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716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无锡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3.所有答案均应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2.古希腊喜剧《骑士》中描写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卖香肠的人说:

“我想我还不够格。

……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说:

“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

”对这段剧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卖香肠的人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卖香肠的人不会因为财产而使其参政受到限制

C.抨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D.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局限

3.底特律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悲惨城市。

曾经有2007Y人口的底特律,现在只剩下70万人口。

你认为底特律的衰败对它所在的密歇根州在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总统候选人的产生B.参议员席位分配

C.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的产生D.众议员席位分配

4.《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

“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

”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

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6.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7.列宁《四月提纲》出现后,普列汉诺夫评价为“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这表明

A.他正确地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B.他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方向

C.他认为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他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

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据此,你认为“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越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

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台海问题的重要国际因素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莲泌誊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

建筑。

右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

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1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这是因为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

12.“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商帮中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B.晋商主要从事盐、丝绸、粮食的贩卖

C.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D.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13.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

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1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历史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15.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

吨)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16.“资本主义工业,经过国家几年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大部分_已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逐步地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掌握——共产党组织或多或少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各项改革,这表明

A.私营资本主义完全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B.“共产党组织”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监督和领导作用加强了

C.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社会国情相适应

D.通过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17.下图是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A.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资,破坏了生态环境’

B.大跃进时期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盲目发展重工业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大二公”,快步进入共产主义

D.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18.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

“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到北京

19.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表明英国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20.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l/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在本质上表明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D.美国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其中第2l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lO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

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2分)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初的旨歌歌词: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一1919》

材料三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

……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

……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四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

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

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lO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据所学知识分析

“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

(4分)

(4)材料四中“十五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

(5分)

(5)上述四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