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563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docx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论文

云南师X大学

YUNNANNORMALUNIVERSITY

 

经济管理课程论文

〔2011年—2012学年上学期〕

 

题目: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

姓名:

学号:

院、系:

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学院

时间:

2011年12月25日

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

摘要: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前沿和热点问题,受到大家关注。

我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正处于平稳上升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正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同时通货膨胀预期能否演变为在实际通胀至关重要,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虽然同是一个人民币,但这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而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偏偏又严密相关,互相影响着。

中国是新的稳定增长理论的一个主要构建者,同时也是解决很多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资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

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我国调整经济构造是转变开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开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是作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展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经济前沿的问题直接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关键词:

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后金融危机,经济构造,扩大内需,区域经济

引言:

中国的经济在持续稳步上升,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家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保增长的目标,但与此同时,现实中也出现了物价、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现象。

据此,有局部人认为目前应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和抑制通货膨胀。

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市场信心提振,有效遏止了宏观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

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之策,政策的积极作用必须肯定。

其次,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对冲通货紧缩,衡量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整的主要依据是GDP和CPI增长水平。

资产价格涨落是货币政策关注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

二季度我国GDP增速虽然上升至7.9%,但仍然低于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近2个百分点,尚未到达宏观经济景气绿灯区的下沿;而我国CPI已连续多月下降,事实上处于轻度通缩之中。

据此判断,货币政策不具备改变方向的条件,下半年必须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随着经济运行逐步向正常化方向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也需要从前期的“非常之策〞向正常化方向变化,但信贷规模的调整不应出现“急转弯〞,以免人为造成国家刺激经济的投资工程因缺乏后续资金而出现半截子工程等,进而产生新的呆坏账。

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动态微调,也必须时时观察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而相机抉择,留有余地。

下半年,一方面信贷增幅本身有季度性回落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上升使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资本市场IPO加速和创业板的推出对流动性提出新需求;经济好转会吸纳更多流动性投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XX开展可以提高货币等资源的配置效率,支持构造调整。

动态地看,只有支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开展,才是防止银行呆坏账的根本之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欧、日等国的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普遍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了巨量货币。

这种超常规政策在刺激经济恢复的同时,使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由于信贷规模高速增长,资产价格加速上扬,也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可能转化为实际通胀。

但事实上,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仍存在一定差距,应根据当前形势,辩证认识二者关系。

首先,目前我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主要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估计。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今年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处于轻微通缩之中,短期内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其次,通胀预期可以局部抵消通缩压力。

根据历史经历,经济危机必然伴随有效需求缺乏,导致通货紧缩发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这主要归功于各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胀预期。

危机爆发之初,通胀预期便已经形成,一方面,它对冲了通货紧缩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人们为防止未来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失,预先进展了各种防X措施。

这些心理因素与实际行为使经济运行中的通缩程度减轻,时间缩短。

第三,通胀预期可以预防未来通胀的发生。

各国央行在推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便已经预计到未来通胀爆发的可能性。

通胀预期有利于警示与约束各国货币当局,使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防止未来实际通胀的发生。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认真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和相关预案,对通货膨胀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这将有助于遏制实际通胀的发生第四,由于我国储蓄资源丰厚,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发行国债全部是运用储蓄资源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发钞,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也是发动储蓄资源,因此,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有所不同。

我国粮食储藏和外汇储藏充裕,稳定价格水平的根底条件较好。

未来,我国可能更多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就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早作预案。

本市场开展对实际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构造的变化影响着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二是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在增强;三是资本市场开展、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开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抉择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货币政策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通货膨胀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2010通货膨胀原因及过程。

第一,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给紧X,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给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展了价风格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X,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展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本钱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第六,局部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

第八,兴旺国家物质产业的比拟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开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开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开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兴旺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兴旺国家对主要开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开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二、人民币升值

现在有种说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理由如下:

人民币升值,比方由现在的1美元兑6。

6人民币升到1美元兑1人民币,就可以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而控制通货膨胀。

另外,人民币升到1:

1美元,可以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产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这些理由成立吗?

如果不成立,为什么还会有人宣传这些“看似有理〞的理由呢?

先看看事实,2005年7月21日美元兑人民币由8。

27,跌到现在的6。

65,人民币升值20%,通货膨胀呢?

超过100%〔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小得多〕。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呢?

因为理论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日本呢?

日圆从1美元兑300日圆升到1美圆兑79日圆,日本的通货膨胀超过300%,美国呢?

美圆一直在贬值,美国的通货膨胀怎么比中国的小得多?

这些都在说明什么?

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抑制通货膨胀,还会恶化通货膨胀。

必须指出的是:

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它们宣传的观点是配合它们谋取利益的。

厉害的是,利益集团控制了信息的传播网络,给广阔人民洗脑,承受它们的观念,进而到达利益集团控制广阔人民的目的。

价格是什么?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是我们过去宣传的理论,现在的理论是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价格到底是什么?

价格是把广阔人民的财富集中到利益集团手里的一种分配工具。

怎么观察到价格是财富分配工具的呢?

2010年那些IPO创造多少个亿万富翁就是价格财富分配工具的具体表现,用亚当。

斯密的话说,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老百姓的钱,让老百姓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就弄到利益集团那里去了。

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会导致通货膨胀呢?

这是由货币的分配职能决定的。

由于预期人民币要升值,外国的资本会不断进入中国,比方某天,中国有10万亿美圆的外汇储藏,而进入中国的外国资产,比方超过200万亿人民币,这个时候,外国资本需要赚两个差价,一是资产价格差,二是汇率差,前者就是制造资产价格泡沫,后者就是人民币升值。

资产价格泡沫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是外国资本的代言人要求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实际呢?

外国资本是为了赚取汇价差。

今天的通货膨胀是外国资本分配中国财富的具体表现,我一直呼吁国家外管局、统计局、商务部等部门,在你们公布中国有2.6万亿美元外汇储藏时,为什么不公布外国有多少资产在中国?

我估计至少有30万亿人民币,因为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外国的资产,这些外国资产,一方面制造资产价格泡沫,通过资产价格泡沫,制造通货膨胀,通过通货膨胀,又制造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让外资不仅赚取更多的汇价差,还通过资产价格差、汇价差,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形成恶性循环,为中国经济走向崩溃边缘做好准备。

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一年,这是我们这些年错误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崩溃边缘的到来,我们的国家将会彻底反思“改革开放〞的政策,彻底反思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重新回归社会主义。

三、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虽然同是一个人民币,但这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而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偏偏又严密相关,互相影响着。

人民币升值是汇率问题。

由于中国出口大于进口,导致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逆差,为了减少这种逆差,于是这些西方国家就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人民币升值将造成中国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不利于中国GDP的增长。

所以中国政府不同意人民币升值,而是试图通过增加海外采购的方式减少贸易逆差,从而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但西方投机者却还是认为人民币迟早会升值,所以一些海外游资〔如外商,甚至包括台商和港商〕都纷纷把外汇在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存起来,期待人民币真的升值以后再兑换成原来的外汇,于是就能赚取一笔不小的差价。

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政策,外汇可以自由兑换成人民币,而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有限制或管制。

大量的海外游资进入中国,中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全额给予兑付。

几百亿上千亿的外汇涌入,现有的人民币就不够用了,因此中央银行被迫多发行人民币。

这样,国内的货币〔通货〕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实物的生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单位货币,即人民币的购置力的下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确实原本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对于海外游资〔投机者〕来说,原本是持有外汇,最终也会兑换回外汇,以赚取人民币升值形成的外汇差价。

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在中国购物,所以也不在乎人民币通货膨胀带来的购置力下降的问题。

但国内居民却不同。

一旦发生通货膨胀,那么国内居民原有的货币就会发生购置力下降,即货币贬值,并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防止这种损失,人们将倾向于抛出货币,或从银行抽出长期定期存款,转而进展其它保值增值的投资,如按揭贷款购置房地产或其它固定资产,购置黄金等所谓的保值商品等等。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对我们做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刺激和启发。

在管理理论方面,中国以前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新的情况。

最近一期的?

经济学人?

封面文章提到:

管理界的新大师们是谁?

就是中国。

这篇文章里尤其谈到了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我来讲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三个事实:

第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的上升,正在进一步减弱世界上长期存在的财富和权利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商业和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可信度,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可信度。

在这次危机中,不管用哪一个指标来看,采取行动最果断、最有效、最成功的国家是中国。

大家都希望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能够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后主要的经济恢复引擎。

第三,全世界的公众对私营企业和政府层面上的商业和金融管理的疑虑都增加了,同时容忍度降低了。

银行业失去了他们在公众中的可信度。

尤其高奖金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就经济危机后的国际和中国经济开展趋势,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未来从宏观经济来说,美国为首的国家要提高储蓄率,而且为了使国内不过多地依赖虚拟经济,应该有一个制造业回归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经济构造调整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经济构造调整,也在所难免。

第二,危机爆发以来,传统经济学规那么所遭到的挑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将是全球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来讲与其被动地承受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来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环境的治理价格。

就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来理顺中国的价格体系,把这个扭曲的信号扭过来,这个过程也会是通货膨胀。

虽然结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通货膨胀是构造的继续扭曲,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么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未来,在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市场化地调整经济构造。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一国经济构造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构造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比拟优势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的根本原因。

但过分的全球配置资源,也会带来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构造失衡。

在信用货币时代,在保持一国实体经济根本平衡的根底上,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可能是危机后各国经济构造调整的方向,否那么会带来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在过去金本位的时候,国际贸易就是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移动。

国际贸易是要靠黄金这个实物来制衡的,各个国家根本上是在自给自足的根底上来互通有无。

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话,那么就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来生产高技术产品、来搞金融;新兴市场国家就生产制造产品;一些有资源、有能源的国家就提供能源产品,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改变。

那么就永远是美国发钞票来买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所有制造业国家拿顺差的资金去支持逆差的国家,这样的格局对中国、对开展中国家并不是有利的。

因而我认为:

在各个国家根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构造调整方向,也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构造调整的方向。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出口增速放慢。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

统计说明,美国经济增长降低1%,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降低4%。

另外,中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

以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20%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自2007年下半年开场,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

9月以后的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

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

前七个月,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其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由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管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数额较小,损失应该可以控制在数百亿元人民币。

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对资本工程实施严格的管制,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是别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

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近期中国股票市场深幅下调逾60%,远超过美欧市场的调整幅度,显示了中国投资者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恐慌过度。

但是如果实物经济出现问题,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

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并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

热钱的流动和XX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实物经济大幅下行或XX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第三,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由于外部需求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奉献度达20%的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构造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也应该相应地转变。

我国经济形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经历了去年底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今年上半年的保增长、控物价再到现在的保经济增长。

鉴于出口部门对今年经济增长的奉献度大幅下降,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而将政策的重点确定为“加大投资力度〞,这一提法为近5年来首次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即11.4%的经济增长中有4.4个百分点是消费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度首次排在第一位。

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除“加大投资力度〞外,维持和扩大消费也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第四,汇储藏管理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大。

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藏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藏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成功投资的经历。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量的美元储藏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

与国债相比,公司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较高。

近几年,中国金融机构和新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尝试在公司债券与股票领域投资,却遭受巨额损失。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持有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

两房被美国政府接收后,中国遭受的损失尚不得而知,但风险显然是巨大的。

金融危机形成后,全球金融市场动乱,波动性增大,显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六、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开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开展的坚实根底。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开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扩大内需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开展,潜力都十分巨大;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构造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扩大内需的难点。

1.有效需求缺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置力低。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大局部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构造不合理。

没有强大的中产阶层。

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

7.政商勾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灵,无法合理配置资源,无法启动房地产消费市场也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市场启动乏力。

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

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

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置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

困难群体X围扩大。

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拟大的群体。

“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

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根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

根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X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

民间投资增长比拟缓慢。

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

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

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

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上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拟混乱。

交易本钱明显加大。

构造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以上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

城乡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构造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扩大内需的举措。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

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缺乏的矛盾。

2.提薪。

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工职人员工资。

3.降息,暂停征收利息税。

〔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4.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

5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7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8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9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开展经济,稳固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

扩大内需通俗解释

从我国的根本国情来看

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根本国策。

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扩X性经济政策除了针对即期萧条状态之外,进一步的意义那么在于,工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