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979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 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绪 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绪 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绪 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绪 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 论.docx

《绪 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 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 论.docx

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1

§1-1工程测量学的任务及作用1

一、测量学及其分类1

二、测量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2

§1-2工程测量学发展简史3

一、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概况3

二、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展望5

§1-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6

§1-4地面点位置的确定8

一、地理坐标8

二、平面直角坐标9

三、地心坐标系11

四、高程12

§1-5测量工作概述13

一、测量的基本工作13

二、测量工作的原则13

思考与练习题14

§1-1工程测量学的任务及作用

一、测量学及其分类

测量学是研究获取反映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上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状、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的数据的科学和技术。

它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地球科学提供必要的数据和资料;二是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地貌测绘成图;三是将图纸上的设计成果测设至现场。

根据研究的具体对象及任务的不同,传统上又将测量学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支学科:

大地测量学(Geodesy)——是研究和确定地球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表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测量提供基础起算数据;为空间科学、军事科学及研究地壳变形、地震预报等提供重要资料。

按照测量手段的不同,大地测量学又分为常规大地测量学、卫星大地测量学及物理大地测量学等。

地形测量学(Topography)——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的地物、地貌及其它有关信息测绘成地形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按成图方式的不同地形测图可分为模拟化测图和数字化测图。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是研究利用电磁波传感器获取目标物的影像数据,从中提取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并用图形、图像和数字形式表达的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摄影像片或遥感图像进行处理、量测、解译,以测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进而制作成图。

根据获得影像的方式及遥感距离的不同,本学科又分为地面摄影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和航天遥感测量等。

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Surveying)——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

按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

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主要是提供地形资料。

取得地形资料的方法是,在所建立的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面测图或航空摄影测量。

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在实地准确地标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施工与安装的依据。

一般也要求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然后根据工程的要求进行各种测量工作。

竣工后的营运管理阶段的测量,包括竣工测量以及为监视工程安全状况的变形观测与维修养护等测量工作。

按工程测量所服务的工程种类,也可分为建筑工程测量、线路测量、桥梁与隧道测量、矿山测量、城市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等。

此外,还将用于大型设备的高精度定位和变形观测称为高精度工程测量;将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称为工程摄影测量;而将以电子全站仪或地面摄影仪为传感器在电子计算机支持下的测量系统称为3维工业测量。

地图制图学(Cartography)——是研究模拟和数字地图的基础理论、设计、编绘、复制的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利用各种测量成果编制各类地图,其内容一般包括地图投影、地图编制、地图整饰和地图制印等分支。

二、测量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测量学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程测量是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它的服务和应用范围包括城建、地质、铁路、交通、房地产管理、水利电力、能源、航天和国防等各种工程建设部门,可列举一些如下。

(1)城乡规划和发展离不开测量学。

我国城乡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和村镇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规划与指导,而搞好城乡建设规划,首先要有现势性好的地图,提供城市和村镇面貌的动态信息,以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2)资源勘察与开发离不开测量学。

地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需要人们去开发。

勘探人员在野外工作,离不开地图,从确定勘探地域到最后绘制地质图、地貌图、矿藏分布图等,都需要用测量技术手段。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如重力测量可以直接用干资源勘探。

工程师和科学家根据测量取得的重力场数据可以分析地下是否存在重要矿藏,如石油、天然气、各种金属等。

(3)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离不开测量。

铁路公路的建设从选线、勘测设计,到施工建设都离不开测量。

大、中水利工程也是先在地形图上选定河流渠道和水库的位置,划定流域面积,诸流量,再测得更详细的地图(或平面图)作为河渠布设、水库及坝址选择、库容计算和工程设计的依据。

如三峡工程从选址、移民,到设计大坝等测量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离不开测量。

建设现代化的农业,首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摸清土地“家底”,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测量为这些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地貌图,反映出了地表的各种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发育程度等,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土壤图,表示了各类土壤及其在地表分布特征,为土地资源评价和估算、土壤改良、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1-2工程测量学发展简史

一、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从人类生产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它与测量学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到近代,随着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才逐渐形成了工程测量学。

早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建设的埃及大金字塔,其形状与方向都很准确,这说明当时就已有了放样的工具和方法。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为了治水就开始了水利工程测量工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夏禹治水有这样的描述: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j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这里所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工程勘测情景,准绳和规矩就是当时所用的测量工具,准是可揆(kiu)平的水准器,绳是丈量距离的工具,规是画圆的器具,矩则是一种可定平、测长度、高度、深度和画圆画矩形的通用测量仪器。

早期的水利工程多为河道的疏导,以利防洪和灌溉,其主要的测量工作是确定水位和堤坝的高度。

秦代李冰父子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曾用一个石头人来标定水位,当水位超过石头人的肩时,下游将受到洪水的威胁;当水位低于石头人的脚背时,下游将出现干旱。

这种标定水位的办法与现代水位测量的原理完全一样。

北宋时沈括为了治理汴渠,测得“京师之地比泗州凡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是水准测量的结果。

公元前十四世纪,在幼发拉底河与尼罗河流域曾进行过土地边界的划分测量。

我国的地籍管理和土地测量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秦、汉过渡到私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建立户籍册。

宋朝按乡登记和清丈土地,出现地块图。

到了明朝洪武四年,全国进行土地大清查和勘丈,编制的鱼鳞图册,是世界最早的地籍图册。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

《汉书.郊毅志》中有: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

《左传》中有:

“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九州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

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

可惜,原物流传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

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

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战争的促进。

中国战国时期修筑的午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修建的“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道,古罗马构筑的兵道,以及公元前218年欧洲修建的通向意大利的“汉尼拨通道”等,都是著名的军用道路。

修建中应用了测量工具进行地形勘测、定线测量和隧道定向开挖测量。

唐代李筌指出“以水佐攻者强,……,先设水平测其高下,可以漂城,灌军,浸营,败将也”,说明了测量地势高低对军事成败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象征的万里长城修建于秦汉时期,这一规模巨大的防御工程,从整体布局到修筑,都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量和施工放样工作。

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非常缓慢的。

直到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的第一、二次技术革命和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测量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展成为测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核子、电子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工程测量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在建设大型水工建筑物、长隧道、城市地铁中,对工程测量提出了一系列要求;20世纪60年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导弹发射场建设促使工程测量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能物理、天体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飞行、远程武器发射等,需要建设各种巨型实验室,从测量精度和仪器自动化方面都对工程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世纪末,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向着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世界延伸,测量对象不仅限于地面而且深入地下、水域、空间和宇宙,如核电站、摩天大楼、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由于仪器的进步和测量精度的提高,工程测量的领域日益扩大,除了传统的工程建设三阶段的测量工作外,在地震观测、海底探测、巨型机器、车床、设备的荷载试验、高大建筑物(电视发射塔、冷却塔)变形观测、文物保护,甚至在医学上和罪证调查中,都应用了最新的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

1964年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为了促进和繁荣工程测量,成立了工程测量委员会(第六委员会),从此,工程测量学在国际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活动。

现代工程测量已经远远突破了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狭窄概念,而向所谓的“广义工程测量学”发展。

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马西斯教授指出:

“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范畴的地形测量和不属于官方的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

从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手工操作到测量自动化、从常规测量到精密测量的发展道路,它的发展始终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同步,并且能够满足大型特种精密工程中对测量所提出的愈来愈高的需求。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扭工程,小浪底、二滩和溪洛渡等水利枢扭工程;长达30多公里的杭州湾大桥和东海大桥工程;已竣工的秦岭隧道(18.4km),山西省引黄工程南干线5#隧洞(长26.5km),7#隧洞(长42.6km),以及辽宁省大伙房引水工程隧道(长达85.3km);上海磁悬浮铁路;北京国家大剧院等大型精密特种工程,都堪称世界之最。

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和对测绘的要求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动力。

下面结合国内外有关工程予以说明。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变形监测和库区地壳形变、滑坡、岩崩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其规模之大,监测项目之多,都堪称世界之最。

如对滑坡体变形与失稳研究的计算机智能仿真系统,拟进行研究的三峡库区滑坡泥石流预报的3S工程等,都涉及到精密工程测量。

隔河岩大坝外部变形观测的GPS实时持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的位置精度达到亚毫米级。

该工程用地面方法建立的变形监测网,其最弱点精度优于±1.5mm。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精密控制网,点位精度达±0.3mm。

设备定位精度优于±0.2mm,200米长的直线段漂移管准直精度达±0.1mm。

大亚湾核电站控制网最弱点点位精度达±2mm,秦山核电站的环型安装测量控制网的精度高达±0.1mm。

武汉长江二桥全桥的贯通精度(跨距和墩中心偏差)达毫米级。

长达30多公里的杭州湾大桥的GPS首级控制网的最弱点点位精度高达±1.4mm。

高454m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对于长114米、重300吨的钢桅杆天线,安装的铅垂准直误差仅±9mm。

长18.4km的秦岭隧道,洞外GPS网的平均点位精度优于±3mm,一等精密水准线路长120多公里。

已贯通的辅助隧道,在仅有一个贯通面的情况下,贯通后实测的横向贯通误差为12mm,高程方向的贯通误差只有3mm。

国外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更不胜枚举。

以大型粒子加速器为例,德国汉堡的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堪称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的历史博物馆。

1959年建的同步加速器,直径仅100m,1978年的正负电子储存环,直径743m,1990年的电子质子储存环,直径2000m。

为了减少能量损失,改用直线加速器代替环形加速器,正在建的直线加速器长达30km,100~300m的磁件相邻精度要求优于±0.1mm,磁件的精密定位精度仅几个微米,并能以纳米级的精度确定直线度。

用精密激光测距仪TC2002K进行距离测量,其测距精度与ME5000相当,平均边长为50m的3800条边,改正数小于±0.1mm的占95%。

美国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其直径达27km,为保证椭圆轨道上的投影变形最小且位于一平面上,采用了一种双重正形投影。

所作的各种精密测量,均考虑了重力和潮汐的影响。

主网和加密网采用GPS测量,精度优于1ppm。

德国的露天煤矿大型挖煤机开挖量动态测量计算系统是GPS、GIS技术相结合在大型特种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大型挖煤机长140m,高65m,自重8000吨,其挖斗轮的直径达17.8m,每天挖煤量可达10多万吨。

为了实时动态地得到挖煤机的采煤量,在其上安置了三台GPS接收机,与参考站进行无线电实时数据传输和差分动态定位,挖煤机上两点间距离的精度可达±1.5cm,根据三台接收机的坐标,按一定几何模型可计算出挖煤机挖斗轮的位置及采煤层的截面,其平面精度为±3cm,高程精度为±2cm。

结合露天煤矿的数字地面模型,可计算出采煤量,经对比试验,其精度高达4%。

南非某一核电站的冷却塔高165m,直径163m,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求每一高程面上塔壁中心线与设计尺寸的限差小于±50mm,在塔高方向上每10m的相邻精度优于±10mm。

由于在建造过程中发现地基地质构造不良,出现不均匀沉陷,使塔身产生变形。

为此,要根据精密测量资料拟合出实际的塔壁中心线作为修改设计的依据。

采用测量机器人用极坐标法作三维测量,对每一施工层,沿塔外壁设置了1600多个目标点,在夜间可完成全部精密测量工作。

对大量的测量资料通过恰当的数据处理模型使精度提高了一至数倍,所达到的相邻精度高于设计要求。

精密测量不仅是施工的质量保证,为整治工程病害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也能对整治效果作出精确评价。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哥特哈德特长双线铁路隧道长达57km,为该工程的修改特别地重新作了国家大地测量(LV95),采用GPS技术施测的控制网,以厘米级的精度确定出了整个地区的大地水准面。

为加快进度和避开不良地质段,中间设了三个竖井,共四个贯通面,较只设一个贯通面可缩短工期11年。

整个隧道的工程投资预计约15亿瑞士法朗,计划于2004年全线贯通。

整个工程的测量工作集中反映了工程测量的最新技术。

高耸建筑物方面,有人设想,在21世纪将建造2000m乃至4000m的摩天大厦,这不仅是建筑师的梦想,也是对测量工程师的挑战。

二、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展望

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概括为:

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的网络化。

现代工程测量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

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系指测量内业和外业工作已无明确的界限,过去只能在内业完成的事现在在外业可以很方便地完成。

测图时可在野外编辑修改图形,控制测量时可在测站上平差和得到坐标,施工放样数据可在放样过程中随时计算。

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主要指数据的自动化流程。

电子全站仪、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都是自动化地进行数据获取,大比例尺测图系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大坝变形监测系统等都可实现或都已实现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

用测量机器人还可实现了无人观测即测量过程的自动化。

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主要指通过程序实现对自动化观测仪器的智能化控制。

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是指成果的形式和提交方式,只有数字化才能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管理。

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包含图形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

信息共享和传播的网络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锦上添花,包括在局域网和国际互连网上实现。

从整个学科的发展来看,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工程的形变监测分析与灾害预报、工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工程测量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

展望未来,工程测量学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象、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大型和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以及质量控制将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一个热点固定式、移动式、车载、机载三维激光扫瞄仪将成为快速获取被测物体乃至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及地形信息的重要仪器。

·数据处理中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辨识将成为工程测量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一维、二维到三维乃至四维,从点信息到面信息获取,从静态到动态,从后处理到实时处理,从人眼观测操作到机器人自动寻标观测,从大型特种工程到人体测量工程,从高空到地面、地下以及水下,从人工量测到无接触遥测,从周期观测到持续测量。

测量精度从毫米级到微米乃至纳米级。

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对工程测量学的要求愈来愈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新成就,为工程测量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了工程测量学的不断发展。

而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又将直接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

§1-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测绘工作大多是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测量基准的确定,测量成果的计算及处理都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面貌已愈来愈清楚明白。

但是,人们对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

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

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

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

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

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

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从公元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了。

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

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

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

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

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

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并未就此结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地测量学科的形成与丰富,人们观测和认识地球形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

三角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等都是重要手段。

近代科学家牛顿曾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得出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形状像个桔子。

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

南极离地心的距离比北极短40米。

因此,又有人把地球描绘成梨形。

以上,对地球的认识,仍是根据局部资料和间接手段得来的。

1969年7月20日,美国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就看到了带蓝色的浑圆的地球,有如在地球上观月亮一样。

科学家们根据以往资料和宇航员拍下的像片,认为最好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自然表面是很不规则的,其上有高山、深谷、丘陵、平原、江湖、海洋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13m,最深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平面11022m,其相对高差不足20km,与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就整个地球表面而言,陆地面积仅占29%,而海洋面积占了71%。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地球的整体形状是被海水所包围的球体,即设想将一静止的海洋面扩展延伸,使其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如图1-1所示。

静止的海水面称作水准面。

由于海水受潮汐风浪等影响而时高时低,故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作大地水准面。

由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通常用大地体来代表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图1-1地球自然表面图1-2旋转椭球体

水准面的特性是处处与铅垂线相垂直。

同一水准面上各点的重力位相等,故又将水准面称为重力等位面,它具有几何意义及物理意义。

水准面和铅垂线就是实际测量工作所依据的面和线。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致使地面上各点的铅垂线方向产生不规则变化,所以,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无法用数学式表述的曲面,在这样的面上是无法进行测量数据的计算及处理的。

因此人们进一步设想,用一个与大地体非常接近的又能用数学式表述的规则球体即旋转椭球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如图1-2所示,它是由椭圆NESW绕短轴NS旋转而成。

旋转椭球体的形状和大小由椭球基本元素确定,即

长半轴a

短半轴b

扁率

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处理测量成果而采用与大地体的形状大小最接近,又适合本国或本地区要求的旋转椭球,这样的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确定参考椭球体与大地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称为椭球体定位。

参考椭球体面只具有几何意义而无物理意义,它是严格意义上的测量计算基准面。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分别测算出了许多椭球体元素值,表1-1列出了几个著名的椭球体。

我国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国际椭球,而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的是WGS-84椭球。

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