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554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docx

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历史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天津市红桥区新华中学和苑学校边立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壮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课为学生较感兴趣的文化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且在第3课《盛唐气象》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类似城市的知识,在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中,学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语文学科学习的宋词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

本次授课的特殊之处在于线上微课教学,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差,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在立足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创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环境,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法学法

情境创设、讲授法、图片分析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阐明学习目标:

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2.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宋元时期的都市视频,在视频中营造一种“穿越感”,并结合视频,生动描绘出视频中宋元时期的大都市特点。

向学生阐明,视频取自两宋和元代背景下的电视剧节选和历史纪录片节选,可向学生设疑,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真的和视频中一样的丰富多彩,繁荣兴旺吗?

以此引出本课内容——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设计意图:

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之初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选用的视频为自己拍摄、选段剪辑合成,迎合当下大多学生的喜好,在视频中营造一种“穿越”的感觉,以第一视角去体验宋元时期繁荣的都市,在视频中添加标注,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主动让学生去探索真正的历史是否真的如视频中一样,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回忆视频中出现的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再结合教师在PPT中展示出的三张城市布局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别是宋元时期哪些著名的大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代大都),可再结合视频中的出现在城市中的外国人,联系教材,点出这些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图1:

设计意图:

城市景观图结合城市平面布局图,加深印象。

(2)提出三个思考问题,教师和学生一同解答:

问题一:

展示唐代都城长安和北宋都城开封的平面布局图,对比唐都长安,北宋开封城商业区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通过语言教学和在图中进行标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宋代坊市界限逐步打破,分布更为自由。

问题二: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材料内容,宋代打破了唐代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可全天营业。

将这两题的答案结合起来得出新的结论,根据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能得出什么结论?

为防止学生过快遗忘,教师适当提示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得出宋代商业更加繁荣的结论。

问题三:

结合多媒体提供的《清明上河图》等图片、材料和课本,说明宋朝哪一阶层在不断壮大?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片,从图片中人物的穿着和材料的提示都可发现,展现的都是宋代市民的生活,找出书本中的句子,发现宋代市民阶层在不断的壮大。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将三个问题的答案都结合起来,宋代商业更发达,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边是宋代至元代繁荣的都市生活能产生的原因。

通过一张表格,梳理出宋元时期繁荣都市生活出现的原因,著名的大都市:

表1:

出现原因

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代大都

表现

休闲场所

休闲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及时复习第3课、第9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解答问题再概括总结,更具逻辑性。

提出每个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暂停视频思考问题的时间,并充分引导学生思考。

(3)按照表格的思路,引导学生,接下来一起走进宋元时期,看一看当世市民们有哪些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有哪些休闲场所;第二,有哪些休闲活动。

①场所一:

大相国寺

展示两张图片,提示学生,这都是在大相国寺举行的活动,大相国寺是北宋开封最繁华的地方,每月举行多次庙会。

寺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还设乐棚供皇家乐队表演。

场所二:

瓦子和勾栏

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教材,从书中找出什么是瓦子和勾栏,并配以《清明上河图》等图片解答。

瓦子:

_娱乐_兼_营商业_的场所。

勾栏:

_瓦子_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图2:

 

图3:

 

以生动想象的图片展示出,在瓦子和勾栏中都能做什么,如看表演蹴鞠、说书、木偶戏,还能卜卦等等。

图4:

②娱乐活动一:

杂剧

多媒体展示杂剧艺人陶俑,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陶俑人在做什么?

(表演杂剧)

图5: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杂剧的发展过程: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结合以上知识,将未完成的表格填写完整:

出现原因

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代大都

表现

休闲场所

大相国寺、瓦子勾栏

休闲活动

看杂剧、听说书等

表2:

(4)传统节日

多媒体展示出三首宋元时期的反映传统节日的诗词,学生完成诗词与传统节日匹配的任务,在诗词中探寻传统节日。

图6: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时机,也是宋朝繁华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现。

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延续至今,依旧是美好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特点: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②代表词人及时代、词风等

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品选段,从他们的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词风,所属派别,个人经历等,总结表格。

结合辛弃疾的个人经历来分析它的词风特点,苏轼和李清照则留给学生当做课后思考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3:

词人

生活时期

词风

个人经历

苏轼

北宋

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委婉、细腻、清秀

辛弃疾

南宋

继承苏轼以来的

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提出抗金主张但未被采纳,反遭排挤

设计意图:

结合词人的个人经历可更好的理解词人作品的境界及其词风,我选用辛弃疾,目的是通过对辛弃疾的个人经历分析及其一腔报国热血,充分渲染爱国情怀,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2)元曲

①特点:

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②代表剧作家及作品: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通过展示《窦娥冤》的插图、剧照,简单描述《窦娥冤》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元曲的语言艺术特色。

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提升:

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宋元时期文学形式变化有这样的特点呢?

引导:

从唐诗到可以唱的文学形式宋词,再到可以演出来的文学形式元曲,我们可以发现,文学越来越大众化,不在晦涩,语言凝练,明白如话,越来越通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知,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大众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故而市民阶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答:

更加的自由化、通俗化;因为要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图7: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道提升题,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到宋代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力,它对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和文化形式的变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理解两者的关系。

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一部分的内容先由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填写完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结合上学期所学知识,通过表格找出《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异。

表4:

《史记》

《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迁

司马光

体例

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

成书时间

西汉

北宋

内容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战国到五代时期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3)拓展: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了一生,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对其学术特点亦有独到见解。

同时,毛泽东重视《资治通鉴》的影响与启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要了解、尊重自己国家的历史,同时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古代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其必要性,正如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都市繁荣、传统节日与习俗、宋词元曲等艺术流传至今,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应尊重历史,发展历史,继承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

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第一,体验到了宋元时期繁荣的都市生活,其中,我们知道了当世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通过大相国寺、瓦子、勾栏、杂剧等体验到了宋元时期市民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还在诗词中找到了传统的节日与习俗;第二,学习了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和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第三,掌握了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图8:

2.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上述文字描绘的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D)

A.汉朝B.隋朝C.唐朝  D.宋朝

(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C)

A.士大夫的提倡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达官贵人的需要

(3)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B)

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词的创作风格是(B)

A.风格委婉,感情真挚B.豪迈奔放,气势磅礴

C.缠绵悱侧,一往情深D.风格沉郁,悲惨凄凉

(5)元曲艺术在元代发展繁荣,其经典剧本《窦娥冤》的作者是(C)

A.王实甫B.马致远C.关汉卿D.郑光祖

3.思考题深入理解学习目标

宋代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设计意图:

本道题是让学生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关系的关键题,也是整节课要达到的最高的学习目标,理解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认识到市民阶层扩大是推动都市发展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

同时,结合政治学科相关内容,拓展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七、课堂反馈

完成对应学案和阳光课堂练习册内容,课后随机抽查1-2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线上教学,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如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差,无法切实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且微课是线下课堂的压缩,就代表着要讲的内容也必须是精华,时间也不能过长,对教师掌握知识和把控时间的要求更高了。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教学与现实有机结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一种真正“有生活”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亲切的、触手可及的,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

其次,一定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将最重要、最精华的知识点提取出来重新安排成一节微课,不仅要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及时给予引导,完成学科能力目标。

最后,再通过联系学生线上指导的方式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