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939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开国大典人教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开国大典人教版

7开国大典

文本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展开叙述,突出了场面描写。

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赶赴广场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大典的过程;再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简介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全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

另外,教学时要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去感受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盏、栏、汇”等13个生字,理解“政府、委员、协商、排山倒海”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

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出示图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

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

隆重的典礼。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预设:

本文篇幅较长,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可采取默读的方式。

要明确默读的要求,即不出声、不指读地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八盏石栏汇集爆发毛泽东林伯渠宣布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

预设:

本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字不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即可。

教师检查时可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和组词,以及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汇集、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等。

预设:

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

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让学生查字典解决。

另一类词语,如“庄严”“四面八方”等词,可在之后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

古人在举行大典时都要严格按时、序举行,各个环节都有极严苛的礼仪制度和规章流程。

开国大典是举国欢庆的大事件,更要庄严隆重。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有关描写大典进行时间的语句上标注记号。

预设:

学生浏览、标注后汇报: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头,傍晚,晚上九点半。

从这些有关时间的语句中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

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

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

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

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

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

预设:

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方位描写非常清楚,学生可抓住“丁字形”“北面”“再北面”“中央”“向南”“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来简单地画一画,大致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场景“升国旗”的举行地点。

(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

明确:

从这三个自然段中可见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也可见开国大典是一场非常隆重、意义非常重大的典礼。

预设:

把第1—3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来学习,一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自学即可;二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基本情况及场所,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之后能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

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样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一定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

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后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

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教师板书: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导入:

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学生自由作答)

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

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

在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文的层次,而且学习了第1—3自然段。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剩下的一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大家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找出写天安门广场上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找出写人民群众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着黑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急切的词语:

直奔、赶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

每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更好。

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能生动地表现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

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不仅写出了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

预设:

请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先……再……接着……”的句式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这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体现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请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感受这个词所表现出的情感。

(“欢呼”)

(4)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

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

其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

找一找,体会一下。

预设:

可引导学生把“一齐”换成“一起”试读一下,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从而领悟人民群众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的心。

同时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第5、8自然段),联系前后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和爱国之心。

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思考: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C.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

研读场面“升国旗”

A.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

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

B.特殊含义注释。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注解:

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

研读场面“阅兵式”

A.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指名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海军、陆军、空军)

B.说说下面句子中变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①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描写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②“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渗透着对人民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