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人物描写听后感.docx
《写作文人物描写听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文人物描写听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作文人物描写听后感
写作文人物描写听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
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
因为慢下一步,关心他们.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他回到大车店.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现在孤苦伶仃,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不管在哪个社会,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悲痛麻木.这些人贫穷,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天冷使他心更冷,也可能是残疾的,生活凄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帮助他们呢,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有时尾随着行人,他们找不到人诉苦.夜深了,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冬天冒着寒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不能享受生活.这些老人衣衫褴褛.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包装袋,没有依靠,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夏天顶着烈日,无论繁荣还是落后?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其实?
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读了《苦恼》以后.《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他们生活艰难,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黑暗,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驼着背,终日在大街游荡?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每天为了生计奔波,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他接待了几批乘客,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展开。
在中国这个有着960万千米的东方大国里,无数人用自己行为的毛笔,在人生的彩卷上挥洒出说不完道不尽的感动。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在每年的今晚守着电视屏幕品尝这样一份精心的感动,唯一不同的而今我们是一家三口,(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也是儿子学校的作业)。
每次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心中总有一片激动与期待。
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神,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我们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我们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并善良而有质量的活着的时候,我们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烈焰之中筑大爱——王茂华、谭良才。
正如颁奖词所说“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
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种爱让人感动,岁月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感动让人为之震撼,就像风的力量,那种感动足以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无须张扬铺排,却能让人铭记于心;无须渲染夸张,却能使人感动不已。
最美洗脚妹——刘丽扛起一份责任,用一份爱心诠释了和谐、诠释了人类的理性、诠释2021的感动。
如颁奖词所言:
为什么是她?
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
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
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二十多年来,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
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
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值的我们每个人去照,值的我们整个社会照,值的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尽管获选的十个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用着不同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却能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他们所表现出来令人感动、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构着和谐社会及其所特有的和谐文化。
而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感动中国》“和谐为美”的基本的创作审美观,节目从社会实践和普通群众的生动创造中吸取了丰富营养,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热情地讴歌真善美,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体现出了昂扬向上的正气,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他们的这些行为符合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符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并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
也许我们身为人民教师,无力是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努力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
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这“感动中国10大人物”,留给了我们全中国人一份感动,也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希望的天窗。
这次的颁奖仪式让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我无法忘却将梦想放飞在蓝天上的飞机设计师宋文骢;将对儿女的爱融在步伐中的无私母亲陈丽荣;为藏族儿女开启爱的大门,使他们重见光明的萨布利亚;将生命和滇池紧紧绑在一起的张正祥。
这点滴光旦耿测际爻宦诧为超力明汇聚为全中国的感动,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感动身边的人。
或许我们很平凡很普通,但是我要说每一个人都能塑造感动。
捡起一片纸,扶老人过马路······这些都是感动,而这感动正是要散发出你内心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
感动永无止境,它不倦地奔跑,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座大桥。
让我们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去带给更多的人光明吧!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传递每一份感动。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
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
《中学生优秀作文评选》(后简称《中评》)一书中所选四篇读后感,《〈珍惜今天〉读后感》,采用的是边述读边发感的形式,其余三篇均采用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
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第一,要研读原文。
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
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读了《高尚的白杨树》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阐明了为什么每行排头和排尾的白杨树比中间靠紧排列的白杨树都矮一些的道理”,进而悟出了“处在同样环境和同样条件里,必须加强竞争意识,积极奋进,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类的成绩和收获”的感发点,这就为写好这篇读后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确立感发点。
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
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
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
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
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
方法很简单。
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
例如: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
例《中评》一书中《不忘国耻,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电影〈七(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七卢沟桥事变〉观后感》这篇文章,我军将士“奋起反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精神,就是从人物上所确立的感发点。
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
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中评》一书中《主旋律----读高尔基一段话的中心作为感发点的。
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的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第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
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
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
《中评》一书所选的四篇读(观)后感,在这点上处理的很好。
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在这一点处理的很好。
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一文,尽管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但开头没有必要的述读,是一点缺陷。
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
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
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
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联想到校园学习有竞争、民族国家之间有竞争等。
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说服力。
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第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
“文无定则”。
内容决定形式。
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第五、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
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
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2、平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
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
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这有一篇别人写的,不管写得杂样,看看当学习,提供一下思路吧~~~~~08年法制报告会听后感下午,在学校图书馆前我们学校政教处组织了法制教育报告会,听过法官的报告和校长的谆谆教诲,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不去触犯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家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制度,我们都要严格遵守。
在我们学校内也有许多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
例如,同学之间因为口角而发生争执,造成打架斗殴的事件。
个别同学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等。
学校的领导根据这些现象都制定了相应的校规,对于那些违反校规的同学都给予了相应的处分。
我们要遵循校规不违反,校内的学生不与社会上的人员有联系,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以前,我也听说过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事。
例如,在校的学生因受不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去网吧上网打游戏,长期下去,没有资金来源,从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也有的青少年,因染上了毒品,没有资金也同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都说明了他们法律知识的缺乏,也告诉我们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我们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而一旦触犯了法律,我们不仅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伤害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对社会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
青少年朋友,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他人。
我看了一本《名人故事精选》的书,里面写的都是名人们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被高尔基的认真,钱学森的爱国与诺贝尔的奉献深深感动了.
高尔基是一个苏联作家,他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它的人们》正在上演.导演没经他同意就擅自将结尾处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很激动,谢幕达二三十次,但高尔基,硬要导演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改回去.这样一来,效果差多了.但高尔基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明明是结尾耶戈尔.布雷乔死了的效果好,高尔基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剧本,硬要导演改回去呢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这么认真干吗但我又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改变了对高尔基的看法.对啊,是应该向高尔基那样尊重事实,如果人人都为了索取某种好的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世界就是虚伪的了.就如:
两个学生,都是很聪明的.有一次考试,他们俩都考砸了,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签字.其中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
"我们俩互相签字,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好成绩,就不用被父母骂了."另一个同学说:
"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永远不可能多一分或少一分."说完,就回家了.一个同学就让别人签了个字,他的计划成功了,父母带他出去是了一顿;另一个同学被父母批评了一顿后,又帮他分析了错误,让他明白了错的原因,他心里十分充实.因为他没有象另一个同学一样,他尊重了事实.
"至精,至善,至诚,乃认真的最高境界."我读了《名人故事精选》后,明白了这样一种精神.在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具有这样一种精神,那世界就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我的妈妈今年三十四岁,高高的身材,不胖也不瘦,额头上有几丝浅浅的皱纹,脸上常常挂着微笑。
妈妈为人善良,她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诚实,做人要宽厚,从小就培养我好的品德。
有一件事情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着大地。
我坐在房间里,不停地扇扇子,但汗水不停的滚落下来。
我对妈妈说:
“妈!
天气太热了,我想吃冰棍。
”妈妈说:
“走,我带你买冰棍去。
”说着便拿出钱包带我去买。
到了买冰棍的地方,我挑选了冰棍,妈妈从包里拿出了一张50元递给买冰棍的叔叔,叔叔找完钱,我和妈妈就匆匆回家去了。
回到家,妈妈把找回来的钱数了数,自言自语的说:
“咦,不对呀!
一共是7元,怎么找了45元?
”我一听,高兴地说:
“太好了!
买冰棍的人真是糊涂,多找了2元。
妈妈那2元给我行吗?
”妈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生气地说:
“多找了两元我们应该送回去,不能贪图小便宜。
再说,人家卖冰棍的多不容易。
”说完把2元给人家送了回去。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睡不着,想起白天的事情。
忽然明白了做人要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便宜,做出一些对不起人的事。
我真的很敬佩我的妈妈,更爱我的妈妈。
《听讲座有感》
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杨佳红老师来我们学校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怎样写好作文”。
铃声一响,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会议室。
杨老师长着大大的眼睛,大约三十岁左右,样子很和蔼。
杨老师出版了许多小说,算的上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了。
老师就是老师,一上场就提到了许多同学共同的问题:
(除语文课代表外)同学们都认为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
那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掌握技巧,只是一味地听从和追随同学、老师和父母。
其实写作首先需要多亲近于大自然,贴近生活,就如我们的父母小时候一样,在农村中度过,自然少不了和大自然接触;有些孩子呢,成天呆在家里,面前只有一台电脑,自然是写不出不错的作文的了,问题一半就出在这点上。
关于作文,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它的结构。
就如盖房,自然少不了骨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同日记一样,把当时的想法、感受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好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就行了。
可这样写作总会被老师定为流水状文章,怎么办呢?
那就需要我们的扩写了,加上语言的修辞手法,一篇文章不就出来了吗?
强调了写作技巧,想必大家都有所明白了。
但在文学中创作与概念的认识估计大家应该不是太熟悉。
在写作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陈述下来,必须有自己的想象。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总会有一些打破常规的想象,这样才够新颖和吸引人。
观察生活和兴趣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加深写作和生活常识的最佳积累要素。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写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兴趣是根据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产生的,基础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兴趣加基础就是成功的秘诀。
让我们快乐写作,快乐阅读吧!
同学们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
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俭省节约……将身边不同的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地记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
写人的作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注意把握。
一、抓住典型不放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面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
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
“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俗话说: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
过一件典型的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
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推动了真正的意义。
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同学们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二、言语行中见个性“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
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
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像“张言李腔”。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三、表里如一才是真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
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
如何观察分析?
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
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
“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这些都是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有了心理描写,作文就显得生活起来。
四、千人不可一面写人,常常要描写他的外貌。
外貌的内容很广,如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等。
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
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把别人写过的东西背出来便用。
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
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
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
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两外貌相同的人。
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样不少,从头写到脚。
实际上,“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灭了主要特征,达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其实描写人物并不是要你剖析这个人的每一根毛发,而是要抓住他的特点。
特点就在于少,在于精。
比如你可以描写这个人有口吃,很害羞。
通篇只要强调他的口吃,口吃时的眼神,表情,举止;口吃时的氛围,在什么情况下口吃等等就可以了。
这样别人就算不知道这个人的生辰八字,也会记得在你笔下有这么一个害羞口吃的可爱人物。
例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老师,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心目中的好老师也一一产生,我也不例外。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现教我语文的王老师—王淑英。
她虽十分然严厉的要求着我们,但我深信“严师出高徒”。
她一直都要求同学们说话精炼,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把家搬到离学校不远的丰泽园居住,她不怕辛苦要求同学们多提问,不时主动联系家长,虽然她不是班主任,可是她的付出已远远的超过了班主任,这样的老师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讴歌吗?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我的成绩明显下滑,王老师曾多次找我谈话,见没什么改进,就果断地与我的父母联系,并反映我在学校多个方面的问题及我上课时的表现,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使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父亲与老师的谈话。
王老师把我在初一第二学期的一篇作文《春意图》与父亲交流,我的父亲一听,愣了一下吃惊的说:
“这篇作文你也知道。
”当我回到家时父亲对我说:
“你看你的语文老师多关心你呀!
就连你初一的作文她还记得!
”当时全班有46位学生,每两周写一篇随笔,如果真的算起来老师要记住多少篇文章啊!
这样的老师真是可歌可泣,歌的是老师的品质,泣的是老师的辛勤。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只要一上课就想快快长大,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是多么容易当的呀!
不就是动动嘴皮子吗?
多练练绕口令就好了。
可如今我的想法的改变了,老师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劳累,难道说这就是老师的命运?
难道说这就是老师应该受到的苦、受到的累?
不!
不!
不!
你错了,这并不是老师的命运,。
我的老师
第一次看到我的级任老师时,我实在不敢相信,面前这个矮矮的年青人竟然就是我的老师.后来老师自我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老师就是「顶港有名声,下港真出名」的颜铭贤老师.曾经听人家讲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果然在我的老师身上得到印证,也因此带给我非常丰富的学习生活.
我的老师外表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他教书非常认真,他会将很难的数学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给我们听,所以原来我最害怕的数学,就在老师慢慢的教导下,越来越喜欢.
上课的时候,老师常常讲他小时候的事给我们听,他说现在的小孩子实在真好命,就像捧在手中的宝贝;但是也真可怜,社会竞争这麽厉害,不能好好的享受童年的生活.不像他们小时候可以在田野间到处玩乐.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让我实在好羡慕.
老师经常鼓励我们,他说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吃果子拜树头,饮泉水思源头」,我们现在能过这麽好的生活,都是前人流血流汗所努力而成的.做人不要想一步登天,要脚踏实地去做才会有成就.虽然有时候我不知道老师的话意思是什麽,但是他诚恳的表情,却给我非常深的印象.
老师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要照顾我们在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