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283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docx

lcl《教育反思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第一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1、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

为什么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

答: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

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地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

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结合你的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

如何反思?

答: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学者都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教师应该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又是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反思呢?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反思的内容

  

(1)反思自身的智能结构。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

教师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成败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学带来的影响。

现在一些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之下制定了教师多元智能自查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分析教学有没有照顾到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配合学生的智能组合特点,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联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3)反思自身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了解。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和观察学生在多元智能教学下各种智能发展的情况,而不是用传统的观念,以简单的分数片面地给学生的学习下定论。

因此,教师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反思工具,了解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2.反思的方式

教师进行反思主要有笔录和口述两种方式。

笔录的方式,主要指教师写教育教学日志。

教师写教育教学日志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对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作描述性的记录,比如学生的各种表现等;二是不记录发生事情的细节,而是记录教师本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口述的方式,可以在教师的交流中进行。

3、写一篇关于你的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或学生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答:

一、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是自觉确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旦被学生掌握了,就会产生激励学生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内在动力。

这就是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常以理想、志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教学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推动力。

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要十分注意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学习目的。

这是保证学生能够持久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心理交往,启发积极情绪。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往的过程。

师生心理交往的基础首先是情感交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要以鼓励为主;对差生不可冷淡,不能挖苦,要宽容友善,耐心教导、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才会激发学生学好老师所授知识的兴趣,才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要求的任务上去。

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这种自尊心往往是进取向上的动力。

在学习上,如果学生受到老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他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

这种满足和体验,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再上一层楼的心理状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成绩的快乐。

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以此来强化他们因取得成功而欢乐的心理。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愉快情绪。

教学方法得当,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反之,方法陈旧、落后,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单调、乏味,引不起兴趣。

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愉快情绪。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课堂练习应做到精思巧设,不搞“题海战术”,才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如果教师出的题目深浅适度,难易得当,学生始终不感到困难可怕,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其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起来,然后,再逐渐加大难度,学生就会信心百倍,有勇气攻克。

四、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表现欲。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发性,趣味性和启迪性。

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

要善于以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事物的意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乐学不倦。

我们有时上新课,一两句话也往往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

它与教育反思有何区别?

答:

科学地界定教育案例的含义是教育案例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

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

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

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

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

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

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

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

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

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研读教材案例“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第53页),与教育案例的的概念对照,你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吗?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我认为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

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案例作一个确切地解读。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

无论哪种类型的案例都是与特定事物相关联的。

它们差不多必然是关于教育的情境、行为过程,即是特定的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构建的情境。

(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师的使命意识的再现。

案例的描述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片段就能逼真地反映教师的思维动态和人格魅力。

(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

教育案例蕴涵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

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

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教与学的原理或理念。

它是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往往是为了产生一个具有研究基础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过程进行剪裁和提炼加工,融合了多个事件的某个方面。

不言而喻,教育案例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指导书的“有效教育行为”和“应该……”的罗列式所谋求的感觉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大家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环境中,在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起大家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

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

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所以我认为属于教育案例

3、写一篇与你的学科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

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矩形纸片,用剪刀把矩形纸片的每个直角从顶点剪开(如下图),问每组中的二个角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几何语言:

∵∠1+∠2=900

∴∠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几何语言:

∵∠1+∠2=1800

∴∠1是∠2的补角或∠2是∠1的补角。

练习

(1)填下列表:

∠a

∠a的余角

∠a的补角

32°

45°

62°23′

结论:

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重要提醒:

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3、讲解例题: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

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余角是(90°-x°)。

根据题意得:

(180-x°)=4(90-x°)

解之得:

x=60答:

这个角的度数是60°。

4、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

为什么?

教师活动:

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

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

∠2=∠4

补角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几何语言:

∵∠1+∠2=180°,∠3+∠4=180°∠1=∠3

∵∠2=∠4

5、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

为什么?

教师活动:

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

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

∠2=∠4

余角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几何语言:

∵∠1+∠2=90°,∠3+∠4=90°,∠1=∠3

∵∠2=∠4(等角的余角相等)

6、讲解例题:

例2:

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2=∠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

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

∠1=∠3

理由如下:

∵∠1+∠2=∠COD=90°∠3+∠2=∠AOB=90°

∴∠1=∠3(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了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余角和补角

1.互为余角的定义:

2.例1:

………例2

2.互为补角的定义:

…………

3.补角的性质

4.补角的性质

 

…………………………

3单项式的次数:

…………………………

3.………………………………………………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后记:

1、在让学生画一个角的余角后,学生被误导为一个只有两个余角,而我没有做深入的解释:

一个角的余角其实有无数个如果最后再强调一下哪两个叫互余,那效果会更好。

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

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

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

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1、研讨型论文与经验性论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答:

前者指的是研究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性东西,而后者只的是由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所得的东西,也就是论文的出发点不同。

一、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

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

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2、调查报告与叙事研究报告有何不同?

答:

(一)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

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

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2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

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

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

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的价值。

3主体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

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

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

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

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列出参考资料:

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二)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与叙事研究报告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认为:

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在他们积极倡导下,叙事研究开始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缘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很快引起了教师培训系统等多方面的关注。

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

在西方的叙事学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

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

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过去,一谈到写论文,我们就想到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只有学术论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体,实际并非如此。

学术论文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一种文体。

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有鲜明的观点,需要层层论证,需要有步步为营的推理,需要有逻辑鲜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这是学术论文的一般性要求,但这种文体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恰恰是不适用的。

比如一个教师占有资料的空间与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综述与梳理,他所提出的相关论证,是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并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层次分明,学术论文这种文体与中小学教师有关,但不是主要的文体形态。

其他的一些文体形态,也可以归诸“论文”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以“学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