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52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docx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对于明朝,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历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时期,而至于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数。

  万历这个年号本身过去的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场决定性战役,几乎可以略过,而至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则更是可有可无。

但聪明的历史学家就能发现其中奥妙,其实在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与这一年有很大机缘。

  黄仁宇老先生,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大历史观。

关于这个,确实让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因为这个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深奥,令我费解。

而从书中内容来看,也是比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这样的一类书,并不是说一昧地去看故事情节,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书,而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也有着教科书的意思。

既然这样,那就应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来挖掘它的精华,品味其意思所在。

  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的角度来写的。

反映当时从皇帝、首辅、地方官员、将军、哲学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从这些朝廷中各种人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阳早已成夕阳,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军事上来说,戚继光——这个孤独的将领,带领戚家军平倭寇之后,并没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许是因为明朝的重文轻武,导致戚继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没有得到什么重视,而后军事掌控于庸才之手,军事力量也逐渐下滑,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明朝的军事力量早已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

再加上朝中无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满族的铁骑埋没。

而从统治阶级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风邪气盛行,一些忠义之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像这样的朝廷难道还能长治久安?

只能等着灭亡了。

而万历十五年,恰恰为此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这本书阅毕,到有一种愤慨之情,热血喷张的感受,与对世道苍凉的哀叹!

即使是那么平凡、枯燥的文字,却使我情不自禁,历史的确有它的魅力啊!

对此我也嗟叹不已!

我还得到了题外的启示:

黄仁宇善于着手于小事当中,而发现大症结;那我在生活当中不也应处处留心,从小事做起,善于发现问题与观察思考。

而我自己也正是缺乏这一点啊!

  《万历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浅啊!

  作者:

刘灿

  本书英文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一本考据比较严谨的历史著作。

书中以叙述为主,因而阅读速度可以较快,作者在叙述中也穿插着不少评论分析。

本书共七章,基本上每章主要围绕一个人物展开叙述,其中万历的两个时期分为两章叙述。

作者通过描述与之相关的各种小事来不断指出这些小事与那个时代的内在联系。

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明朝的官僚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潜规则,描写了朝廷的礼仪并分析了相关成因,作者还对人物进行了心理分析及猜测。

通过刻画那个时代一些主要人物的悲剧抨击中国的传统制度。

这种写作手法暗示我们历史悲剧不是由几个人决定的,应该以“大历史”的眼光观察。

  书名意义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题有以下意义,“1587年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在这一年,“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1587年阳历7月,张居正去世五周年,1586年秋天万历开始以头晕的理由停止早朝和经筵,之后万历越来越频繁地缺席各项事务。

1587年京察之年(六年一次),申时行对人事进行了很小的变动,稳定了文官们。

1587年山东省的三千农民由于饥荒丛聚为盗,各地白莲教信徒大有增加。

1587年以后“杨应龙在西南叛变,哱拜在宁夏造反,日本的关白丰田秀吉侵占朝鲜,东北的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间发难。

”1587年皇储问题(大臣们认为应该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万历要求立爱妃郑氏所生的常洵为太子,双方为此事展开长期的斗争。

)开始慢慢引起官员们的关注。

1587年黄河几处决堤,1588年潘季驯被任“总督喝道兼理军务”,负责治河。

1587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派兵征讨失败,申时行没有对此事仔细追究,这位酋长是努尔哈赤。

1587年海瑞去世。

1588年1月按阴历计算的万历十五年十二月戚继光去世。

1587年以前李贽已经按照儒家的伦理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李贽于1588年剃发为僧。

  “演员表”

  书中叙述了6个主角:

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前十年的首辅张居正、之后八年的首辅申时行(两者间穿插了不满一年的首辅张四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

  主要配角:

隆庆皇帝(万历皇帝父亲)、慈圣皇太后(万历皇帝生母)、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代皇帝,万历的叔祖)、司礼监太监(宫内职位最高的宦官)冯保、武清伯李伟(仓库中介人、慈圣太后父亲、万历外祖父)、淑嫔郑氏(万历的妃子、精神伴侣,后来被封为皇贵妃)、大学士张四维(张居正下台后做过短暂的首辅后因父亲去世离职丁忧)、前首辅高拱(张居正的前任,万历皇帝上位后不久高拱被赶下台遣返原籍)、治河专家潘季驯、武将俞大猷(戚继光朋友)、耿定向(与李贽有基于人性善恶的争论)、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王畿(王阳明入室弟子)、王艮(泰州学派创始人)。

  其他人员从略。

  万历皇帝

  1572年,万历即位。

首辅高拱有一次上朝时表现出轻视小皇帝。

张居正献计解决高拱,高拱被遣返原籍。

之后张居正开始十年当任首辅。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的学习在严厉的张老师督促下很刻苦。

万历需要学习经书,书法,历史。

有春秋两季中每月三次的经筵,皇帝和群臣都需要参加听课,课堂上对礼仪要求很严格,皇帝也是如此。

每天要进行早朝,早朝很少间断。

每天要批阅奏折,虽然万历不一定能看得懂,但是需要按照规矩批几个字以行使皇帝的权威。

每年要进行“亲耕”,请附近的农民一起和官员们参与农耕“演习”。

皇宫的生活相对很节俭,保持着本朝的节俭风格。

  1572年夏万历降旨将高拱遣返原籍;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规张居正应该丁忧,在冯保等的配合下,张居正最终可以在职居丧。

1578年张居正回乡葬父用时三个月,在此期间重要文件还是会送到张居正家。

1578年万历大婚,大婚前与慈圣太后同住乾清宫,同住的时间里太后扮演者普通母亲的角色,万历像普通人一样学习不好是要受到处罚的,需要长跪几小时。

大婚后,万历基本脱离母亲的监管,有了打破单调生活的机会。

1581年慈圣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和万历发生关系,并怀孕了,太后发现后册封宫女王氏为恭妃,全国因此减税免刑,1582年张居正病逝,年仅57岁。

这一年反张运动开始,朝廷进行长期的围绕与张居正有关联的人的政治斗争。

张四维接任首辅,1582冬到1583春皇帝情绪紊乱,张四维提议建造皇帝陵墓。

定陵于1584年夏动土。

1583年皇帝在会试中出题询问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

1584年正式宣布对张居正总结性的罪状。

1585年,万历决心将张居正一案作为历史看待。

1583春到1585夏万历频繁谒陵4次。

1585年后,万历除了在1588年视察自己的定陵外,30多年没有再走出过紫禁城。

1589年万历提出出巡一次遭到诤谏而放弃,从此不再提出巡。

  人物分析:

万历在张居正主政期间,开始什么都不懂,所以慢慢努力学习,逐渐加深对张居正的依赖,张居正的权势及其同盟逐渐壮大。

和母亲分居后,万历对张居正和冯保二人更加依赖。

可以说这时到张居正去世两人互相配合达到一手遮天的程度。

张居正身死,长期隐藏的矛盾开始大规模爆发,一批批官员遭到攻击清算,万历由于对形势不了解,只能任由其发展,从对张居正的极度信任转而怀疑之前的信任,内心伤害巨大,慢慢懂了官员间的复杂关系。

申时行主政期间皇帝已在开始堕落,皇帝慢慢感到自己无形中被囚禁了,权力也并不是很强大,最终因立储一事不能如愿而完全颓废。

万历的从积极到消极的态度变化或许正是对制度的屈服吧!

  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借助前首辅高拱冒犯新皇帝的契机联合皇帝除掉高拱,从而帮助皇帝巩固权威,也加强了与皇帝的关系。

  通过在朝廷官僚中的结党布局,张居正在朝廷达到权倾一时的力量,为其完成改良朝廷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借助皇帝的信任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

但是张居正没有做到清廉,在这个讲究节俭的朝代顺应了文官们贪婪的习气,这使得其人格魅力不被所有人信服。

张居正过分压制了非本派系的力量,过分强硬给自己树立了太多敌人。

张居正的改革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引起其他人的恐慌及不满。

  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本应回原籍丁忧,但是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力量使皇帝特许在职居丧引起文官不满。

  吏部尚书张瀚被认为是张居正的私人,私下劝告张居正回乡丁忧无效,之后反而被参奏,引起官员们的愤怒。

  张居正十年新政,改革文官体系失败,大规模调动人事引起大量官员的敌视。

他实施税收改革,重新丈量土地,但都没有完工。

  人物分析:

张居正是一种理想主义者,为了达到自己理想而与众多客观因素对抗,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环境。

或许是太急躁吧。

  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继任首辅后的策略是尽量争取朝廷的稳定,努力平衡各方的势力,努力化解各方矛盾。

崇尚无为而治。

申时行懂得中国官场的潜规则,知道如何在“阴”“阳”中变换。

  申时行主要事迹有三件:

  在1587年京察之年,申时行力主人事上的稳定,官员变动非常小。

避免了引起大臣之间的斗争,避免激化文官系统矛盾。

  申时行错过了在1585年张居正一案落实后到1586年初常洵出生前这几个月立储的时机,于是今后围绕立储发生的矛盾得以展开。

  1587年辽东巡抚征讨正在扩张的建州酋长失败后,巡抚与部下围绕征讨过程中是剿是抚的问题互相攻击时,申时行采取不予追究的态度,没有进一步扼杀建州酋长的扩张,这为以后这位建州酋长即努尔哈赤的壮大进攻埋下祸根。

当然,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人物分析:

申时行追求政治及军事上的平衡,尽量减少矛盾,以无为的理念治理国家,一反张居正的强硬专权风格。

  海瑞

  海瑞以举人的身份当官,最开始是任福建某县的儒学教授,任期为4年。

1588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县。

在淳安知县任上,他碰上总督胡宗宪儿子经过该县,海瑞巧妙地进行打击。

1560年鄢懋卿视察各省表面说节俭,实际上一路铺张浪费,在将到淳安前,海瑞给鄢都院发帖予以揭露,迫使鄢都院不敢前来。

1562年海瑞调任江西兴国知县。

1562年严嵩被嘉靖免职,他扶植的胡宗宪和鄢懋卿倒台,但是49岁的海瑞获得升迁。

1565年位居户部主事正六品的海瑞向嘉靖皇帝递上奏疏批评皇帝性格及他所做的一切。

嘉靖没有处罚他,并保留奏折。

1566年,嘉靖决定逮捕海瑞,但没有批复刑部建议的死刑。

1567年,嘉靖死后海瑞被释放,威望进一步提高,但是海瑞被任命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官职,于是海瑞巧妙地迫使文渊阁和吏部屈服,任命他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

海瑞在当地采取新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但是同时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

最终海瑞被迫退休。

1585年被重新启用,1586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向万历提出改革建议引起文官们的震动。

万历对此给予指责,不久海瑞于1587年病逝。

  人物分析:

海瑞在这个时代尽可能地保留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不屈服于权贵,但最终还是无法改造这个国家,不过即使作为一个样板宣传也无人会效仿,让人不禁想起鲁迅。

海瑞懂得官场规则,也知道怎么运用,但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无法屈就于这个圈子。

  戚继光

  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由于对军事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使得他带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为抗击倭寇,戚继光于1559年招募了3000士兵。

经过多年抗倭,于1564年他将倭寇赶出其根据地,基本解决了中国沿海倭寇的问题。

1567年戚继光的幕后支持者蓟辽保定总督谭纶,将戚继光调了过去。

戚继光从1568年开始在此干了15年。

他们两人努力改革本地区的军事力量,受到张居正的赏识,改革想法得到了幕后支持。

这引起了其他军官的嫉妒。

戚继光在此任职三年就稳定了北方的形势。

张居正死后不久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担任总兵一职,不久被革职,晚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戚继光的最终失败同样被认为是因为打破了文官之间的平衡。

  人物分析:

戚继光懂得文官官场的规则,于是能够获得被任用的机会,又因为自己卓越的才能于是可以功成名就,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理想主义风格与那个时代不相容,所依靠的后台垮台后,自己就只能是一个悲剧了。

  哲学家李贽

  李贽出生于1527年,1552年中了举人,迫于家庭的经济情况他进入官府工作,但身处下层。

1559年父亲死去他去职丁忧。

丁忧期满后,李贽来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官,但仍无法支撑家庭的开支。

1563年祖父去世,他依照惯例得到了上司和朋友赠送的财产。

李贽将这笔钱的一部分用于安葬,并利用余下的钱购置了一份地产给妻子。

由于家庭极度贫困,两女饿死。

1577年李贽就任知府,于是有了收受非法收入的机会。

1580年,李贽退休寄居在耿氏兄弟家里。

1587年妻子死后,李贽出家,开始将精力主要放在哲学研究上。

1601年,李贽出家的芝佛院被大火所烧。

李贽因为言论冒犯了皇帝,被锦衣卫捉拿,著作被烧毁。

李贽在监狱中自刎而死。

  人物分析:

李贽在官场上没有过人的才能,只能因循官场的规则求生,因承担不起家庭负担遭受不幸。

在完成应尽的义务后选择出家。

因为思想上受人敬仰而受到他人生活救济,最终因思想言论无法被一些贵族阶级接受而受排斥。

  细节问题

  书中在叙述历史的同时描绘了明朝社会的各个方面。

  1、朝廷制度。

  朝廷的制度在开创之初本是为了励精图治,让国家更好的发展而设计的,每一个设计意图经过200年的演变最终都完全变样,最终都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

朝廷的节俭,薪俸的微薄使得很多下层官员难以生存,迫使较高级别官员贪污腐败。

  早朝制度本来是为了让皇帝更好的管理国家,结果这些规矩却将皇帝囚禁起来,使这个国家权力最高者的生活也痛苦不堪。

  2、道德治国

  以道德治国使得事情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可以有私情,可以有无辜的杀害。

可以很大程度地限制所有人的自由。

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来评价贤能本来造就了一大批特权阶级,特权阶级有能力操纵言论,使得机会又倾向于特权阶级。

  3、官僚的潜规则

  互结派系以保全自己。

同一届考生中,同乡,同年,同一个老师门下等都可以作为结党的依据。

于是就有各种派系的斗争与平衡。

而这没有规则的斗争使得官员花在治理上的精力更少了。

  4、诤谏规则

  长期积累的诤谏潜规则极大地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皇帝并不总是一手遮天,在重要的涉及广泛的利益问题或涉及到国家的重要发展问题,大臣们可以联合起来,以默认的规则进行诤谏,皇帝往往会迫于形势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诤谏的人在冒险的同时获得的利益则是以忠臣之名留名史册,并且会随着政权变化有可能得到升迁,以及完成对一个群体应尽的义务。

  5、道德模范的尴尬

  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坚定的个人原则的人,一方面是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因为这可以对其他官员的起表率作用,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榜样,成为廉洁、不腐败的榜样。

另一方面模范官员将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挤,因为与其相处的官员随时可能被揭发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6、哲学家的尴尬

  马可波罗以后的一批洋人来中国的一个感受是中国的宗教信仰很开放。

每人会强求你改变自己的信仰。

但似乎不一定是这样,李贽晚年的境地也许是非正统学说遭到排斥的典型例子。

  总评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的是古代历史,反应的问题却是一直未变。

生活在那个时代,对于各种人都是悲剧,统治阶级万历等的悲剧、有抱负有能力的改革派张居正的悲剧、拥有高尚道德无人能指责的海瑞的悲剧、善于人事协调的中庸的申时行的悲剧、军事才能卓越的戚继光等人的悲剧、哲学成就很高的李贽的悲剧。

  一个时代为何会给大部分人带来了悲剧?

这不能归咎于个人的原因,这是社会的原因。

而这社会的形成又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集权制度使得掌握权力的最高层累死、使得行使权力的官员斗死、使得被权力所管辖的人民因大量的不公平及经济潜能无法开发而饿死。

制度的几个问题在于集权制度和以道德治国的方法。

  黄仁宇讲究以大历史的眼光观察历史。

认为历史的进程在总体上有一定的趋势,这种观点某种程度和唐德刚先生的观点相似,唐德刚所宣传的“历史三峡”理论不也是认为历史的大趋势是一定的吗?

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左右这一段时期的整体悲剧来说明旧的制度不合理的必然性,来说明应有另一种制度顺应历史潮流诞生。

这种制度是不是民主,或是怎样的民主,还未可知。

  梁木生老师点评:

  如果看了这本书后再看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会更清晰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程序。

其实,中国的哪个朝代不是如此,礼教治国、皇帝世袭、大一统观念,决定了中国的政治运行的状态,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命数,只是黄仁宇先生截取了这一时段罢了!

所以,不要为中国2000多年政治的必然感叹,而是因为中国的小农社会必须有一个政治适应它,而这个政治在中国除了皇帝个人专制外没有其他的。

于是在这必然的制度下就有了这些人的必然命运,但他们却共同维持着一个使命——统治这个国家。

由于这一基本的定式,需要深入讨论的是为何出现礼教治国,而又转化为了礼教杀人,为何必须大一统,这大一统是利还是弊等问题。

作者主要限于对皇帝专制本身的分析,应该拉开视野,从中国广阔的土地、小农的经济、庞大的汉族视角分析,可能分析会更加深透。

  (刘灿,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duhougan/duhougandaquan/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