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22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6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docx

四2班数学下册电子备课教案

普定县城关镇第二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教学设计

三次教学设计

四次教学设计

设计人

常开贤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⒈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⑴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⑴问:

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⑵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

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⑶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⒉理解减法的意义。

⑴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⑵⑶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⑵师:

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问:

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⑶小结: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

(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⒈问: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⒉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⒊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⒋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⒍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⒋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页例⒉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⒈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⒈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⑴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⒉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⑵⑶

⑴问:

与第⑴题相比,第⑵、⑶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3=412÷4=3

⑵问: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⑶小结: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⑷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

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⒊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⒋做一做

⒌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

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

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

为什么?

教师说明: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

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巩固。

完成练习二1-3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⒋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

任何数乘0都等于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做除数。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⒉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⒊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⒋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

96÷12+4×2

⒈说说运算顺序。

⒉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⒊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说明: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⒋阅读“你知道吗?

⒌总结:

运算顺序:

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⑵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⑶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⒈做一做

⒉选择题:

⑴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47+33)

⑵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

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⒈3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课题:

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例5,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出示例5:

⑴师:

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⑵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⒉解决问题

分析:

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

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

20×6=120(元)1条大船:

35元。

共花:

120+35=155(元)

⒊回顾与反思: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练习三⒋5题。

板书设计租船问题

方案一:

如果尽可能多的租大船;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一共;30×5+24×1=174(元)

方案二:

如果全部都租小船:

32÷4=8(条)24×8=192(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㈡

课题:

观察物体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3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⒈师:

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

⒉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

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

方便全面观察

⒊师:

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⒋师:

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

(板书题目:

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⒈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⑴师:

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

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⑵师:

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⑶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⑷学生活动,师巡视。

⑸汇报信息:

(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⑹集体反馈:

问:

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⑺小结:

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⒉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⑴师: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⑵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⑶师:

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⑷学生动手操作

⑸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⒊确定方法。

⑴师:

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

有什么方法吗?

同桌讨论一下。

⑵集体交流

⑶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㈢巩固提高

⒈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⑴学生试连线

⑵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⒉提高练习:

练一练

㈣提炼升华

⒈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⒉师: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㈤布置作业

14页做一做

课题:

观察物体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师: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

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

让我们欣赏一下。

⒉师:

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

生:

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⒊师:

你知道吗?

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

(板书:

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⒈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⒉活动建议:

⑴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⑵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⑶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

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

⒊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⒋师:

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第一组展示:

⑴师:

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⑵师:

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生:

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⑶师:

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⑷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预设:

生: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第二组展示:

⑴师:

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⑵问:

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⑶师:

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

生:

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⒌同时出示三组图形⑴师:

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

⑵师: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⒍学生分组讨论

⒎交流信息预设:

生:

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

⒏师:

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

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三、巩固练习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⒉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生:

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⒊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四、提炼升华

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

要全面观察

⒉师:

是呀,观察要全面!

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⒊师: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五、总结。

一次教学反思:

二次教学反思:

三次教学反思

四次教学反思:

普定县城关镇第二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一次教学设计

二次教学设计

三次教学设计

四次教学设计

设计人

常开贤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1⒎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演示:

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⒉获得信息。

问: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⒊解决问题。

问:

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⒈加法交换律。

⑴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⑵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⑶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⑸揭示定律。

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______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⒉加法结合律。

展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⑴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展示线段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⑵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⑶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⑷用符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⑸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⑹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⒈练习五第1题。

⑴验算: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⑵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四、小结

⒈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⒉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⒊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作业

教材练习五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

a+b=b+a

(88+104)+96=88+(104+96)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

(a+b)+c=a+(b+c)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例3,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

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⒉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0页例3。

㈠自学提纲

⒈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

求的问题是什么?

⒉你能列出算式吗?

⒊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

你是怎样计算的?

与同桌交流。

⒋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㈡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㈢自学检测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三、合作探究

⒈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⒉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⒊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⒈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