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5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大事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国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大庆油田开发

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就以“大庆”命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使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为中国自立自强创造了物质条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1968年9月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公路桥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桥下可行万吨轮船。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让《东方红》乐曲响彻了浩瀚太空,由此拉开了飞向太空的序幕,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

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根据邓小平指示,8月13日至9月25日和10月21日,教育部两次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8年3月18日,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要论述。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以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的促进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

使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少出生人口近3亿。

 建立经济特区实施对外开放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经济特区的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1984年7月29日,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值得庆贺的一天。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项目上以566环的成绩战胜各国好手获得金牌,成为我国第一们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在中国奥运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创建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8年联合发起,并与全国各省(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救助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庞大社会公益事业。

它的宗旨是:

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或就学困难学生继续就学,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为改革开放掀开了新的一页。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上海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显著标识。

 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也是中国承办的第一镒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

在“团结、友谊、进步”的主旨下,来自亚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共6578人参加了这届运动会。

建立证券交易市场

1990年,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和深圳先后成立了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秦山核电站建设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

秦山核电站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进入成熟的阶段,并将我国核工业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我国南方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巡讲话。

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随着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众志成城搞洪救灾

1998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数百万军民同洪水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建国50周年庆典

199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50万各族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随着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澳门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决定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至此,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

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万众一心搞击非典

 2003年春,“非典”疫情在我国一些地区爆发,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和带领人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夺取了搞击非典的胜利。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国心中国“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9时9分50秒,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成功送上太空。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上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青藏铁路顺利通车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车的世纪梦想。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人展解放军、武警部队、人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援下,广大灾区人展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不但战胜了自然灾害,而且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震救灾精神。

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2008年8月8日到24日及9月6日至17日,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飞船运行期间,三位航天员中有一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在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出舱活动,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大三通”全面启动。

实现“三通”后,海峡两岸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中新网10月10日电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和国家民委党组书记杨传堂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论述了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的成就和经验。

文章指出,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昭示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力量;60年积累的经验,引导着我们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全文摘录如下:

  光辉的实践 正确的道路

  ——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的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和民族纷争的痛苦历史,迎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6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60年民族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奋斗、国家的发展进步;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昭示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力量;60年积累的经验,引导着我们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一、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适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把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作为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废除民族歧视压迫制度,进行民族识别,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靠发展,实现了民族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改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领导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奠定了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提出“民族、宗教无小事”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民族问题的内涵,明确提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强调各民族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适时做出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强调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召开新世纪新阶段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制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构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强调“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美好而宽广的前景

  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式,先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彻底废除了阶级压迫与剥削,使一些原来发展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共同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确认56个民族成分,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科学理论和正确原则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大调查。

通过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为制定实施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平等权利创造了必要前提。

把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宗教信仰异同,凡是具备民族条件的人们共同体,都确认为单一民族,并通过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赋予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切领域平等的权利,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和歧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信任。

1949—1964年,中央多次派出慰问团、访问团、代表团深入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也组织了许多参观团参观首都和内地建设,有效疏通了民族关系。

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纠纷。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政策教育和执行情况检查,防止和纠正妨碍民族团结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深入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召开4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有力地维护了法律尊严、维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

早在1947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成功范例,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1984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对这一法律进行了修订,2005年颁布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也先后制定了637个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对有关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目前,全国共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55个;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全部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干部担任。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156项骨干工程,以及60年代以后的“三线”建设,都在民族地区安排了部分项目,为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给予特殊照顾,设立了民族地区补助费、民族自治地方机动金、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经费。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对口支援、扶贫攻坚、沿边开放、西部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又出台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从大面积贫困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414元增加到2008年的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68元增加到2008年的3389元。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

国家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在高等院校举办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校)、新疆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教育对口支援,推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训计划等。

2008年,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共72711所,专任教师183.7万人,在校学生达3450.3万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

文化方面,国家大力抢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立各种民族文化机构,在民族地区建立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

医药卫生方面,国家针对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拨出专款免费为少数民族送医送药。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并从内地调配卫生干部支援边疆民族地区。

设立民族医药卫生机构和民族医学校,发掘、整理、出版、研究民族医药学典籍。

目前,民族地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同进步。

在政治权利方面,各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协中,少数民族也都有相当数量的代表和委员。

在经济权利方面,党和国家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管理经济社会的自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在文化权利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在风俗习惯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拨出专款对著名寺庙加以修缮和保护。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各地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各种民族干部培训班和民族干部学院。

目前,全国已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强调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全国少数民族干部从新中国成立初的1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99万多人。

广大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一道,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在60年的光辉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加深对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

  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关键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继承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为指导,把民族问题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加以解决,通过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又全面考虑了各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

 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既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又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有更快的发展,又要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确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