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637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排序版

A

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p36

答案: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从问题解决的模型出发,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接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就得解决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其实状况、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其实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的中间状态等,起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构成问题结构。

(2)联接阶段。

联接阶段就是学者运用具体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把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是一种程序化的过程。

(3)在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是个体最终获得了大量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操作和法规,并完善这些操作和法则。

 

C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p22

答案:

(1)有助于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有助于通过归因训练提高自我认识

 

D

对教学事项的理解p71

答案:

教学事项是教师在教学中安排的程序性事件,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构成教学的每一事项,其作用都在于帮助或支持学习内容的获得和保持,都应与学生的内部活动有一种相当明确的关系。

按照加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此完成九大事项:

(1)引起教学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实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G

个别化教学的特征p70

答案: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结构化的教学资料,或给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并随之以联系和操作(4)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或不同的活动进行学习

 

J

1.教学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p29

答案:

(1)强度率

(2)差异率(3)活动率(4)组合率

2.记忆及其记忆的一般过程p29

答案: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食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就是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并获得知识经验,保持是储存和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再认或重现是提取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识记问题。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p89

答案: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提高(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4.记忆的类型p29

答案: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动作形成的阶段p36

答案:

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

心智动作是外部实践动作的反应,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形成的。

内化是心智动作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内化的实质是外部动作向内部动作的转化,是内部动作映象的形成过程。

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为: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5)内部语言动作阶段

6.教育特殊学生的教学策略p55

答案:

(1)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

(2)提供额外的教学支持

(3)改进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4)阅读材料(5)学习策略

7.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p81

答案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8.教师胜任特征的表现p88

答案:

职业动机;专业知识与能力;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沟通合作;人格特质。

9.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p88

答案:

(1)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

教师言语组织的条理性,表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组织监控能力与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

较强的组织监控能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3)诊断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

善于诊断学生学习和困难的教师更能成功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10.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p88

答案: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3)注意良好的仪表、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K

1.课堂纪律的功能p75

答案:

(1)社会化功能

(2)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3)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4)发展良好的道德品德的功能(5)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2.课堂纪律管理的一般策略p75

答案:

(1)建立积极有序的课堂规则

(2)根据课堂中易产生问题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3)正确对待学生的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三种课堂行为(4)进行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3.课堂管理的功能p76

答案: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使师生朝着教学目标共同努力;第二,正确处理课堂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结构的完善;第三,创造良好的课题氛围;第四,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堂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2)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管理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缓解冲突,活跃课堂气氛,维持课堂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管理需要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行为准则,维持课堂纪律。

第三,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题气氛。

第四,课堂管理有助于调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好焦虑情绪,维护身心健康,矫正问题行为。

 

L

1.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p30

答案: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2)选择适当的实际方法;(3)适当过度学习(4)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60

答案: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2选择恰当奖励物3.强调内部奖励}

 

P

1.培养出创造性需要注意的问题p50

答案: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课程(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Q

1.情绪和行为障碍特征p55

答案:

注意力障碍;失败综合征;情绪低落;需要注意者;依赖旁人;追求权力;寻求报复

2.强化训练法的程序p65

答案:

(1)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

(2)固定时间强化和不固定时间强化(3)固定频率间隔强化和不固定频率间隔强化

 

R

1.如何促进迁移的教学p30

(1)重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

(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4)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5)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

2.如何有效练习p36

答案:

过度练习;练习方法;心理练习

 

S

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p8

答案:

(1)身体的发展。

身高和体重剧增,第二性特征出现和性成熟开始。

(2)认知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需要以具体思维做支柱。

(3)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具有强烈的冲动性。

友谊比较稳定,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

(4)个性的发展。

随着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增强,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

与此同时,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

2.社会助长与社会阻抑发生的决定因素p75

答案:

活动的难易程度;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T

1.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50

答案: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方法p89

答案:

(1)从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其次,在学校内,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

(2)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这些知识。

其次,向他人学习,并增强自信心。

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p90

答案:

(1)增强角色意识

(2)正确评估自我(3)协调人际关系(4)善于调控情绪(5)调节生活节奏

 

W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p49

答案: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策略p49

答案:

(1)算法式策略

(2)启发式策略{主要的启发策略有以下三种:

手段——目标分析策略;爬山法策略;反推法策略}

 

X

1..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p8

答案:

(1)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其学习活动实现的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学的起点与依据,是教学的前提,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依赖于教学,是教学的产物。

(3)维果斯基主张,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适应最近发展区,才是最好的教学。

2.学习的含义p15

答案:

学习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2)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是能够相对持久的(3)学习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

3.学习需要的三个因素p21

答案: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三个因素。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习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需要的三个因素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p23

答案:

(1)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根据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5.心智技能的种类p35

答案:

(1)一般心智技能和特殊心智技能。

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在大多数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认知活动方式。

特殊心智技能是指专门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认知活动方式。

(2)辨别学习技能、概念学习技能、规则学习技能和高级规则学习技能。

辨别是指能发现事物或符号之间的异同,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包括具体性概念学习和定义性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是指把概念联合起来形成能够办事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反应,高级规则学习是指能够把简单规则加以组合找到高一级的规则以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活动。

6.心智技能的原型模型与形成阶段p37

答案: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要素:

物质的观察活动、物质形式的操作活动和言语表达活动。

物质的观察获得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物质形式的操作活动是训练抽象思维、促进认知活动内化的有效途径;言语表达活动是治理内化的工具。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显的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理解和掌握原型得分活动结构,从而使学习者知道该做哪些动作,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方向。

(2)原型操作。

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习者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3)原型内化。

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7.学习策略的含义p42

答案: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适应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8.学习策略的分类p42

答案:

(1)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丹瑟路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基本策略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

支持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

(2)根据学习策略覆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9.元认知的含义p43

答案: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它有三个既相互管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1):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就是一个人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是一个人在从事认知以前的一种认识。

(2)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是元认知的关键。

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43

答案:

主体性原则;内华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5.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步骤p44

答案: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7.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p65

答案: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归纳六条心理健康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高

8.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p65

答案: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满足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2)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3)对学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Y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10

答案:

(1)家庭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30

答案: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个体的智力水平

1.影响态度与品德的一般条件p60

答案: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75

答案:

教师领导方式;班级的规模和性质;社会和学生的定性期望

3.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因素p76

答案: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焦虑

 

Z

4.自我效能感理论p23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现行因素即期待。

强化有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

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个强化的期待。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另一个是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个体成败经验和个体的归因方式。

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的归因方式。

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等,则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知识学习的类型p28

答案:

(1)根据语言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三种: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知识学习的过程p28

答案: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

在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同化、保持和应用。

通过同化,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使其在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找到位置;在保持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应用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

3.知识获得的环节和提高方法p28

答案:

(1)知识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可采用下列四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试听)教学。

(2)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灵活选用实物和模糊直观;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3)知识的概括。

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概括包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4)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合理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60

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趋于自律、言语倾向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果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品德反正具有阶段性;高中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