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074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

创立(孔子:

仁、礼)→发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荀子:

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

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

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学技术:

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排查纠错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为生产力进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 √ )

2.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 √ )

3.“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皆体现了民本观念,分别由孟子及唐太宗提出。

( × )

点拨 “君舟民水”主张首次由荀子提出。

4.西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应用,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是盛行的根源。

( √ )

5.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实质是思想专制加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 )

6.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重礼轻法观念。

( √ )

8.明清之际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想是“经世致用”。

( × )

点拨 明清之际,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的根本推动因素,故最能反映这一潮流的思想是“工商皆本”。

9.黄宗羲等人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君主的某些行为,并不是针对君主制度,也不意味着他们倡导民主法治政体。

( √ )

10.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 √ )

11.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 √ )

12.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我国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的是(泥)活字印刷术。

( √ )

13.推动唐诗、宋词、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 √ )

1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 √ )

15.中国古代小说不仅仅包含明清小说。

明清之前已经有了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明清时期是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等著名的小说作品。

( × )

点拨 《清明上河图》为宋代风俗画代表,而非明清小说作品。

16.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 √ )

17.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 √ )

考点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创立、发展)

1.儒家

(1)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

(1)老子: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考例1

 关注教育公平

(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知识定位 孔子的思想主张与理论贡献

调动知识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之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

答案 A

考例2

 把握诸子百家的基本观点

(2014·上海高考)“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

知识定位 百家争鸣——

各学派主张

调动知识 根据教材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题干倡导“仁义礼智”可判断是儒家,从提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进一步判断出是孟子,B、C、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

答案 A

1.不同史观审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

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百家对立主张比较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考点二 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考例3

 主流价值观——民本意

(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知识定位 汉代——董仲舒——民本思想

信息提取 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主张牺牲民来满足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答案 B

知识拓展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汉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考例4

 历史意识——社会意识服务于社会现实

(2014·新课

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知识定位 汉代——董仲舒思想影响——历史思维

辨析选项 皇帝以“天子”身份祭天,而官员、百姓则以后辈身份祭祖,这体现了“父”与“子”的人伦秩序,同时皇帝通过祭天的形式宣告自己政治地位的“合(天)理”性,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B项正确。

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并非属于宗教活动,A项错误;皇帝祭天并非是在崇拜祖先,C项错误;祭天活动只体现皇帝,而官员和百姓则是在祭祖,D项错误。

答案 B

误区警示 作为以语言表述为特征的历史试题,要特别注意文字运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防止误入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文字“陷阱”。

如本题D项中的“祭天活动”以偏概全,考查了学生判读信息准确度的能力。

考点三 宋明——理学、心学(吸收、改造、成熟)

1.程朱理学

(1)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要把握“理”,就需要“格物致知”。

(2)影响: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2)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

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评价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例5

 从社会史观视角审视社会主流思想

(2014·广东高考)《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知识定位 宋明——理学——社会史观

解题关键 题干中的“《红楼梦》”“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反映了时人的观念,即认为“四书”很重要,这是宋明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影响的结果,故A项正确。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红楼梦》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

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5)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1)尊卑等级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3)因循守旧的观念;(4)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考点四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批判、新发展)

1.背景

(1)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概况

(1)李贽:

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黄宗羲: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以后反专制斗争。

(3)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

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3.意义: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例6

 关注概念——明清早期启蒙思想VS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013·山东高考)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调动所学 解答本题应注意运用比较的观点分析问题,李贽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都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从背景上看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内容上看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因此A、B、D三项表述均正确。

李贽的思想虽然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但它批

判的是传统儒学,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意愿,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则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不能说批判思想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并且其对未来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贤臣的统治模式。

考点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

(1)概况

①造纸术:

西汉时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

③印刷术:

隋唐,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火药:

唐初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世界影响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对地理大发现起了推动作用。

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

3.数学成就

(1)春秋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做出了贡献。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农学成就

(1)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考例7

 关注主干知识

(2014·上海高考)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

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

A.《史通》B.《农政全书》

C.《农书》D.《梦溪笔谈》

知识定位 四大发明——印刷术

调动知识 根据题干“……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可判断出是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史通》唐刘知几、《农政全书》明徐光启、《农书》元王祯、《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术的应为《梦溪笔谈》,答案选D。

答案 D

考例8

 关注史料信息的提取应用

(2014·重庆高考)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知识定位 主干知识——造纸术

解题关键 由材料中的“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耗亦不多”可知,②正确;由材料中的“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可知,④正确。

故答案为C项。

分析材料可知,还魂纸产在北方,排除①;材料没有叙述制造工艺,排除③。

答案 C

中西科技对比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考点六 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

1.先秦: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屈原的楚辞体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4.宋词:

婉约派:

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

苏轼、辛弃疾。

5.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散曲:

《秋思》,元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6.明清小说:

元末明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

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壮大是兴盛的主要原因。

考例9

 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特色

(2014·重庆高考)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知识定位 古代文学——楚辞——文学特点

调动知识 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很容易想到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想到《离骚》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端。

故选D。

答案 D

考例10

 关注史学研究方法——新史观

(2014·上海高考)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实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知识定位 汉代——《史记》——史学研究方法

信息提取 从题干可知司马迁著史乃为完成其父遗志,排除D项;司马迁阅读藏书、实地探访、搜集遗闻等是为了考证史料真伪,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故排除A、C两项,答案选

B。

答案 B

三大历史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创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考点七 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艺术

1.汉字、书法

(1)汉字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点: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中国的绘画

(1)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

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3.京剧

(1)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2)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3)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考例11

 辨析历史实物图片材料的特征

(2013·四川高考)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知识定位 历代书体艺术特点

辨析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书法字体的特点,能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草书,该字体极具审美价值。

A项为行书,B项为隶书,C项为篆书,D项为草书,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例12

 认识国粹京剧脸谱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知识定位 清代——京剧——艺术特色

调动知识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这一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如关羽的红脸代表其忠义,曹操的白脸代表其奸诈等,故选B项。

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脸谱并未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项。

答案 B

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

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押题1 (立意:

价值观——民本、民主理念)

2014年7月6日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

“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

”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