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33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docx

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一

高级中学2014年高考语文冲刺检测题

(一)

高三语文备课组(0504)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必须使用黑色笔作答,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作文纸交回。

请监考老师把答题卷和作文卷分开装订。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炽热/款识潜伏/情意缱绻帷幄/韦编三绝

B.模样/模型巷道/大街小巷嚼舌/味同嚼蜡

C.蛰伏/跫音骠勇/虚无缥渺香茗/酩酊大醉

D.自缢/关隘稂莠/书声琅琅捭阂/俾众周知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孩子“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

转化后进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没有效果。

教育是门艺术,它讲求技巧,需要循循善诱。

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臣服,管理学生的办法就是扇耳光,这样的教育方式也难免太过拙劣。

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孩童如璞玉之未琢,治玉之道,在于顺其天然文理而精雕细刻,体罚犹如以刀斧攻玉,粗鲁野蛮,鲜有不碎者!

A.一蹴而就B.一曝十寒C.难免D.精雕细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学界专家虽然一直将“世界末日”的论调视为无稽之谈,在诸多场合予以批驳,但随着2012年12月21日的临近,还是有不少人感到焦虑不安。

B.车辆如万一在高整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C.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相关部分充分发挥煤炭产运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煤炭市场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做好煤炭产运工作。

D.由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所引发的抗议冲突,导致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蒂文斯在内的至少30人死亡。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

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晕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线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最最摄人魂魄的,当时班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行走,曼妙莫测!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安定乌氏人。

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

仁寿末,汉王谅于并州起兵反,诞抗节不从,为谅所杀。

无逸时在长安,闻谅反,即同居丧之礼。

人问其故,泣而对曰:

“大人平生徇节义,既罹乱常,必无苟免。

”寻而凶问果至。

在丧柴毁过礼,事母以孝闻。

拜涓阳太守,甚有能名,差品为天下第一。

再转右武卫将军,甚见亲委。

帝幸江都,以无逸留守洛阳。

王世充作难,无逸弃老母妻子,斩关而走,追骑且至,无逸曰:

“吾死而后已,终不能同尔为逆。

”因解所服金带投之于地,追骑竞下马取带,自相争夺,由是得免。

高祖以隋代旧臣,甚尊礼之。

明年,迁御史大夫。

时益部新开,刑政未洽,长吏横恣,赃污狼藉。

令无逸持节巡抚之,承制除授。

无逸宣扬朝化,法令严肃,蜀中甚赖之。

有皇甫希仁者,见无逸专制方面,徼幸上变,云:

“臣父在洛阳,无逸为母之故,阴遣臣与王世充相知。

”高祖审其诈,数之曰:

“无逸逼于世充,弃母归朕。

今之委任,异于众人。

其在益州,极为清正。

此盖群小不耐,欲诬之也。

此乃离间我君臣,惑乱我视听。

”于是斩希仁于顺天门,遣给事中李公昌驰往慰谕之。

俄而又告无逸阴与萧铣交通者,高祖因令刘世龙按其事,卒无验而止,所告者坐斩。

无逸既反命,高祖劳之曰:

“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

比多谮诉者,但为正直致邪佞所憎耳。

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每按部,樵采不犯于人。

所上表奏,惧有误失,必读之数十遍,仍令官属再三披省;使者就路,又追而更审,每遣一使,辄连日不得上道。

母在长安疾笃,太宗令驿召之。

无逸性至孝,承问惶惧,不能饮食,因道病卒。

赠礼部尚书,太常考行,谥曰“孝”。

礼部尚书王珪驳之曰:

“无逸入蜀之初,自当扶侍老母,与之同去,申其色养,而乃留在京师,子道未足,何得为孝?

”竟谥为良。

(选自《旧唐书·皇甫无逸传》)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平生徇节义徇:

以身从物。

B.在丧柴毁过礼毁:

因过度悲哀而损害健康

C.高祖审其诈审:

详知,明释。

D.承问惶惧问:

询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泣而对曰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以无逸留守洛阳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高祖因令刘世龙按其事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而乃留在京师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⒎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

B.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

C.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

D.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充发动叛乱,皇甫无逸弃老母妻子儿女逃走,追兵将至时,解下金带扔到地上,追兵只顾争抢金带,皇甫无逸得以脱身。

B.皇甫无逸受命巡抚蜀地,法令严肃,先后有人诬陷他勾结乱党,高祖对皇甫无逸深信不疑,当即处死诬告的人。

C.皇甫无逸任益州长史期间,严于律已,巡察时自行打柴采食,从不冒犯地方百姓;处事谨慎,所上表奏必读数十遍以求无误。

D.皇甫无逸病逝以后,在定谥的问题上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他没有尽到作为儿子应有的孝道,不能定为“孝”,最终定为“良”。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时益州新开,行政未洽,长吏横恣,赃污狼藉。

(3分)

②无逸既返命,高祖劳之曰:

“公立身行已,朕之所悉,比多谮诉者,但为正直致邪佞所憎耳。

”(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皇甫无逸“忠”和“孝”的两个句子。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2)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颜渊问仁。

子曰: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映带左右,,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热词之一。

它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

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挣脱了牌照的束缚,通过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加以创新,最终接近或超越这个品牌,赢得了囊中羞涩的人们的喜爱。

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迅速成燎原之势,到目前已经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已经在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

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流民草寇,占山为王,在我们的历史中更是层出不穷。

关于这种所谓游民文化,王学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专门论述。

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以“无厘头戏仿”为其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渐成流行趋势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

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

它或许不够现代,不够文明,却是这些无权无势之人必然要选择的方式。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

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绝非司空见惯。

在这种权利结构(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

雅文化的趣味总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总是糟的,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

这种状况由来已久。

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即民间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对宫廷文化(又称贵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称山林文化,与山寨仅一字之差,可见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

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以体现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

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

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中,这种自发的、从草根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始终处于边缘的、弱势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向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发出过热情的呼吁,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众文化这些年不是很繁荣吗?

诚然,这种十分繁荣的大众文化,其实是被限制和规范在商业和市场的生产体制之内的,它所体现的并非“大众”的意志,而只是资本的意志。

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

有时,“山寨”文化也曾戏仿商业流行文化,但那只是表达了对于资本的不满和抗议罢了。

当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

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选自2009年01月12日《浙江日报》,有改动)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于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游民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这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当今山寨文化迅速崛起的深层原因。

B.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人们急于发财、出名的心理更加迫切,整个社会充满浮躁之气。

C.大众文化空前繁荣,以无厘头戏仿为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一味迎合大众心理,渐成流行趋势,加快山寨文化的传播。

D.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为山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和诉求的方便、快捷平台。

E.长期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的社会大众文化意识觉醒,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

F.由于社会体制不够完善,普通大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13.下列对于“山寨”春晚的看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不够规范,不够现代,不够气派,却体现了对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B.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大众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生产的愿望。

C.它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存在弊端有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或创新能力终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释放出来。

D.有哗众取宠之嫌,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

14.山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3分)

15.如果你是文化部门的负责人,结合本文内容,针对“山寨”文化的现状,谈谈你对发展“山寨”文化的看法。

(3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

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

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

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

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

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

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

马宁说:

“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

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

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

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

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

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

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

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

马宁说:

“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

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

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

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

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

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

姐姐说:

“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

”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

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

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6.“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请作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特朗斯特罗姆:

一年只写三首诗

王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蛋糕。

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

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

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

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默默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

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

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

“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

“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

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四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典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

”“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

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

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典,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

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

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

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

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

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

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

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

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

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

”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

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

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

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

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

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第二段有关记者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托马斯创作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用自己的话作答。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