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907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docx

汽车零售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2016年汽车零售行业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3

1、行业监管体系..3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3

二、行业市场规模5

1、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规模5

(1)汽车销量稳步增长5

(2)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8

(3)汽车售后市场需求较大.9

2、行业产业链情况..11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1

1有利因素..11

(1)国家政策支持11

(2)我国汽车消费需求潜力巨大12

(3)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将带动汽车消费的增长..12

2、不利因素..12

(1)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限行政策抑制了汽车消费需求.12

(2)乘用车经销商对产业链上游存在一定依赖12

(3)行业投资规模较大.12

四、行业风险特征.13

1、品牌授权经营风险.13

2、汽车销售业务利润率水平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13

一、行业管理

1、行业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汽车零售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为商务部和工商总局。

商务部负责全国汽车品牌销售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汽车总经销商、品牌经销商备案制度;工商总局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汽车品牌销售的监督工作,主要包括依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对汽车经销企业进行管理,向全社会公布符合备案条件的汽车经销企业名单。

本行业的行业协会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CADA)。

该协会成立于1990年,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主要职能为宣传贯彻国家发展汽车流通行业的方针、政策;组织会员对我国汽车流通发展的理论、运营实践和运行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汽车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贸易政策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参与行业重大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开展行业自律监管,维护行业经营秩序;实施汽车流通领域相关资格、资质的审查和监督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针对本行业出台的主要法规法规和产业政策如下:

二、行业市场规模

1、行业发展概况及市场规模

汽车零售行业,主要包含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两个领域,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汽车销售、汽车维修及汽车备件销售业务。

公司所处行业与我国汽车工业、汽车流通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

近年来,随着汽车销量、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零售行业发展迅速。

(1)汽车销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汽车产量、销量均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570.46万辆增长至2014年的2,372.50万辆,增幅达315.89%;同期汽车销量从574.86万辆增长至2,348.86万辆,增幅达308.60%。

汽车销量与汽车产量的规模基本一致,近十年我国汽车销量的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车型统计的分类,汽车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其中乘用车是指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主要包括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等类型;商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征上主要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包括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主要包括中重卡车、大中客车等类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个人客户购买汽车的数量和比例大幅提高,乘用车市场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我国乘用车销量的增长为以乘用车为主要业务的4S店管理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1,977.1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4.17%。

乘用车中轿车销量为1,237.42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52.68%。

(2)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

随着汽车销量的稳步增长,我国汽车保有量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9,085.94万辆上升至2014年的15,447.00万辆,增幅达70.01%;同期,我国汽车每千人保有量从67.76辆上升至112.59辆,增幅达66.16%。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近五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4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584万辆,增长15.5%。

民用轿车保有量8,307万辆,增长16.6%。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是,2014年我国汽车每千人保有量仅达到112.59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业、汽车零售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汽车售后市场需求较大

汽车(尤其是乘用车)保有量的提升将直接带动汽车售后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汽车售后市场主要可分为四个领域:

1、汽车保险;2、汽车维修及配件;3、汽车精品、养护、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4、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

鉴于乘用车的保有量及老化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售后市场规模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从利润率水平来看,汽车经销商的汽车销售业务的利润率通常较低,且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利润率水平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相比之下汽车服务类业务(汽车售后市场)的利润率相对较高。

未来,汽车销售业务仍将是汽车经销商的基础业务,但汽车经销商的业务重点将会向拥有更高利润率的汽车售后市场转移。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中的汽车保险业务和二手车交易业务均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汽车保险业务方面,随着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以及保监会鼓励汽车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维修企业和运输企业成立专业的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汽车保险销售的中介市场将逐步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企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保险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汽车保险中介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二手车交易业务方面,随着人们对二手车交易的逐步认可,我国的二手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交易二手车605.29万辆,同比增长16.33%;总交易金额达3,675.65亿元,同比增长26.03%。

但与国外发达的二手车市场相比,我国二手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几年,我国的二手车交易业务将会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又一增长点。

2、行业产业链情况

本行业的上游企业为汽车整车生产商。

在乘用车领域,汽车整车生厂商主要分为合资品牌厂商、自主品牌厂商和进口品牌厂商三类。

本行业的下游为最终消费者。

主要的消费群体为个人、家庭等私家车用户,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公务车用户。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支持

汽车行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零售业又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汽车零售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不断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行业支持政策和规范措施的实施对汽车零售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汽车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仍处于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普通家庭的一项耐用品消费。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汽车销量为574.86万辆,到2014年已达到2,348.86万辆,年均增长率达到17.71%,增长速度较快。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与国际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112.59辆,还处于较低水平。

以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和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路径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仍将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3)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将带动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阶段。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与城镇化进程相对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均消费水平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最近五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2010年的10,919元增长至2014年的17,705元。

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将进一步提升汽车消费市场需求。

一方面,汽车已成为连接小城镇与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城镇化能有效增加城镇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直接拉动汽车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居民汽车需求的释放。

2、不利因素

(1)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限行政策抑制了汽车消费需求

近年来,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城市的交通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能源消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已经出台了各自的汽车限购政策,对该城市的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此外,部分交通拥堵压力较大的城市已开始推行常态化的限行措施。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未来国内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将愈加严峻,若未来部分城市的限购、限行政策进一步升级,或更多的城市开始施行限购、限行政策,将对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2)乘用车经销商对产业链上游存在一定依赖

目前,我国的汽车零售行业存在特有的品牌授权制度。

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

汽车总经销商获得某一品牌汽车的代理,需“获得汽车生产企业的书面授权,独自拥有对特定品牌汽车进行分销的权利”,因此,就单个品牌乘用车而言,经销商对上游厂商的整车及零配件供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3)行业投资规模较大

汽车整车生产商将销售业务授权至汽车经销商后,借助自身授权的政策优势对经销商的销售门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每个4S店都需要按照厂商的品牌设计要求统一建造,且具备一定的场地规模和豪华程度,这对经销商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压力。

目前,在我国建设一家4S店,固定资产投资至少在1,000万以上,从欧美和日本的情况来看,中国的4S店无论在规模还是投资上都是最大的。

较大的投资规模加大了经销商的经营成本,进而再向下游终端市场进行传导,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行业风险特征

1、品牌授权经营风险

汽车零售行业的经营模式是与汽车整车生产商签订品牌授权经营合同进行非独占的许可经营。

经销商与生产商双方的权利、义务均在品牌授权经营合同中进行约定。

通常情况下,品牌授权经营合同由汽车厂商提供格式条款,其中对经销商的经营规模、人员配备、技术配备、技术服务、服务质量等作出具体要求,如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经销商的4S店不能满足合同约定的前述条件,汽车厂商有权利终止与经销商的合作,撤销品牌授权许可。

因此,本行业的汽车经销商存在无法持续获得汽车厂商的品牌授权许可,或授权许可内容发生不利变化的风险。

2、汽车销售业务利润率水平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汽车产销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汽车零售业的竞争不断加剧,汽车零售价格明显下降,汽车销售业务的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目前,汽车销售业务仍是行业内大多数的汽车零售企业的基础业务。

未来,如果行业内企业未能在汽车维修、备件销售、保险代理等其他业务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利润率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