爱观也在改变:
“当初只道郎偷姐,如今新泛头世界姐偷郎”。
对于婚姻自由追求的热望,对于灵肉解放的要求,同样使得女子也变得大胆和坚强起来,她们肆无忌惮的唱道:
【山歌】偷(三)
结识私情弗要慌,捉着子奸情奴自去当,拼得到官奴膝馒头跪子从实说,咬钉嚼铁我偷郎。
这就是俗曲,这就是与西厢精神一脉相承的俗曲。
俗曲沿着《西厢记》的道路,借鉴《西厢记》的经验,极力张扬个性解放的理念。
西厢精神成了俗曲的灵魂,西厢的文辞成了俗曲效仿的样板,俗曲的文学价值也同步得到了提高。
在西厢的曲牌成了俗曲的基石的同时,俗曲的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俗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俗曲成为了社会音乐的主流形态。
在艺术形式上,明代的俗曲虽然多以单曲的形式为主,到了清代,自蒲松龄的《通俗俚曲》开始,联曲结构的形式逐渐多起来,用几支曲牌从不同侧面共同表现一个故事,直到发展为说唱,发展为戏曲。
这也可以看作是俗曲创新发展的又一丰硕成果。
自然,俗曲的这些成就与西厢的影响也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如果把《西厢记》比作是一朵怒放的春花,明清俗曲就如同是初夏一片盛开的百花。
《西厢记》是明清俗曲的先导和榜样;明清俗曲又是《西厢记》的续篇,是《西厢记》的放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琛.明清俗曲研究.北京图书出版社.2011.第一版.第1页.
[2]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湖北第三次印刷.第647页.
[4]明清民歌时调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70页.
[5]陈宏绪.寒夜录.
[6]陈玉琛.明清俗曲研究.北京图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17-118页.
“TheRomanceofWestChamber”andthefolksongsintheMing&Qingperiod
[Summary]:
Thepopulartuneswhichcalledthefolksongsarewildlyspreadinourcountry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It’sproductionanddevelopmentdirectlyduetotheeffections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
Thefightingspiritagainstfeudalismmakes“TheRomanceofWestChamber”becomeanexampleamongfolksongs.
Thebeautifullyrics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hasagreatimpressionontheimprovementofthefolksongs’literariness.Thetunesin“TheRomanceofWestChamber”alsobecomeoneofthefoundationsoffolksongs.
Withthepromotingandencouragingof“TheRomanceofWestChamber”,folksongsaregreatlydevelopedawildlyspread.
Folksongsattackfeudalismandholdu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