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65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docx

实验的楼安全系统疏散设计的

 

 

1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课程体系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同学实践动手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重要手段。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

[1]通过课程实践环节,便于学生更为牢固的将理论结合实际,更加熟练掌握课堂知识,也使得学生能更为系统的了解工业和生活中防火与防爆基本原理、知识和内容,树立起正确的防火观念和意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实用性和工程性的消防管理、监测、控制以及应急救援理论和技术等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其对防火与消防理论在现场工程应用中的认识;

[3]通过对工程应用中消防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设计,加强学生对企业消防系统控制能力的应用,培养起对实践性消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形成较为系统和科学思维体系,为以后从事防火消防方面的专业工作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学术调研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掌握工程消防的基本设计方法。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对工程建设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防火防爆设计是以系统科学的分析为基础,定性定量地考虑工艺的合理性、装置的危险性,在兼顾技术上先进性、可行性,经济上合理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设计任务要求,确定设计项目的具体方案,并提出保证设计项目正常、安全运行所需要的手段和措施,同时以过去的事故等所提供的教训和资料来考虑更安全有效的措施,以防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在进行实验楼的设计时,必须同时进行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无安全则不立,安全设计至关重要。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题目描述

此次工业防火防爆课程设计我们小组的题目是:

福州大学实验教学楼安全疏散设计。

通过针对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学实验楼现有的消防安全疏散水平的实际测量,根据本专业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应用到工程设计中,并查找查阅有关设计主题的相关学者文摘和资料,以及在课设指导老师及本专业老师和相关学者的帮助下,将实际测量数据运用科学的计算方式求得需要的数据,对比现有国家标准,对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实验楼的安全疏散现状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估。

同时,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对实验楼的安全疏散作出合理性的评析与改进,不仅针对实验楼的安全性作出评估,并指出其现存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对照标准和要求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形成成果汇报。

为了更好的完全本次课设,我们对课程设计进程提出了以下几个步骤:

①选题依据:

即选择的课题有何依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等;

②课程设计的意义:

即完成此课题有何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及该课题存在的关键问题;

③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必须来源于现场的实际,不得假设推断,包括系统的基本资料(设备、工艺流程、尺寸、环境参数和物料状态等)、运行资料(运行记录、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等)和类似系统相关资料;

④课程设计的分析:

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统计分析,选用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评价,选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制定设计的程序,根据相关的原理和标准进行设计分析,最后进行必要的说明等;

课程设计的设计:

既对原来系统或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工业防火防爆工程和安全疏散原理进行改进和设计,使之符合安全疏散的要求。

课程设计的结论:

在对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设计或改进措施进行安全可靠性预评价、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并对整个设计的过程、水平、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和结论。

2.2题目要求

针对课程设计题目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收集课题对象的现场资料(工艺、尺寸、环境参数、存在的问题、运行情况等资料),调查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呈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出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评价过程与结论(运用防火基本原理和消防工程有关理论,结合安全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就现状和分析的结果作出评价,并得出结论等);

结合现场、国家相关设计标准和国家法规对现有的工程设计进行安全可靠性和实施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对已有的安全疏散系统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设计,包括设计的依据、原理、思路、实施方案(内容)步骤和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最后分析和总结本次设计的过程、水平、存在的问题等总结。

3实验楼安全疏散现状简介

3.1环资实验楼概况及特点

环境与资源实验楼始建于2003年,位于福州大学新区教学区的西部,福州大学第一田径场正对面,为最靠近教学区西门的一栋建筑物,构造简单质朴,与该片实验楼区的其他实验楼具有相同的简约的风格。

环资实验楼占地约为1600平方米,其平面图为长方形。

实验楼分为左右两座建筑,左右建筑中间各层通过走廊通道相连,左边建筑地上楼层有三层,右边建筑地上楼层有四层。

实验楼中有各种功能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共42间,首层有11间实验室和1间办公室,第二层和第三层有12间实验室,第四层有6间实验室,包括有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生物处理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机械安全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环境友好材料实验室、工业卫生安全实验室、工业通风实验室、噪声振动控制实验室、污水资源化研究室和电脑室等等。

环资实验楼内涵盖并满足了我院五个专业(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本科及研究生基本实验需要,实验室的管理严格按照高校实验室管理调理规范执行,完成本科生及硕士生基本科研训练项目内容,是学院学生经常涉足的人流量较大的场所。

其外观图如下:

(a)(b)(c)

图3-1环境与资源实验楼外观图

经过实际现场测量,可绘制出其各层平面图,如【附录一】中各图所示。

环资实验楼是集中了环境与资源学院目前五个专业的实验室在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验都在该实验楼内完成。

实验楼内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高危性的特点,存放在各实验室中的各种危险化学品,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项带有危险性的实验,各种电气设备交叉使用,各种具有不可估量危害的微生物及菌类培养等等,种种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其发生火灾爆炸的可能性,较之一般建筑更具有高危性,并且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产生的危害更大。

非实验课程期间的实验楼人员并不多,多为实验室教师以及长期在实验楼做实验的学生,但是鉴于其危险性偏大,并且很多实验室时常都会有大量集中的学生在其中进行实验,考虑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我们还是应该要特别重视实验楼在发生火灾爆炸时的一系列应急措施,而人员的安全及时疏散则是其最重要的内容。

3.2实验楼安全疏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安全疏散的研究最初只是对人员行为规律的研究,也就是通过分析在紧急状况下人员的行为特点来研究安全疏散,而后借助消防演练的手段研究人员紧急疏散时,将安全疏散应用到了火灾这种紧急状况下,之后也开始了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并且一直研究改进,力求将各种疏散模型应用于火灾实例分析,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全疏散模型还是不够完善。

3.2.1国内安全疏散研究现状

在国内,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迄今为止仅有少数研究机构在国内消防刊物上发表过有关人员安全疏散的论文。

如青岛海洋大学曾经在《火灾科学》上发表过《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可靠性评估》一文,文中给出了一个以逃生概率为评价指标的疏散可靠性计算方法;霍然教授关于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化与人员的安全疏散的研究;王志刚关于利用计算机模拟型评估建筑防火的研究;陆君安关于建筑物人员疏散数字模型的研究;张培红博士对人员流动状态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对离散状态人员疏散行为进行模糊推理研究。

“九五”期间,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开发了地下建筑的疏散模型,标志着我国在人员疏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到计算机数值模化阶段。

1997年,中国科技大学的袁理明提出了一种计算疏散时间的数学模型。

这一模型提出安全疏散的时间即为火灾探测系统发出报警信号的预警时间加上人员安全疏散出建筑的时间。

但没有考虑当人们听到或发现报警信号后的确认、反应时间。

1997~2001年,东北大学陈宝智等在研究火灾中人员避难行为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人员疏散行动仿真系统JHRSF、人员疏散最佳路径选择的遗传算法模型、大型公共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仿真模型HEBsF,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员疏散仿真模型PASGDREVC。

2001年,香港城市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局部细网格和个体描述过程的模拟模型SGEM。

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火灾后的问卷调查以及疏散演习等手段,收集了大量有关火灾中人员行为的数据,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建筑物防火通道内的标识(如灯光、张贴、指引、广播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地组织了相关研究:

陈涛等首先完善了复合火灾疏散模型CFE,继而采用格子气模型研究了行人堵塞现象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行人密度的关系,宋卫国等采用社会力模型对建筑结构与人员疏散时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发展了元胞自动机模型;杨立中等发展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概念的微观离散疏散模型safeg。

,该模型实现了对疏散者个体特性的模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李引擎等开发了基于等距图的二维动态疏散分析软件EvAcuATOR。

2002年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济南遥墙机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

火灾实验室在进行详细危险源辨析的基础上,对潜在的火灾场景进行了模拟,然后针对潜在的人员疏散场景进行了人员疏散模拟。

人员疏散模拟过程并没有详细考虑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动态影响,只是将火灾允许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和人员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3年,北京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对王府井步行街人员疏散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可能影响人员疏散的各种因素的独立影响逐一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评价其对步行街人员疏散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其最佳模拟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在同一场景中合理选取和表达了所有必然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模拟评价不同影响因素对整个疏散过程的综合影响,得到了人员紧急疏散的安全性能、揭示其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改进日常管理以及对应急预案有直接作用的若干结论。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拟在“十五”期间,开展大空间公共建筑火灾疏散评估技术的相关研究,内容包括:

(1)我国大空间公共建筑人员疏散特性基础数据

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建立真实客观的现场火灾模型对本专题进行现场疏散演习,采集相关数据。

同时结合问卷式方式对火灾中疏散逃生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得出人员疏散基础数据。

包括人在楼梯中的疏散速度、人在走廊中的疏散速度、人们意识到火灾发生的方式、失火后人的第一反应与第二反应等等。

(2)研究建立适用于我国大空间公共建筑安全疏散

计算机模拟子程序与定量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评判标准因为疏散是结合人员行为、人流、人员能力、建筑物的物理环境、火灾情况的动态变化的一个动态系统。

所以它必须以动态系统模型描述。

从系统动态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估。

在国际上,对疏散进行研究,大多数都在描述模拟疏散情况。

对建筑物与人员行为的综合分析模拟比较少。

该项目申请人员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对建筑系统与人员行为的综合的疏散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的情况对火灾疏散提出有效的结论。

研究人员准备建立疏散综合系统动态模型。

模型包括评估部分及相关的评判标准。

综合系统动态模型,包括4个子模型:

a)逃生前期人员行为系统动态模型;

b)逃生中人员行为系统动态模型;

c)疏散人流系统动态模型;

d)疏散人员能力系统动态模型。

图3-2-1综合模型

注:

(1)箭头本身不仅表示流动关系,而且表示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和“-”表示这种影响关系为正面或负面;

(2)方框中为一些状态,实线箭头表示状态间的变化,点线箭头表示信息流。

此外,同济大学陆立新、清华大学刘强、北京交通大学李伏京等也先后开发出各自的人员疏散仿真模型。

与国际上有关研究相比较,我国人员疏散仿真模型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性不足、准确性不高、实用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开展不同建筑中人员行为模式特征、居住人员特征分类、疏散模型、疏散场景设定等重点研究,并考虑火灾中人员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反应,建立智能化人群疏散模型。

3.2.2国外安全疏散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人员疏散行为规律的研究源于本世纪初,其初期阶段采用观察、描述及访问等定性分析的方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人员紧急疏散行为的研究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资助,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群集恐慌行为的研究、人员疏散行动能力的研究等。

80年代以后,借助消防演习等实验手段,进行火灾动力学研究及计算机模拟,建立了多种有关建筑物火灾时人员有计划疏散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开始涉及人员随机疏散行为规律的研究及人员在紧急状况下行为规律的研究。

1998年8月第四届“火灾中人员行为”国际学术会议在北爱尔兰召开,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交流了人员紧急疏散、性能化设计和危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911”事件后,先后在英国和马来西亚两次召开了世界性的高层建筑安全峰会,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火灾等紧急状况下人员安全疏散行为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研究机构开发出一些人员安全疏散模型,众多的火灾安全工程师利用这些分析设计工具对各类建筑中人员的安全疏散进行评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l)美国

Francis开发的预测最小理论疏散时间的网络模型EVACNET4、由Stahl开发的火灾行为模型BFIRES-

、由Alvord开发的疏散与救援模型、还有BGRAF、CRISP、EGRESS、E-SCAPE、EXITT、PAXPORI,、SIMULEX、VEGAS、EVACNET(Kisko,1985)、WAYOUT(Firecalc,1993)、EVACSIM(Drageretal,1992)、EXITsg(Fahy,1993)等网络模型及EXODUS、ASERI(volkerseSchneider)、AEAEGRESS、SGEM等可以描述楼房内每个人员的运动,提供虚拟显示的模型。

(2)英国

SERT中心的sime等人在对阻塞状态下人员,合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ORSET模型的概念,即把心理学、建筑学、管理学以及火灾报警和疏散指示设施在建筑内的分布特征统一研究和分析,从而计算最小疏散时间,指导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及时疏散。

同时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大量的人员疏散模型:

BulldingExoduS、SIMULEX、EGRESS等,这些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疏散时人员所选择的逃生路线和所做出的决定。

(3)日本

较注重把火灾人员行为统计、人员疏散安全评估方法、火灾危险性评估和性能化设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Tog~经验公式,并开发出粗糙网络模型——水力模型。

目前国际上火灾安全疏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一些方面。

(1)疏散模型的开发和模型预测能力的改进

疏散模型方面的研究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未来的模型将包含更多的行为细节,注重人行为的因素,并考虑残疾人的疏散行为和对整体疏散时间的影响。

目前仍不断有一些疏散模型开发的报道,一些自称重点考虑人的相互作用因素并能预测人的个体疏散行为和追踪个体疏散轨迹的模型被开发出来,如中国香港的SGEM模型。

此外,一些前期开发的模型有一些使用局限性,在其使用范围和功能上作了一些拓展,以及在安全设计、模拟疏散和火灾案例分析中的应用。

如EXIT89、EXDUS、CRISP等模型的一些功能改进及其成功应用的实例。

(2)火灾中居民反应及毒性和烟的影响

集中在烟气中出口标志和疏散门标识的可见度测试,疏散实验得出的居民行为和反应时间,居民人数、探测时间和行动前时间分析,对火反应的性别差异,商业中心等公共建筑残疾人的火灾安全的比例和容量调查,睡眠中火灾信号的认识,应用在疏散模拟中的开始疏散前延迟时间和行走速度的数据库建立等一些方面。

毒性和烟的影响有暴露在一氧化碳后的长期后遗症的影响,在紧张的火灾试验中心理和精神指标的相关性,头顶照明和指路设施的使用对行走速度的影响,火灾烟气对生存和健康的致命影响,对可见度损失为有限危险的烟气环境的评价,预测火灾条件下疏散者寻路方式的概率测量方式,由于路标指示设置而导致的出口复杂性和变化采用随机走路模型的评价等等。

通过上述一些项目的研究获得火灾安全工程师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包括:

所需的疏散时间极其组成(探测、反应、行为延误、移动)、居民特点、路线寻找、标识、安全区域、信息类和非信息类警报系统、出口路径特征、决策。

(3)疏散模型在防火设计、性能化规范和工程评估中的应用

人员疏散研究的目的是改善防火设计,减少人员伤亡。

国外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减少火灾事故影响的非工程方案,如基于人员疏散模型教育和训练计划的开发,公共建筑内如娱乐场所复杂居民的紧急疏散和管理,火灾中人的行为与防火保护工程的结合,以人的行为和危险为基础的消防法规,通过积极的防火管理来提高性能等等。

逐步将人员疏散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防火设计和性能化规范当中。

如在澳大利亚性能化规范BCA96中疏散模型的应用,以及中国香港利用疏散模型SGEM所做的工程评估等等。

3.3安全疏散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及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群聚集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中,聚集人群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人群聚集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人在人群聚集活动发生的突发事件中丧生。

安全疏散是指建筑中的人员通过专门的设施和路线,安全的撤离着火的建筑。

安全疏散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的特性设定的火灾条件,针对灾害及疏散形式的预测,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保证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安全疏散的方法应提供多种疏散方式,因为单一的疏散方式都会由于人为或机械的原因而失败。

它还应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的人员都能自由的无阻碍的进行疏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动不便的人有足够的安全度。

安全疏散设计的目的就是保证建筑物中的所有人员在烟气、火焰热、恐慌及其他因火灾造成的各种危险中的安全,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采取主动的与被动的消防安全措施,以保证建筑中的所有人员在危险来临之前疏散至安全地点。

显然,建筑消防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通过合理的疏散设计或改造可以减少火灾给人员带来的危险,提高火灾中人员的安全性。

安全疏散设计是研究正常及紧急状态下,公共场所中行人运动特征及人群管理的科学。

研究成果可以为实验楼设施的优化和合理设计,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突发事件中人群的疏散效率、降低疏散风险,为城市道路规划及计算机疏散模拟软件的开发提供依据,为大型人群聚集活动中的人群管理和人群疏散提供理论指导。

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合理、恰当地做好安全疏散设计。

由于处理方法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建筑布置方案,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

因此,设计人员应该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国家有限的资金用得更加合理。

实验楼疏散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保护火患起源处(事故地点)的老师同学,增加其生存机会;其次是保护非火患起源处的人员安全。

3.4安全疏散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安全疏散设计的内容

①防火分区的划分;②疏散距离;③疏散楼梯;④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距离;⑤避难层;⑥直升飞机停机坪;⑦安全疏散辅助设施。

[2]安全疏散设计要求

⑴安全疏散时间

a.人员的密集程度:

人员密度越大,疏散越慢;

b.安全疏散距离是否合理:

疏散路线短捷,并设有拐弯和变宽的平面,并有明显的标志,疏散速度就快;

c.疏散通道条件:

必须避免疏散路线死角和突出物,不要设门槛;地面粗糙程度要适度;

d.楼梯的形式:

不采用螺旋步和扇形步。

楼梯踏步尺寸,即踏步高,一般15-18cm。

⑵安全疏散距离

a.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或住宅户门的疏散距离:

一般不超过15m面积大、人员集中的房间,门到房间最远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m;

b.实验室到疏散楼梯间或外部出口的距离要考虑的因素:

火灾时烟雾对人的影响——安全距离不宜大于30m;建筑内人员情况;人员密集程度,人员密集时,要求应更严;人员对路线熟悉程度。

⑶安全出口的数量

为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必须考虑设计足够的安全出口对于旅馆、医院、办公楼、科研楼、学校、商业、电信、广播等高层建筑或其每个防火分区,——应设不少于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在建筑物或其每个防火分区的走道端部或靠近走道端部设置楼梯,以便双向疏散)。

对于房间只设一个门的情况:

一个房间的面积不超过60m2,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由最远点到房间门的距离不超过10m,且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

⑷疏散用走道、楼梯和外门宽度

按百人宽度指标计算疏散用走道、楼梯和首层外门的总宽度

a.按百人宽度指标计算疏散外门、走道和楼梯的各自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

⑸疏散设施的布置和疏散路线要求

a.疏散路线要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

b.疏散路线要步步安全,保证不出现“逆流”,疏散路线的尽端必须是安全区域(着火房间内到房间门——公共走道——楼梯间内——楼梯间到室外);

c.疏散路线要符合人们的习惯要求;

 

图3-3疏散楼梯靠近电梯布置示意图图3-4不理想的疏散楼梯布置示意图

d.尽量不使疏散路线和扑救路线交叉,避免相互干扰;

e.疏散走道不要布置成不甚畅通的“S”形或“U”形,也不要有变化宽度的平面,走道上方不能有妨碍安全疏散的突出物,下面不能有突然改变地面标高的踏步;

图3-5在疏散方向上疏散通道不应变窄图3-6在人体高度内不应有突物或突变台

f.在建筑物内任何部位最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避免把疏散走道布置成袋形;

g.合理设置各种安全疏散设施,做好其构造等设计,确保火灾时充分发挥作用。

4实验楼安全评析

4.1实验楼火灾爆炸的基本特性

4.1.1实验楼火灾的基本特性

⑴火灾容易造成火灾蔓延和扩大

建筑火灾蔓延、扩大的因素:

一方面,受气压和风速的影响,实验楼的设计一般空间较为大,建筑内空气流动快,空气流动是造成火灾蔓延的重要因素,那些在普通建筑内不易蔓延的小火星在实验楼建筑内部却可发展成火灾。

另一方面,大多数实验楼等建筑都设有多而长的竖向井管如楼梯井、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风管道等,一旦室内起火,这些竖直通道的烟囱效应就会使烟火很容易由建筑物的下层蔓延到上层。

最后,实验楼内有大量的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很容易就加大火灾的扩散速度,严重程度。

⑵实验楼建筑火灾人员疏散困难

实验楼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难的原因:

实验楼内的人员多而杂,楼层相对高,垂直疏散距离长,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种竖井拔气力大,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增加了疏散的困难。

实验楼的安全疏散主要还是依靠楼梯,而楼梯间一旦窜人烟气,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实验楼的唯一的疏散设施只有楼梯,因此,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人员全部撤离危险区,在慌乱中还难免发生摔死、摔伤、跳楼等惨剧。

人员疏散又与烟火蔓延方向相反,人们不得不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疏散,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疏散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被困人群往往因来不及疏散而被烟火熏死或烧死。

⑶火灾扑救难度大

①用水量大,供水困难

实验楼发生火灾,火灾用水量比较大,有时需要达到80L一120Us,而如果大楼停电,消防泵失效或故障,室内供水系统无法满足要求,向上供水就极其困难何况登高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