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561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教师心理学.docx

第一章教师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

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识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2)情感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

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1.灵魂论

2.人性论

(二)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之父”

(三)心理学的流派

(1)代表人物:

冯特和铁钦纳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主要观点: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威廉·詹姆斯

2.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2.主要观点: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古典行为主义:

华生

2.主要观点:

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五)认知心理学

1.诞生的标志:

奈瑟《认知心理学》

2.主要观点:

主张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运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活动(信息加工心理学).

皮亚杰

(六)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2.主要观点: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潜意识.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

原始的“我”

(2)超我:

社会的“我”

(3)自我:

现实的“我”

2.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独特性,注重人的自由和理性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基本需要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1.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三、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确定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揭示心理机制.

4。

揭示心理本质。

四、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

六、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活的工程师

2.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

3.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

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分类

远距离感觉:

视觉、听觉

近距离感觉:

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

内部感觉:

痛觉、平衡觉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域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反比关系。

3.绝对感觉域限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4.差别感觉域限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同一感受器的相互作用

1。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3。

感觉后效: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

视觉后像:

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2。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3。

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而知觉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联系:

1.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是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深度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深度、方位等。

(四)运动知觉:

是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的知觉。

1.似动现象

人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诱导运动:

一个相对静止的客体,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运动的诱导而被知觉为运动的,这一假象运动就是诱导运动。

3.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在暗室内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它在不停地来回运动。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或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动景运动.

4.运动后效:

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的物体,会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人头脑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七)错觉:

人们无意识地利用某些知觉线索对所见物体作出的不正确知觉。

1.大小错觉

2.形状和方向错觉

3.运动错觉

三、如何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人在感知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原故。

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

2。

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从背景中突出对象,与知觉选择性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组合律和活动律等有关的规律。

(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根据差异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不论是板书、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都要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第二,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容易被学生感知。

(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

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

根据组合律,在教科书或教材上的文字,应该分行、分段、分节,行与行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

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避免讲话毫无停顿之处或过分缓慢,因而学生不易感知每一句话,影响听课的效果。

(3)活动律──即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

因此对直观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地增强其活动性。

根据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活动模型。

如地理课讲中国行政区域时,就可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讲长江、黄河时,可用红色粉笔(或红毛线)在黑板上(或地图上)画出;在理化生等课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的过程、结构、性能等。

实践证明,动的实验比静的挂图给学生的感知效果明显地要好一些。

3。

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1)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2)应注意用确切的语言对形象的直接结果加以表述。

(3)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语言与形象结合的方式。

4、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第三章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起伏: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是什么?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内部状态;

(3)环境因素。

注意的广度

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除地觉察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什么?

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什么?

(1)注意对象的特点

形状、大小、数量相同,规则排列的对象更容易把握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用速示器呈现一些英文字母,其中有些存在书写错误,要求一组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哪些字母书写有误,并报告字母的数量;要求另一组学生报告所有字母的数量。

哪组快?

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

  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第一、两种以上的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生疏,其余的必须时非常熟练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第二、几种活动之间形成了反应系统。

第三、注意分配取决于活动任务在感官及行动上互不干扰。

第四、注意的分配是实践锻炼出来的。

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四)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个体自身的状态:

(1)个人的需要和兴趣

(2)个人过去的经验

(3)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4)个人的主观期待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1)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2)对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3)个人的知识经验

(4)活动的组织

(5)个人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

3.随意后注意

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有自觉的目的、任务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一种特殊注意形式。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

教学组织生动有趣等。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2.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法染学生处于不同的注意状态

2.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有意后注意。

第四章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保持

保持是使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

(三)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提取是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四、记忆的类型

(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技能的记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四)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人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三)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地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也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

五、记忆的基本品质

1.记忆的选择性

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

2.记忆的敏捷性

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

3.记忆的持久性

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4.记忆的准确性

指从大脑中提取的已识记的内容与识记时的一致程度。

5.记忆的准备性。

是指能否迅速地提取保持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的能力。

记忆的准备性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①能否熟练地掌握追忆的技能;

②知识是否系统化。

六、记忆的模型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后保持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点:

保持时间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它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储存的持久性: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20-30秒.如果加以复述,可以继续保存.

储存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个组块。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七、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一)遗忘的历程

节省的百分数=

(初学用时-重学用时)/初学所用时间×100%

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

学习程度在150%左右,记忆效果最好。

5.记忆材料的数量。

记忆材料数量越多,达到相同记忆水平平均用时或诵读次数越多。

6.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做用

影响干扰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程度:

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

间隔时间:

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

巩固程度:

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三)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四)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谈谈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

复习方法多样

运用多种感官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和感知觉的联系:

感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信息的接受,而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

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借助形象对事物进行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反映。

(三)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四)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

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

明确各个部分的关系。

2.比较:

确定各个事物的异同点。

3.抽象与概括

抽象:

确定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概括:

将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普遍化。

(六)思维的品质

1、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

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5、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

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6、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有序程度,以及整合各类不同信息的能力。

(五)思维的种类

1.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

借助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2.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

聚合思维:

求同思维。

根据已有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根据已知信息,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

3.根据思维的创新性,可以把思维分为: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常规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l)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阶段

1.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2.分析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相关的资料.

3.提出假设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检验假设

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假设是错误的,就重新提出新假设.

(四)问题解决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法:

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表征方式(问题情境)

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知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则比较困难。

2.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受到某种类似事物的启发而在头脑中对旧有表象进行较大的改造,从而形成了新形象,解决了新问题。

该事物是否可以充当原型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而且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状态。

3.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势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

4.功能固着性:

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功能上认识它。

6。

情绪与动机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动机的强度也影响问题的解决。

7。

人格特征等。

5.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一)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特征:

新颖性形象性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没作任何努力,常常是在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形象。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是一种富于主动性、有一定程度自觉性和计划性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产生的独立性、新颖性及创造性的差异,可以分为:

(1)再造想象

 是根据词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

 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自己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的条件:

创造性动机;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原形启发和联想.

(3)幻想

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象未来的想象。

幻想分为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三种形式.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敏感性:

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流畅性: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灵活性: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能自由地发挥联想。

独创性:

即产生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和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再定义性:

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洞察性:

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其内在的含义、特性和多样性。

(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