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84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docx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那么你知道中文拼音是怎样来的吗?

下面是给您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

“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

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

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

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

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

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

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

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

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

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

”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

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

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

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

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

陈毅副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

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

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

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

ISO7098-1982。

《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更多的说法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

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

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

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

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

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

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

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

“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

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

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

《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

“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

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

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

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

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

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

“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

”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

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

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

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

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