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行业背景名词解释.docx
《视频会议行业背景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频会议行业背景名词解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视频会议行业背景名词解释
目录
1.ITU:
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国际电信联盟)。
是基于欧洲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承诺推荐全球性传输标准。
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历史最长的专门机构之一。
2.ITU-T: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国际电报和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ITU-T主要职责是完成国际电信联盟有关电信标准化的目标,使全世界的电信标准化。
3.IETF:
The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是自律的、志愿的民间学术组织,成立于1985年底,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
IETF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工程及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
它汇集了与互联网架构演化和互联网稳定运作等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者、运营者和研究人员,并向所有对该行业感兴趣的人士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IETF的会议。
IETF大会每年举行三次,规模均在千人以上。
4.CEN: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于1961年成立于法国巴黎。
1971年起迁至布鲁塞尔,后来与CENELEC(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一起办公。
在业务范围上,CENELEC主管电工技术的全部领域,而CEN则管理其它领域。
5.ETSI: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是由欧共体委员会于1988年批准建立的,该协会宗旨是:
为实现统一的欧洲电信大市场,及时制定高质量的电信标准,以促进电信基础结构的综合,确保网络和业务的协调,确保适应未来电信业务的接口,以达到终端设备的统一,为开放和建立新的电信业务提供技术基础。
6.IEEE:
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一个美国工程技术和电子专家组织,它是因大量拥有其他国家的会员而出名的。
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
7.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领先的3G技术规范机构,是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在1998年底发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制定并推广基于演进的GSM核心网络的3G标准,即WCDMA,TD-SCDMA,EDGE等。
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WTS)于1999年加入3GPP。
8.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是美国制定接口设备电气和功能特性的标准化组织。
创建于1924年EIA成员已超过500名,代表美国2000亿美元产值电子工业制造商成为纯服务性的全国贸易组织,总部设在弗吉尼亚的阿灵顿。
9.ISO: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
1.Ethernet(以太网):
一种符合IEEE802.3标准的局域网。
以太网采用10Mbps传输及CSMA/CD访问方法。
2.IMS:
IPMultimediaSubsystem(是IP多媒体子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网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3.3G:
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因特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G与前两代的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4.GSM:
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世界上主要的蜂窝系统之一。
GSM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同时进行8组通话。
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
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
5.CDMA:
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访问),指多路复用的一种形式,发信机使用一种伪随机序列对信号编码,收信机也使用此序列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解码。
每个不同的随机序列对应一个不同的通信信道。
此技术在移动电话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6.ISDN:
是由综合数字电话网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通信网络,它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以支持广泛的业务,支持语音和非语音的通信业务,它为用户连网提供了一组少量的标准多用途网络接口。
7.BISDN:
宽带综合服务数字网下一代ISDN,旨在传载数字数据,话音和图像,ATM提供交换机,而SONET或SDH提供物理传输。
8.PSTN:
公共电话交换网,通常是交通电话机,集团电话系统,专用分局交换机中继线和数据设备访问的通讯系统。
9.VPN:
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利用公共网络构建起来的企业内部网。
10.DDN业务:
DDN是由光纤数字电路,数字纷用及交叉逢接设备组成,为用户提供2M以下各种速率的全数字、全透明、高质量的数据专线传输通道,能满足用户组建中、高速计算机网的需要,可以提供TDM点对点专线、广播多点专用电路、双向多点专用电路和语音专线电路。
11.ATM:
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制定的标准。
ATM是一种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因包含来自某用户信息的各个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现,这种传输模式是异步的。
12.ADSL:
AsymetricDigitalSubscriberLoop技术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就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带宽)。
上行(从用户到网络)为低速的传输,可达640Kbps;下行(从网络到用户)为高速传输,可达7Mbps。
它最初主要是针对视频点播业务开发的,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了一种较方便的宽带接入技术,为电信部门所重视。
13.SDH:
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根据ITU-T的建议定义,它为不同速度的数字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结构,包括覆用方法和映射方法,以及相关的同步方法组成的一个技术体制。
14.IP交换(IPSwitch):
Ipsilon公司提出的专门用于在ATM网上传送IP分组技术,它克服了ClassicalIPoverATM的一些缺陷,如在子网之际那必须使用的一些传统路由器等,提高了在ATM上传送IP分组的效率,是目前一种可行的,较好的IPOA技术。
15.帧中继:
是一种新型快速分组交换方式,它在继承了X.25的特点之后,简化了其网络层协议功能而发展起来的。
16.数据传输率:
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Bits/Sec。
17.基带传输:
是在线路中直接传送数字信号的电脉冲,是一种最简单的传输方式,适用于近距离通信的局域网。
18.宽带传输:
以能够支持话音图像和数据的宽带技术进行传输,可采用多条通道。
19.串行通信:
数据是逐位地在一条通信线上传输的,较之并行通信速度慢,传输距离远。
20.全双工:
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要有两条数据通道,发送端和接收端都要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21.半双工:
若使用同一根传输线既作接收又作发送,虽然数据可以
在两个方向上传送,但通信双方不能同时收发数据,这样的传送方式就是半双工制。
22.Frame(帧):
作为一个链路层单位在传输介质上传送的一个逻辑分组信息。
术语分组、数据报、段和消息也被用来描述逻辑信息分组。
它的协议开销字节小于X.25方式。
23.OSI:
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七层网络模型。
24.网络协议:
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或约定的集合。
25.IP:
互联网协议。
它是一种可以利用TCP/IP堆栈在网络中寻址和发送分组的消息协议,能够提供一种无连接的互联网络服务。
IP
可以在寻址,服务类型规范,分段和重组,以及安全方面提供多种功能。
26.UDP:
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主要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
27.ARQ:
又称自动请示重发,是一种差错控制方法。
要求接收方检测出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数据收到为止。
28.RTP:
实时传输协议,一种用于在IP网络上传输打包的音频和视频流量的网络协议。
39.RT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它的设计目的是与RTP协议共同合作,为顺序传输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并对网络流量和阻塞进行控制。
30.RTSP:
实时流协议,定义了如何有效的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视一种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多媒体描述协议。
31.RSVP:
资源预留协议,是一种用于互联网上质量整合服务的协议。
RSVP允许主机在网络上请求特殊服务质量用于特殊应用程序数据流的传输。
路由器也使用RSVP发送服务质量(QoS)请求给所有结点(沿着流路径)并建立和维持这种状态以提供请求服务。
通常RSVP请求将会引起每个节点数据路径上的资源预留。
32.SNMP:
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是一个标准的用于管理IP网络上结点的协议。
此协议包括了监视和控制变量集以及用于监视设备的两个数据格式:
SMI和MIB。
33.地址转换协议ARP:
在网络层将IP地址转换为相应物理网络地址的协议。
34.DHCP:
动态的主机配置协议的缩写,它承担着IP地址和相应的信息的动态的地址配置。
DHCP提供安全、可靠而且简单的TCP/IP网络设置,避免地址冲突,并且通过地址分配的集中的管理帮助保存对IP地址的使用。
35.TCP/IP协议:
通信协议,包含了在Internet上的网络通信的标准,以及一组网络互联的协议和路径选择算法。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保证在传输中不会丢失;IP是网络协议,保证数据被传到
指定的地点。
36.DNS:
DomainNameServer(域名解析系统),人们习惯记忆便于理解的域名,但WWW上的每一台主机间相互只认IP地址,而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把它们之间进行转换的工作称为域名解析。
比如我们上网时输入的会自动转换成为202.193.160.33。
域名解析需要由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来完成,整个解析过程是在后台自动进行的。
37.QoS:
网络服务质量是指在运输连接点之间看到了某些运输连接的特性,是运输层性能的度量,反映了运输质量及服务的可用性。
38.FTP服务:
是一个用于访问远程机器的协议,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使用户可以在本地机与远程机之间进行有关文件的传输操作。
39.HTTP:
超级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用于管理超级文本与其他超级文本文档之间的连接。
40.TELNET:
用于Internet的远程登录,它可以使用户坐在已上网的电脑前通过网络进入另一台已上网的电脑,使它们互相连通。
习惯上来说,被连通计算机,并且为网络上所有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称之为服务器(Server),而自己在使用的机器称之为客户机(Customer)。
一旦连通后,客户机可以享有服务器所提供的一切服务。
41.PING:
用于验证与一个或多个远程主机建立的连接的命令。
Ping实用程序使用ICMP响应请求和响应回复分组确定网络上特定的IP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Ping实用程序对诊断IP网络或路由器失败是非常有用的。
42.V.35:
是通用终端接口的规定,其实V.35是对60-108KHz群带宽线路进行进行48Kbps同步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的规定,其中一部分内容记述了终端接口的规定。
V.35对机械特性即对连接器的形状并未规定。
但由于48Kbps-64Kbps的美国Bell调制解调器的普及,34引脚的ISO2593被广泛采用。
43.IEEE1394:
IEEE1394接口也称Firewire火线接口,是苹果公司开发的串行标准。
同USB一样,IEEE1394也支持外设热插拔,可为外设提供电源,省去了外设自带的电源,能连接多个不同设备,支持同步数据传输。
它分为两种传输方式:
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
Backplane模式速率分别为12.5Mbps、25Mbps、50Mbps,可以用于多数的高带宽应用。
Cable模式是速度非常快的模式,分为100Mbps、200Mbps和400Mbps几种,在200Mbps下可以传输不经压缩的高质量数据电影。
44.RJ-45端口:
它是我们常见的双绞线以太网端口。
因为在快速以太网中也主要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所以根据端口的通信速率不同,RJ-45端口又可分为10Base-T网RJ-45端口和100BaseTX网RJ-45端口两类。
45.RJ-11插头:
RJ-11插头是最常见的一种接线法,在家中或办公室里的电话上都插着这种普通的非扭转电线。
RJ-11插头在末端有六对铜线接头,由不同的颜色指示,通常只有四对铜线会被使用,分别用来传送。
46.RS-449:
RS-449是1977年由EIA发表的标准,它规定了DTE和DCE之间的机械特性和电气特性。
其接口通常分为37插针和9插针两种。
47.RS-530接口:
RS-530接口是指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中接设用的高速25插针接口。
是EIA制定的一个串行物理接口,改接口适用于同步的和异步的串行二进制数据通信系统。
接口支持的最高通信速率为2.1Kbit/s。
48.RS-232-C:
RS-232-C是OSI基本参考模型物理层部分的规格,它决定了连接器形状等物理特性,以0和1表示的电气特性及表示信号意义的逻辑特性。
49.E1:
流行于欧洲的2.048Mbps数字载波系统。
50.T1:
AT&T为数字载波设施而定义的术语,用于以1.544Mbps传输DS-1格式的信号。
一个T1帧有24个时隙或信道。
51.Timeslot(时隙):
专用于某一个单个通道的时隙信息的串行自复用的一个部分。
在T1和E1服务中,一个时隙通常是指一个64Kbps的通道。
52.G.703:
ITU颁布的有关各种数字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标准,包括64Kbps和2.048Mbps的接口。
53.PRI:
基准速率接口,一种ISDN中继,在北美地区可以支持23个B通道和一个D通道,在欧洲是30个B通道和一个D通道。
54.BRI:
ISDN接口由两个B通道和一个D通道组成,能够以电路交换的方式传输语音,视频和数据。
55.DTE:
数据终端设备,是对用户拥有的连网设备和工作站的统称。
56.DCE: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是对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
57.
58.
59.
内,并转发相应的信号至另一网段,网桥通常用于联接数量不多的、同一类型的网段。
60.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网卡的硬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61.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62.网关:
网关是一种充当转换重任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
在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或语言,甚至体系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系统之间,网关是一个翻译器。
与网桥只是简单地传达信息不同,网关对收到的信息要重新打包,以适应目的系统的需求。
同时,网关也可以提供过滤和安全功能。
大多数网关运行在OSI七层协议的顶层—应用层。
63.防火墙:
是一种安装在网间连接设备上的软件,在被保护的Intranet和Internet之间竖起的一道安全屏障,用于增强Intranet的安全性。
64.NAT技术:
指LAN(局域网)的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IP地址,采用动态拨号或专线方式介入Internet。
65.网守:
Gatekeeper,为网关和终端提供呼叫控制服务,实现区域管理、接入控制、地址解析、带宽管理等。
66.POTS:
简易老式电话服务,大多数住宅所使用的标准电话服务。
67.VoIP:
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
68.CDR:
呼叫详细记录,它是一个包含了某个特定呼叫的相关数据的数据库记录。
CDR需要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处理,用于创建计
费记录,并含有多种细节信息,例如被叫方和主叫方、始发交换机、终止交换机、呼叫时长、发生时间等。
69.组播:
组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硬件设备实现的一种分组广播的数据传输方式。
组播数据传输时,服务器可以将一个数据包通过网络硬件设备复制的方法同时分组发送给多个需要接收的客户端。
采
用这种方式,组播视频节目就可以在有限的网络主干带宽下实现无限用户同时在线观看。
70.广播:
广播指的是用户被动接收流。
在广播过程种,客户端接收流,但不能控制流,例如用户不能暂停、快进或快退该流。
71.流媒体:
StreamingMedia指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
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部分内容缓存,使流媒体数据流边传送边播放,这样就节省了下载等待时间和存储空间。
流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
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即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
72.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球站。
地球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通过地球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
卫星通信易于实现越洋和洲际通信。
73.LPR:
LostPackageRecovery(丢包恢复),是宝利通开发的业内最先进的高效丢包恢复技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保护IP视频通话免受网络丢包的影响。
LPR采用前向纠错(FEC)方法,这是一种差错恢复方法,由发送方系统为发出的数据流添加冗余数据,使接收方系统可以侦测并纠正错误,而无需请求发送方系统重新传送丢失的信息。
74.ARDA:
AdvancedReal-timeDistributedArchitecture,高级实时分布式构架。
以模块化的概念来设计,其分布式架构及高速互连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DSP芯片阵列的并行处理能力,以满足日益苛刻的高清多媒体处理的需求。
ARDA架构的分布处理、冗余备份和高速互连等特性非常适合处理大量复杂高清影像。
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规格,ARDA为新一代高性能MCU定义了一个通用平台,提供了更大容量,更强处理能力和更高可靠性。
1.H.320:
Px64Kbps会议电视系统和终端设备用于电路交换数字网的框架性标准。
2.H.321:
ITU-TH.321标准是B-ISDN网络环境中H.320终端设备适配标准。
也就是将N-ISDN网络环境中的视频会议终端接入B-ISDN网络环境(比如ATM网络)的技术标准,它在H.320的基础之上又采用了其他一些中间标准。
3.H.322:
ITU-TH.322标准是应用在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局域网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终端设备的标准。
H.322标准是在H.320标准的基础之上制定的标准,其实质是在H.320终端上配置LAN接口和适配器,以实现LAN环境下的视频会议。
4.H.323:
提供非保证服务质量(QoS)用于局域网的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
适用于任何可靠传输机制(TCP)和不可靠传输机制(UDP)的分组交换网络。
并支持在Internet上传输可视电话业务的标准。
5.H.324:
ITU-TH.324标准是国际电信联盟于1996年批准的关于工作在公用电话网(PSTN)上的多媒体可视电话的系列标准。
由于多媒体信息要在PSTN上传输,而PSTN只能提供较低速率的传输能力,因此,H.324系列标准包含了许多使用于较低速率的
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中断,编译码器,复用方式,控制协议以及调制解调器控制等各个方面。
6.H.331:
ITU-T关于会议电视系统单向接收的通讯规程。
7.SIP:
SIP是由IETF提出来的一个应用控制(信令)协议。
正如名字所隐含的——用于发起会话。
它可用来创建、修改以及终结多个
参与者参加的多媒体会话进程。
参与会话的成员可以通过组播方式、单播连网或者两者结合的形式进行通信。
8.T.120:
ITU-T会议电视系统有关数据会议的框架协议,又称
"多层协议——MLP"。
与H.320框架协议类似,也是框架性协
议。
T.120协议包括了T.121、T.122、T.123、T.124、T.125、
T.126、T.127、T.128等协议。
1.H.261: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制定的关于P×64K(P为1,2,3……)速率下的会议电视视频编码的标准。
这是ITU-T(前称为CCITT)最早制定的关于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广泛用于H.320、H.323会议电视系统。
它提供QCIF、FCIF两种编码格式。
2.H.263:
ITU-T关于低速率下会议电视视频编码标准。
这个标准是在H.261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在低速率下能得到更好的图象质量的一个编码标准。
主要用于低于384K速率的应用场合,在低速的H.320、H.323、H.324等会议电视系统中应用广泛。
它提供子SQCIF、QCIF、CIF、4CIF、16CIF五种编码算法。
3.H.263+:
H.263+标准是1998年1月ITU-T通过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人们在现有的窄带网络环境传输视频信息的需求。
相比
H.263标准版本主要体现在了增加和修正一些高级编码模式,既保持了对旧版本的兼容,又增强了新的功能,因而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压缩效率,抗误码能力以及重建图像的主观质量均得到了提高。
4.H.264:
H.264不仅比H.263和MPEG-4节约了50%的码率,而且
5.MPEG-1:
MPEG-1制定于1992年,针对SIF标准分辨率(对于NTSC制为352x240;对于PAL制为352X288)的图像进行压缩,传输速率为1.5Mbits/sec,每秒播放30帧,具有CD(指激光唱盘)音质,质量级别基本与VHS相当。
MPEG-1的编码速率最高可达4-5Mbits/sec,但随着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