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65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docx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起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首先发端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债务危机。

2008年10月,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冲击,在全球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其资产规模为GDP的9倍多而陷入困境。

冰岛三大银行资不抵债,被政府接管,银行的债务升级为主权债务,冰岛濒临破产。

根据美联社的数据,当时冰岛外债规模高达800亿美元,为其GDP的300%左右,人均负债1.8万美元。

从技术上来讲,冰岛已经破产。

冰岛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紧缩政策,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至2008年11月底冰岛克朗兑欧元大幅贬值超过70%。

2009年冰岛陷入严重衰退,GDP预计同比下降超过8%,其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冰岛债务危机暂告一个段落。

但是,2010年初,冰岛总统否决了存款赔偿法案,其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至垃圾级。

冰岛危机再度浮出水面。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中东欧国家的“外来型”债务问题。

由于转轨改革的需要,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比较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2009年初,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并且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这触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

IMF警告,中东欧经济规模远超过冰岛,其债务问题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风险。

2000年后,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商业银行被以西欧银行为主的外资控制,2008年底外资所占比例达54%-97%。

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中东欧拥有约1.7万亿美元的外汇债务,而且2/3的贷款为外币贷款。

但是,随着融危机的逐步见底,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欧盟等提供的支持,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并在2009年实现了初步复苏。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三个阶段是西欧所谓的PIIGS国家的“传统型”债务问题。

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欧盟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半年后希腊财政赤字并未改善,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升至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其主权信用评级调低,希腊问题一发不可收,尤其是“普遍性”的言论一出,市场开始质疑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意大利等国家。

与冰岛和中东欧不同的是:

希腊的债务问题是传统的收支结构问题。

传统型债务问题在欧洲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

按照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60%,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3%。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国家普遍超过了这两个警戒线。

欧盟各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均值从2008年底不足3%飙升至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从65%提升至85%.意大利到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5.3%,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116.7%;欧盟财政最为稳健的德国预计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为3.2%,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为76.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与升级,已经成为全球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美国2010财年财政赤字预计为1.56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创下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市场开始怀疑日本、美国的主权债务问题,尤其是评级机构穆迪认为美国国债AAA评级面临压力.这样,主权债务问题就逐步升级了,从个别国家问题演化为“欧洲”问题,再升级为“全球”问题。

201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如果主权国家的债务问题无法得到恰当的解决,将很有可能引发下一次重大危机。

各国债务风险比较

国家

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

2010年债务占GDP的百分比

外债占债务的百分比

希腊

-12.2

124.9

77.5

葡萄牙

-8

84.6

73.8

爱尔兰

-14.7

82.6

57.2

意大利

-5.3

116.7

49

西班牙

-10.1

66.3

37

英国

-12.9

80.3

22.1

美国

-12.5

93.6

26.4

欧盟国家平均

-7

85

欧洲公约要求

-3

60

-------------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

(1)过度举债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PIIGS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

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

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

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

这些问题在PIIGS五国中普遍存在。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

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

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投资者一般将6%作为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该国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

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在PIIGS五国中前景相对乐观,但目前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已接近6%。

除意大利之外,PIIGS五国2009年的政府赤字均已经数倍于3%的警戒值。

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2)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积累了大量危机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从工资水平上看,欧洲各国以“高工资”著称,就连希腊这样欧洲较为贫穷的国家,社会工资水平一直在高速增长,尽管GDP增速始终徘徊在1%~2%左右,实际工资增速却一直高于5%,在2008年达到8%——高于欧盟国家4个百分点。

二是从社会福利方面看,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教育、住房、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等各类福利制度,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特别是对失业人口的巨额补助,成为拖累政府财政的重要因素。

如希腊的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但对于一个底子相对较薄的国家来说,失业救济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希腊人至今仍享有世界上最昂贵的养老金体系。

退休工人享有退休前收入的96%,养老福利即使在OECD的30个最富有国家里也是名列前茅。

失业人口多,也限制了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增加,希腊的总体税收一直维持的GDP的40%,多年没有提高,而支出却在逐年增加。

这种财政收入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形成非常明显的对比,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危机风险隐患不断积聚。

(3)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

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

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

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龙头”曾是这方面的负面典型,而其他国家也随之纷纷效仿。

再次,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

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目前危机升级的局面。

(4)欧元区制度缺陷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

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

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总结起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背负上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包袱,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不可忽视:

一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长,财政负担日益沉重;二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用于挽救金融机构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三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欧美各国实际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严重受损,造成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受到市场质疑。

三、欧洲债务危机解决方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危机国家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自身的痼疾,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危机的进程。

德国作为欧元区内经济总量最大的主权国家,其对危机国家的救助意愿与救助能力将成为左右危机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如前文所述,德国经济与财政状况正在逐步恢复,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德国有余力向危机国家提供帮助。

从另一角度出发,稳定和谐的欧元区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德国自身已无法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独善其身。

一方面,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基本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决定了德国难以退出欧元区;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可能坐视危机国家的问题恶化而“隔岸观火”,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注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共同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因此,德国有救助危机国家的意愿。

虽然此前德国国内在救助问题上纷争不断,但只有实实在在地向危机国家伸出救助之手,才真正符合德国自身利益。

2011年7月中旬,经过国内的激烈争论,德国政府宣布将与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确定针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计划。

法国国内形势虽没有德国乐观,但情况较为相似。

如果德法能够在救助问题上进一步通力合作,则救助进程将可能大大缩短。

在针对本次危机的救助过程中,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向危机国家提出应对方案,伸出援助之手。

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均先后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救援,救助方案正处于制定之中或执行初期。

这些组织对爱尔兰的救助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2010年末,爱尔兰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接受850亿欧元援助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的联合审查组将每季度对爱尔兰财政、金融、经济情况以及推进救助计划的成效进行审查。

2011年7月中旬的审查结果显示,救助计划如期推进,资金运用状况良好,爱尔兰政府稳步实施了协议规定的相关举措,对行业工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调整,尤其重点调整了一些目前失业率较高行业的工资结构。

这些调整对于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复苏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审议后,爱尔兰将再度获得4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从长期来看,危机的救助不仅取决于外部援助,更取决于危机国家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程度。

此前,这些危机国家过度透支的消费与投资模式导致了危机的上演,而政府不但没能在政策制度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如果这些国家不能够“量入为出”,依然维持超出自身产出能力范围的消费支出,则即使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未来必定还会出现“入不敷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经过危机的洗礼,欧元区必定在制度建设、规则制定、政策实施等方面更加谨慎、严格与完善。

此前,欧洲央行由于无法针对区域内特定国家的情况制定政策,在针对遏制通胀与保证经济增长等目标制定政策时,显得僵化而滞后。

在欧债危机之前,欧洲央行不合时宜的政策被认为是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在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7月,欧洲央行不顾欧元区经济的脆弱性,将基准利率由4%提高到4.25%,使一些国家原本就不堪重负的财政和房地产行业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而房地产业的大面积坏账又势必波及金融业。

另外,欧洲央行大量持有各成员国国债。

对陷入危机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个小型经济体,欧洲央行持有的国债金额分别为470亿欧元、190亿欧元和210亿欧元。

因此,成员国的偿债能力与央行自身亦息息相关。

相信在本次危机过后,以欧洲央行为代表的核心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会进行较为深刻的自省,这将有利于整个欧元区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应对之道

(1)对经济的影响

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发展演变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具有三大重要影响。

    一是加大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报告认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欧洲问题国家已纷纷加强财政整顿并转向紧缩,美国也提出了分步骤的财政紧缩计划,主要经济体后续财政刺激力度有限,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将上升。

    二是加大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风险。

报告指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调降已引发全球金融 市场剧烈动荡,仅8月8日一个交易日,美国标普500指数、英国FTSE指数、日经225指数和巴西股票指数分别下跌了6.7%、3.4%、2.2%和8.1%,石油价格重挫8.4%,黄金价格飙升3.3%。

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欧元区货币统一、财政分散的政策框架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复杂性,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受到反复冲击。

    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格局。

报告认为,相比主要发达经济体,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较好,整体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

但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状况及政策取向的发展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动也面临不确定性。

(2)我国的应对措施

a.我国需未雨绸缪,政策微调在所难免

究竟世界经济会向何处去?

英国《卫报》预言,“这个故事没有高兴的结果。

最好的情况是,由于个人和银行要支付泡沫年代形成的过度债务,将出现长时间的低增长和高失业共存。

最坏的结果则是,由于美国的倒退和欧元出现裂痕,全球经济明年将陷入衰退”,“我们刚进入从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危机的中途,危机刚进入一个危险的阶段。

”美国出现问题,更大的问题在欧洲。

索罗斯在英国《金融时报》8月14日撰文称,“即使一个小国比如希腊无序的违约或者退出欧元区,都会促成如大萧条一样的银行危机”,“只有德国可以改变在欧洲发生的裂变”,而受制于国内民众不愿为欧洲出钱的情绪,德国政府不大可能采取太多行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迅速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率先走出危机。

可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物价开始上涨、经济增速却在回落。

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执行中实际是紧缩性的,存款准备金率创历史新高。

国内外媒体均有把当前的情况与2008年类比,那时我们也是与发达经济体采取几乎相反的调控措施,在与通胀做斗争时突然危机降临,几乎一夜间从反通胀转为“保增长”。

在此之前笔者曾经通过本报建议兼顾控通胀与保增长,很遗憾延误了时机,之后常想,“如果提前转向,或至少放松收紧步伐,就会平稳得多”。

约翰·B·泰勒曾强调,趋势产出和通货膨胀率是货币政策的滞后变量。

观察美国货币政策,1982年以后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比以前采取的行动要早。

美联储1986年底开始提高利率,这是在核心通货膨胀还没有出现任何上升迹象之前,并且失业率高于6.5%的时候采取的行动;1994年开始提高短期利率时也是如此。

我国出现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滞涨现象,紧缩能不能治理通胀不明显,大批中小企业因紧缩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却是实实在在的。

经济学告诉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又到了控通胀与保增长并重,甚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b.创新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有效治理滞涨

8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物价尚在高位,现在退出紧缩计划人民不理解,政府没法交代,我们又不能不行动,无所作为。

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少用,继续提高极不明智,并应择机回调;利率、汇率要更多尊重市场的力量;税率总的要降低,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现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许多要靠高利贷维持,其利率远高于国家利率水平。

前不久在中小企业政策论坛上,当央行官员解释,目前民间借贷利率“平均16%”时,一个小企业主立即回答:

“16%借不到钱,如果你有,有多少我要多少”。

因此,我们一定要创新金融服务,让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哪怕是按提高了的利率也要能够贷到款。

汇率放开是早晚的事,一味累积外汇储备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

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结构,降低税负可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

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削减税收的做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80年代,里根总统靠减税使美国走出滞涨,并为自己赢得连任。

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伊始就提高个人所得税,差一点彻底破坏了正在趋于恢复的美国经济,第二任期大幅度削减资本收益税,使经济和股票市场重新恢复了活力,最终在其任期内实现了30年内的首次财政结余。

布什总统在2003年继续削减税收,使美国摆脱了2000年到2001年间经济衰退的影响。

目前,我国振兴国家财政的任务基本完成,在企业、民众因危机、通胀受到影响之时,国家少拿一点,人民多得一点,产生的影响必将超过减税本身。

 

名词解释: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举行。

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

稳定与增长公约:

欧元是在各国政治和财政尚未统一的情况下问世的,因而需要一个公约来确保单一市场的良好运转。

1997年问世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设置了3条原则:

公共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得突破3%的上限;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中期预算应实现平衡。

如果违规,成员国将受到警告、限期改正甚至罚款等处罚。

PIIGS五国:

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

参考资料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启示.陈西果,经济研究参考[J],2010年第32期.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影响与启示.王辉,财政研究[J],2010年第5期.

3.欧洲债务危机:

起因、影响与展望。

银行家[J],2011年8月.

4.债务危机直逼欧美公共福利政策转型。

吴学安,法制日报[N],2011年9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