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05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docx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范文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滕尼斯

将人类社会抽象成为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两种理想化类型。

认为任何一种现实的人类聚居形式都可以根据他们在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这个连续体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类。

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

客观的指出,法理社会取代礼俗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第一个采用连续统一体模式把人类的聚居形式分成农村和城市两种理想化的类型,认为由农村向城市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涂尔干【又称迪尔凯姆】

开创了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认为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现代城市社会则是一种以有机团结为纽带的社会。

认为社会分工和异质性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异质性的增强破坏了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促进了新的社会整合力量的产生。

3齐美尔【又称西美尔】

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

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指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

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

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认为,现代性的本事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再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

4、城市性

书:

城市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表征着人类的具体形式。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

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马克斯.韦伯

提出了“城市共同体”的理想类型。

认为只有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后,才能揭示城市的本质内涵,建立普遍的城市模式。

在他看来,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

6、凯文.林奇

给出了一个好的环节的定义:

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对人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的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

进而林奇将城市经验视为发展完整人格的教育的过程,认为运用感觉的首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7、芝加哥学派p10

以帕克,伯吉斯,麦肯齐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人类生态学家认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

8、城市域模型p80

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城市域模型与多核心模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城市生态系统

是指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符合生态系统。

10、城市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家庭人口要素:

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

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家庭成员之间怎么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模式。

11、城市化p136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反映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反映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

P136

城市化是有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社会变迁过程。

强调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

其次,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逆城市化21、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把逆城市化称为“第三次城市转变”。

13、城市经营p262

城市经营,也称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将构成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城市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聚集、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实现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14、社会流动18、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

15、新城市主义p67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建筑与规划中助长复兴传统社区空间布局格局的运动,也被称为新传统主义。

它认为促进人们互动和社区生活与追求效率的涉及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新城市主义也常被说成是后现代主义,以为它反对强调机器时代的效率、规模、和速度,这些原则支配了现代主义建筑家和规划师的思想。

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在新城市主义眼中,所有的涉及理念,概言之,指向一个人文性的空间尺度。

16、文化传播p172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首先,从文化传播的方向来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文化的互动。

其次,从文化传播的主体看,城市文化传播须以城市社会成员为主体。

再次,从文化传播的途径来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在城市社会成员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最后,从文化传播的形式来看,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流动现象,这种流动既包括城市文化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的流动,也包括城市文化在同一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还包括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17、非结构式访谈

非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半控制或者无控制的访谈,它往往不需要事先预定访谈内容,只需要调查者给出一个主题,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主题展开交谈,非结构式访谈对所提问题本身、提问方式及顺序没有统一要求,一般分为重点访谈、深度访谈、非引导式访谈和座谈会几种形式。

19、工业布局理论

工业布局理论又称工业区位理论,是研究工业企业根据什么原则被吸引到某特定场所,从而获得最大利益的理论。

20、中心场理论

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这种具有中心集散性质和服务功能的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认为,一定的生产地区需要一个服务中心,为其提供各种商品和专门服务;一定的规模的中心地城市也需要一定的生产地区维持。

中心地理论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城市的规模以及城市为周围地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类型,决定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

22、均质运动

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在只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过程,使城市地域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只能地域体系。

23、文化生态学

24、POET生态复合模型p95

城市生态系统由人口、组织、环境与技术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相互联系、彼此配合,构成一个整体,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部分,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25、主干家庭

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组成的家庭。

26、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

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27、货运中转理论

货运中转理论是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

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

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即商品在运输中转的同时伴随着所有权的转让。

28、结节运动

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对人口、商品、信息等具有吸引作用,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聚集中心,这些现象就是城市中的结节现象。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这些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成为结节点。

29、列斐伏尔p55

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

认为只关注“资本初级循环”,即通过工业投资而使资本增值的过程来分析城市过程是不够的,还有一种“资本次级循环”,即房地产投资,也就是通过土地及土地上建筑物的买卖而使资本流动的过程。

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

确信在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

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他相信这是一种双重过程。

第一次提出要从关心空间中的盛传转向关心空间的生产。

认为空间与行为是一个双重的交互的过程,空间影响行为,又是行为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要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身的各种需要。

30、同心圆理论p78

伯吉斯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

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在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发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移动。

据此伯吉斯提出了同心圆带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型。

31、多核心模型p80

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

认为城市中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由四个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

1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产生集聚利益的过程;

3由于相互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区位的过程。

这四个过程的组合,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产生了多核心。

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户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多核心的缺点是对城市多个核心之间的只能联系讨论较少,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以及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城市亚文化p170

城市亚文化是仅为城市中一部分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享有的文化。

有三种类型:

1是城市民族亚文化。

2是城市越轨亚文化。

3城市外来人口亚文化。

33、文化堕距理论p178

文化堕距理论认为,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

34、城市社会问题p189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

35、卡斯特

认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在他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个明显作用不是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

认为,因为这些抗议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它们与工人阶级运动联系起来,可能会具有革命性的潜在力量。

36、斯各特

研究集中在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提出两个重要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产业的垂直分工;第二个过程是现在所有的生意都建立在全球交易的基础上,这就要把制造、管理、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起来。

斯科特的分析反映了世纪之交世界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37、城市共同体p49

完全城市共同体应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自治的功能。

在韦伯看来,只有中世纪具有防卫力量并能自给自足的城市才应得到完全城市共同体的称号。

韦伯提出了“城市共同体”的理想类型。

38、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39、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图而确而建立的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40、城市管理p256

现代城市管理的内涵与传统城市管理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的社会活动。

二、简答、论述、材料题(课后作业题)

1、试论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P157-160

一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我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

这使得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而非经济型。

表现在:

首先,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其次由于城市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流往城市。

最后,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

二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首先,表现为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

其次,表现为城乡双重交换体制。

三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首先,我国城市数量太少。

其次,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

再次,我国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最后,从城市功能结构看,我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重于工业,,城市多为工矿城市,商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科技城市、教育城市发展严重不足。

四进程特点——波浪型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波动性大,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特征。

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政府发动型,因此,政治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状况。

我国的城市数量波动幅度大。

五水平特点——滞后型

从整体水平看来,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2、试述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三者的异同点。

P78-80

3、试述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P184

1城市文化建设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为相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城市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

2城市社会成员缺乏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3城市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

4缺乏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4、试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怎样解释城市空间与人群行为的关系。

P50-

5、试述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

P123

韦伯提出抗议从三个围堵来划分社会层次,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这三维划分标准也是当今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最基本特征。

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

这实质上是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被尊敬的程度。

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以上三条标准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在对人群进行社会分层时,这三条标准有时可以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有时又表现出很强的不一致性。

6、试述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与建设。

P106-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环境和谐。

生态城市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为自然地理层次,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平衡,实现地尽其用,物尽其用。

第二层次为社会功能层次,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城市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三层次是文化意识层次,只在研究人的生态意识,编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行为为自觉行为。

特点:

1和谐性2高效性3持续性4整体性5区域性

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遵循和谐、高效、环保的原则,以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使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4完善的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原则:

1系统原则2自然原则3经济原则4生态原则5阶段性原则

7、试述城市文化的特征。

P168

第一,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

第二,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第三,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

第四,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8、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的观点?

p55-57

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

认为只关注“资本初级循环”,即通过工业投资而使资本增值的过程来分析城市过程是不够的,还有一种“资本次级循环”,即房地产投资,也就是通过土地及土地上建筑物的买卖而使资本流动的过程。

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

其一,“物理的自然空间正在消失,虽然这把那个不意味着纯碎的无,虽然自然空间仍然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

社会过程的起源和始源的模型”

其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

其三,理论复制了空间的生产过程。

其四,

确信在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

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他相信这是一种双重过程。

9、早期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滕尼斯\涂尔干\齐美尔\马克斯.韦伯]p45-49ppt绪论24-

10、比较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

P34

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

中国中时间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

如果说欧洲中世纪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那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则是对农村的强取豪夺。

11、如何认识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p98就是可持续发展根据书包归纳。

12、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特点。

P116

1家庭规模正在不断小型化。

2家庭类型也日益核心化,三口之家和二人世界成为家庭的主题形式。

3家庭形式更为丰富,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渐趋增多。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不断增加。

13、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特点。

P131-132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14、试述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P132

利:

1社会流动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

另外城市里商业、技术人员等的流动,调节了城市劳动力结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形成的社会张力。

弊:

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3增加了交通的压力。

4流动人口复杂,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压力。

5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

15、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城市化的战略?

p162

16、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行政管理的意义。

P270

1公众参与是城市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2公众参与是一种新的城市行政管理理念。

3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城市行政管理的效率。

4公众参与城市行政管理是保障公众利益的有效途径。

17、什么是郊区化?

郊区化有哪些类型?

p151

所谓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只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

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新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

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想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化”。

郊区化的本质是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展和郊区城市化程度的加强。

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

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

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迅速发展。

18、试述城市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解决对策。

P192-

城市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引起“人口爆炸”

2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和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口偏多

3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结构等与城市发展需求不协调。

19、城市管理有哪些特殊的原则?

p259

1社会公益性原则

2综合效益原则

3因市制宜原则

4集中统一原则

5效能原则

20、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什么?

p4

一、城市发展研究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三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四城市社会结构研究

五城市化研究六城市文化研究七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八城市规划研究九城市管理研究。

21、分析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

P87

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运动的基本方式,结节性和均质性是城市地域结构乃至城市体系结构中的基本特征。

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普遍存在的。

自称是产生一来,在城市布局和城市内部演化中,结节运动和均值运动一直在起作用。

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共同作用于城市。

结节地域的有机联系使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均质地域的空间组合构成这一整体的外部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