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30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docx

配电网可靠性研究

1引言

现代配电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和配电系统,其中配电系统是直接与用户相连并向用户分配电能的环节[1],有时也被称为配电网或配网。

由于配电系统直接与用户相连,所以其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城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性能优劣关系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

1.1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

可靠性是指部件、元件、产品或者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中、规定的时间内、规定条件下无故障地完成其规定功能的概率[2]。

通常我们用可靠度指标来度量可靠性特性,即表示元件、设备或者系统成功运行的概率。

电力系统可靠性是指按电力系统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不间断地向电力用户提供电力和电量的能力的量度[3],即用来度量和评估系统向用户不间断提供合格电能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电系统可靠性、输电系统可靠性和配电系统可靠性三个部分。

所谓配电系统可靠性是指供电点到用户,包括变电所、高低压线路及接户线在内的整个配电系统及设备按可接受标准及期望数量满足用户电力及电能需求的度量[4]。

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可以分为负荷点可靠性指标(也称用户可靠性指标)和系统可靠性指标。

负荷点可靠性指标描述了单个负荷点的可靠程度,包括:

负荷点持续停电率λ、负荷点每次故障平均停电持续时间r和负荷点的年平均停运时间U等。

系统可靠性指标描述了真个系统的可靠程度,包括:

系统平均停电频率(SAIFI)、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CAIDI)和平均供电可用率(ASAI)等。

1.2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的研究工作,对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评估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短期内的稳定运行,更可以预测系统长期的运营情况,对系统的统筹规划十分有帮助。

在开始研究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关注程度主要远不及对发电系统可靠性或者以发电和输电组成的大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关注度,使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及技术发展缓慢。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发电系统设备一次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且较为集中,所以一旦发生故障,往往都是大面积的,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引起巨大的损失,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广泛,而配电系统发生的故障一般都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事实上,作为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配电系统,其可靠性与否和用户用电是否有保障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5]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区域配电网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如线路分段、“手拉手”等硬件的实现和配网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使得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6]。

配电系统处于电力系统末端,是将电源系统或输变电系统与用户设施连接起来的纽带,是向用户分配电能和供给电能的重要环节,包括配电变电所,高低压配电线路及接户线在内的整个配电网及其设备[4],[7]。

由于电力生产具有发、供、用瞬时平衡的特点,一旦配电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或进行检修,就会同时造成整个系统对电力用户供电的中断。

因此对配电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实际上能够集中反映整个电力系统结构及运行特性。

并且,配电网采用的环形设计、开环成放射式的运行方式,对单故障比较敏感,因此故障发生率也较高。

据电力公司统计:

大约80%的用户故障缘于配电系统故障[8],由此可见,配电系统对电力客户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最大。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是与供电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项基本指标。

随着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配电系统的故障给电力客户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必将成为今后电力市场电价机制完善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9]。

研究配电系统可靠性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提高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和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进行城市电力网络建设和改造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在整个电力系统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其连续供电的价值上。

一方面,研究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缺点和停电现象,以避免给电力客户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配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是以电力投资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盲目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而忽略了经济性的考虑,势必造成电力投资的大幅增加,从电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并不是值得提倡的[6]。

也就是说,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水平是与经济性和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的,通过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可以有效减少两者间的矛盾,使可靠性与经济性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3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现状

国外以统计分析为主,较早的展开了对于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的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如今已经臻于完善,并且已经将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了。

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问题,并于1959年成立了专门的供电连续性委员会,规定了评价供电充裕度的若干实际指标[10];英国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了配网可靠性方面的管理工作;其它欧美国家和日本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展开了配电网可靠性统计分析的工作[11]。

为了将各国对配电可靠性的研究进行合理的统筹同时便于后人继续研究,IEEE于1980年建立了第一个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行业推荐标准,即IEEEStd493-1980,在这一标准中,详细介绍了配电网可靠性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可靠性数据和停电成本数据等相关资料,又被称为“IEEE黄金手册”。

但由于配电可靠性指标还不够统一,会给研究造成一定的阻碍,IEEE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IEEEStd1366”,系统规定了相关可靠性名词和指标,为以后的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已经逐步成为许多国家配电系统规划决策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以及俄罗斯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的指标体系。

在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模型和算法上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己将评估结果用于配电网规划等方面,大大的提高了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配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刚开始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和优良的方法,所以发展的较为缓慢。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及电价机制的完善,都对配电网的可靠性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供电部门为了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可靠性[8]。

在可靠性理论研究上,无论是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还是各省电力局和各大院校都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意义和成效的探索和理论研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专题研究,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研究硕果累累,我国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近三十年来,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与应用方案已经开展,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办法及程序也已经制定,同时还建立了有效的配电系统可靠性数据信息库和可靠性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经验交流和可靠性工程教育,目前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1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分析和应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所研究的方向、内容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1.4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本次课题主要研究基于网络等值法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和基于最小路法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比较完备的考虑了熔断器、断路器、备用变压器等设备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

基于网络等值法的可靠性评估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配电网等效成简单辐射状网络,从而得到等效后的可靠性指标;基于最小路法的可靠性评估则是先确定每个负荷点到电源点的最小路,再分别对最小路和非最小路上的原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可靠性指标。

本次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⑴.学习基于元件的可靠性分析理论,通过对元件可靠性模型的分析得到其对配电系统可靠性数据的影响,从负荷和系统两个方面研究可靠性评估的常用指标。

⑵.学习并总结国内外各种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原理,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

⑶.重点学习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中的网络等值法和最小路法,深入研究这两种方法的负荷点和系统的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以及可靠性评估的具体步骤。

⑷.最后选取IEEERRTS母线6主馈线4的配电网络作为算例,利用MATLAB软件结合网络等值法和最小路法分别编程,计算出负荷点的可靠性参数和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得到方法的优劣性。

1.4本章小结

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中与电力用户直接相连的部分,其可靠特性是用户安全、持久、可靠用电的直接保障,研究配电网的可靠性对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对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虽然不及国外开展得早,但也成绩斐然,为电网的营销规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电力用户的可靠用电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国的配电网络系统不断优化,逐步完善。

本章介绍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归纳了国内外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的发展现状,明确了课题的主要工作。

2配电网可靠性指标及评估方法

2.1元件可靠性模型

配电系统主要由变压器、配电线路、开关、母线等电气设备组成,这些设备统称为元件。

元件是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基本单位。

在可靠性评估中,我们通常将元件内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元件功能失效统称为元件故障。

一个元件的状态是指该元件在特定时间内所处的特定状况[13],由于运行方式、人为因素以及不可预测故障的影响,各元件的状态可能不同,而各元件状态的改变随之也会带来整个配电系统可靠性的改变。

元件的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如图2-1所示。

图2-1元件的状态划分

从元件的状态图中可以看出,元件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工作、停运备用和停运维修三种状态,而对于一个使用中的元件来说,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可用状态和不可用状态两大类,同时再根据配电网中各元件的功能不同,又可将其分为:

功率元件和操作元件。

这两种元件对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2.1.1功率元件

配电系统中的功率元件主要包括:

变压器、输电线路、母线、系统补偿器等。

其功能主要是传送电能,将电能从一处送至另一处,或者对系统电压进行调度和控制。

对于这些功率元件一般采用三状态模型。

其状态转移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元件的三状态模型

所谓三状态模型,即包含有可用、不可用以及检修状态的模型。

图中,N表示元件的正常运行状态,M表示元件的检修状态,R表示元件的修复状态;λ”为计划检修率,μ”为检修修复率,λ’为故障率,μ’为故障修复率。

2.1.2操作元件

操作元件主要包括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熔断器等,主要执行开关操作,会使系统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其元件状态较为复杂,可分为七种:

正常运行状态、计划检修状态、临时检修状态、误动状态、接地或绝缘故障状态、拒动状态和故障修复状态[11],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采用的模型如图2-3所示。

图2-3操作元件的状态模型

对于这七种状态,可以按照它们对周围元件的影响及对系统的危害程度进行一定的合并简化,其中计划检修、临时检修、误动、故障修复四种状态的后果都是使该操作元件本身断开,不会影响到操作元件周围元件的正常运行,所以合并成修复状态。

拒动与接地或绝缘故障这两种状态则被合并为扩大型故障状态。

据此,即可得到如上图所示的状态模型。

图中,N表示元件的正常运行状态,M表示元件的检修状态,R表示元件的修复状态,S表示元件的扩大型故障状态;λ”为计划检修率,μ”为检修修复率,λ’为故障率,μ’为故障修复率,λs为扩大型故障率,μs为扩大型故障到修复状态的转移率。

对元件的状态转移关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在可靠性评估中需要区别对待。

2.2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

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最早由爱迪生电力研究所(EEI)、美国公共电力联合会(APPA)和加拿大电力联合会(CEA)提出,并于1998年成为IEEE实行标准(IEEEStd13661998)[12]。

主要可以分为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和系统可靠性指标。

2.2.1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用于评估规定时间内系统中每个负荷点的可靠程度,主要包括:

负荷点持续停电率λ(次/年)、负荷点每次故障平均停电持续时间r(小时/次)和负荷点的年平均停运时间U(小时/年)和负荷总用电量不足期望EENS(千瓦·小时/年)等。

这里分别就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讨论其负荷可靠性指标。

⑴.串联系统的负荷可靠性指标

在串联系统中,任何一个元件失效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即必须所有元件都正常工作才能保证配电系统的可靠运行。

图2-4串联系统

如上图所示,假设A为电源端,则B端的元件可以正常工作的条件为元件1~N都正常运行,假设元件1~N的故障率分别为λ1~λN,则元件串联组合的等值故障率为:

(2-1)

若各元件的平均修复时间为r1~rn,则元件串联组合的等值平均修复时间为:

(2-2)

元件1~N串联组合的等值年平均停运时间为:

(2-3)

⑵.并联系统的负荷可靠性指标

在并联系统中,需要所有元件都失效整个系统才会失效,即只要有一个元件能正常工作,系统就可以正常运行。

图2-5并联系统

如上图所示,假设A为电源端,则B端的元件可以正常工作的条件为元件1~N中存在运行正常的元件。

以两元件并联系统为例,故障率分别为λ1和λ2,平均修复时间分别为r1和r2,则两元件并联组合的可靠性指标为:

(2-4)

(2-5)

(2-6)

2.2.2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系统可靠性指标用于评估整个系统的可靠程度,可以大致分为频率时间类指标、负荷电量类指标和经济类指标,这里主要研究频率时间类指标和负荷电量类指标。

1.系统平均停电频率指标(SAIFI)

该指标用来表征在规定时间内系统中平均每个用户经受的持续性停电的次数。

(2-7)

⑵.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SAIDI)

该指标用来表征在规定时间内系统中平均每个用户经受的总停电时间。

(2-8)

⑶.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CAIDI)

该指标表示在规定时间内系统中每个受停电影响的用户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

(2-9)

⑷.平均供电可用度指标(ASAI)

该指标用来表征在规定时间内用户经受的不停电小时总数与用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

(2-10)

式中,T为在规定时间内的需电小时数,当以年为单位统计该指标时,若该年为闰年则T=8784,否则T=8760。

⑸.系统总电量不足指标(ENS)

该指标用来表征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总的电量供给不足,其期望值简写为EENS。

(2-11)

⑹.系统平均电量不足指标(AENS)

该指标用来表征系统中的每个用户在规定时间内平均供给电量不足。

(2-13)

以上六个系统可靠性指标中,前四个属于频率时间类指标,后两个属于负荷电量类指标。

其中,j表示第j个负荷的编号。

2.3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简介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方法是建立在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的,在评估时需要将可靠性理论与配电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潮流分析、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等的特点相结合。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大致思路是:

首先,要对配电系统建立可靠性模型,输入元件的可靠性参数;其次,通过对系统规定一些可靠性判据,按照这些判据对系统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并把所检验出的属于系统故障的状态归于一集合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求出各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最后根据负荷点可靠性指标求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14]。

为了使可靠性评估理论能正确运用到配电系统的运营实际中去,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目前,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解析法、模拟法、混合法和人工智能算法四大类。

2.3.1解析法

解析法是利用系统的结构和元件的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配电网的可靠性模型,通过递推和迭代等过程对该模型精确求解,从而计算用户和系统可靠性指标[12]。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⑴.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FMEA):

该方法可以说是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又称为网络法。

在进行可靠性分析时,该方法首先搜索整个配电系统中各元件的状态,将所有可能的系统状态列出,建立故障模式后果表,然后根据所规定的可靠性判据对列出的所有状态进行检验分析,找出各个故障模式及后果,明确其对系统的影响,从而求的求得负荷点和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在对系统中各元件状态的搜索,列出全部可能的系统状态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预想事故的选择,确定负荷点失效事件(即故障集),并对各个预想事件进行潮流分析和系统补救,形成事故影响报表,将这些失效事件和影响报表统一存放在预想事故表中;根据负荷点的故障集,从预想事故表中提取相应故障的后果,计算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系统可靠性指标则可从各个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中分析得到[15]。

判断负荷点失效事件的准则可以分为以下两类[4]:

A、全部失去连续性事件(TLOC),还可称为结构性失效,是指元件故障造成负荷点和所有电源点之间的所有通路都断开,导致该负荷点全部失去供电,即当负荷点的所有供电通路都断开时,负荷点才失效。

B、部分失去连续性事件(PLOC),又称功能性失效,主要由元件的负载能力或系统电压约束越限等引起。

元件故障并未引起负荷点和电源之间的所有通路都断开,只导致了网络违反约束条件,这是必须断开或削减某部分负荷以消除过载或电压越限。

FMEA方法较为基础和简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简单辐射状网络的可靠性评估中,但该方法的弊端也较为明显,当配电系统中的元件个数增加时,其计算量也大量增加,所以不适用于结构复杂,元件数目及操作方式多的配电网络。

⑵.最小路法

该快速评估方法的基本思想为:

先分别求取每个负荷点的最小路,将非最小路上的元件故障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折算到相应的最小路的节点上,从而,对于每个负荷点,只要对其最小路上的元件与节点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负荷点相应的可靠性指标。

该方法将在之后的章节详细介绍。

⑶.网络等值法

该方法主要针对较为复杂的配电网络,其根本目的是将复杂配电系统的网络结构进行简化,再计算简化后的可靠性指标,从而减轻复杂系统可靠性计算的负担。

其基本思想为:

利用一个等效元件来代替一部分配电网络,并将那部分网络的可靠性等效到这个元件上,考虑这个元件可靠性对上下级馈线的影响,从而将复杂结构的配电网逐步简化成简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

该方法将在之后的章节详细介绍。

⑷.故障扩散法

该算法对复杂的中压配电系统(带子馈线)有较强的处理能力[16],利用向前搜索算法确定断路器故障影响范围,用故障扩散方法确定故障隔离的范围,接着确定故障类型,再据此算出相应的可靠性指标。

在故障扩散法中,故障的节点可以分为4类:

a类,正常节点,即在故障后能通过开关的动作恢复正常运行的节点;b类,以隔离开关操作时间作为故障时间的节点;c类,以隔离开关操作时间加上切换操作时间作为故障时间的节点;d类,以元件修复时间作为故障时间的节点。

当配电网中某个与案件发生故障时,逆着正常潮流方向开始搜索断路器,以确定断路器的影响范围,再对故障元件前后的节点进行搜索,直至线路末端或遇到隔离开关为止,这样便确定了故障隔离的范围,并通过故障后各分块子系统中有无电源、有无切换开关的判断,能较容易地确定节点故障的类型。

根据节点的故障类型,便可形成节点、馈线以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⑸.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评估算法

利用贝叶斯方法可弥补不能确定某元件在系统可靠性中的地位这一点,该方法利用贝叶斯概率公式,由各支路、元件的故障率可得各负荷点的故障率,之后再用反推即可得各个元件对各负荷点的故障敏感度。

以此亦可以推出其他的可靠性指标,从而找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

⑹.向量法

向量法是一种综合算法。

此方法先将含有元件串并联的馈线段等效为单一的馈线段;再利用最小路法对馈线段进行分级,与电源相连的为一级,与一级馈线相连的为二级,以此类推,有相同一级馈线的为同类负荷点;对同类负荷点中的任一负荷点,由最小路确定行向量表。

因为一个行向量对应一个负荷点,因此可方便求出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⑺.递归算法

该方法先将网络用树型数据结构表示,利用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将每一馈线都用一包含了此馈线的所有数据节点来表示,由负荷点所在的顶端依次往上递归,并保留原节点,这样不仅可以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还可以算出所有负荷点的可靠性指标。

⑻.基于最小割集的分析法

将计算状态限制在最小割集内,避免计算系统的全部状态,大大节省了时间,并近似认为系统的失效度可以为各个最小割集的不可靠度的总和。

⑼.分层评估法

利用系统元件的可靠性数据与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基于故障扩散的分层算法来进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⑽.基于敏感度分析的可靠性算法

通过对元件的敏感度的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找出对系统可靠性指标影响较大的元件的集合,通过该集合中的元件,组合计算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2.3.2模拟法

模拟法是通过模拟元件寿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并对模拟过程进行若干时间观察,评估所求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适合于复杂系统计算,在有些特定场合,该方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求解方法,但这种方法耗时多而且精确度不够。

其中最主要的是蒙特卡罗模拟法,又称随机抽样方法,与一般数值计算方法有本质区别,起源于早期的用几率近似概率的数学思想,利用随机数进行统计试验,以求得的统计特征值作为待解问题的数值解。

蒙特卡罗法在编程实现时,需要抽取大量的随机数,抽样方法的好坏决定了运算的效率和精度。

用蒙特卡洛法可以模拟运行的实际问题,它用抽样的方法而不是故障枚举法进行状态选择,用统计的方法而不是解析法得到可靠性指标。

配网中的每个元件都有工作和故障两种状态,有一定的状态概率分布。

系统的状态是从元件概率分布函数中抽样确定,然后对产生状态进行状态估计,一个模拟序列表示一个实际样本,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是在累积了足够数目的样本后,对每次状态估计的结果进行统计而得到的。

2.3.3混合法

对于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其分析规程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

(1)状态选择;

(2)状态估计;(3)计算指标。

就蒙特卡洛法和解析法而言,状态估计在这两种方法中都是相同的,即对每一被检验的系统状态进行潮流计算,确定线路是否过负荷,母线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判断系统是否故障以及采取补救措施后系统的故障状态是否得以缓解。

蒙特卡洛模拟法和解析法的差别在于第1步和第3步,即蒙特卡洛法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状态选择,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可靠性指标;而解析法用故障枚举法进行状态选择,用解析的方法得到可靠性指标。

在蒙特卡洛法中,系统的状态是从设备概率分布函数中抽样确定的,然后对产生状态进行状态估计。

一个模拟序列表示一个实际的样本,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是在累积了足够数目的样本后对每次状态估计的结果进行统计而得到。

解析法和蒙特卡洛法各有所长,且其各自的优缺点相互补充。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缺点则是最理想的评估方法。

混合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应运而生的,而且近年来一直是可靠性评估研究中的热点[17]。

混合法的主要思想是:

由于解析法模型精确,物理概念清楚,在能用解析法的地方充分利用解析法,在求解规模超过解析法的求解能力时,应用蒙特卡洛法,也就是说在蒙特卡洛法的模拟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解析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以降低模拟统计量的方差,从而显著地减少蒙特卡洛法所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