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88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docx

最新试题资料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61

(译答案)外言170)

5(译答案)外言200练(161-170)

161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

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

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

进退狼狈。

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

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宪《中州野录》)

【译】

何梅谷,是鄱阳人。

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

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

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

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

”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解释

(1)垂

(2)夕(3)止之则弗从(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

(1)将

(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事。

(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62★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

②恻怜悯。

③苟假如,如果。

④徒白白地。

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

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羡慕他们不孤单,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吧!

”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

”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

(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3)徒(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

(1)能够

(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

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

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63★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

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

”攫已,即去。

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

”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

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

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ué)夺取。

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哂(shěn)讥笑。

⑥戟(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

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

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

”拿了就走。

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

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

”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就离开了。

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

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1)即去

(2)索(3)予(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离开

(2)求取(3)给(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

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

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64.★范仲淹罢官

范正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

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

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

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

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事。

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g)酒杯。

③缞绖(cuī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营理筹办。

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⑥赗(fèng)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⑦槨(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

⑧彻通“撤”。

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亟

(2)具(3)怃然(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

(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5.★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

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

”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

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

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阅读训练】

1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3)是以(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参考答案】

1.

(1)却

(2)圣贤(3)因此(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66.★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

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

②声声望,名声。

③溷浊浑浊。

【译】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避免损害名声。

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解释

(1)患

(2)冥冥(3)谋(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67.★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选自《说苑政理13》)

【译】

武王问姜太“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太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

”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

”太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

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道

(2)而已(3)若何(4)利

2翻译

(1)爱民若何?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方法

(2)罢了(3)怎么样(4)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68.★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

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

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

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

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