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19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x

精品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本章研究微观的课程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它在中观的课程设计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先期准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要想有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有好的语文教学设计。

搞好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还需要对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然后才能规划好语文教学。

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

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哲学、教育学的基本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抽绎出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为只需听讲和记忆而不需智慧、不需努力的简单活动,导致学生掌握知识却不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

所以,要注意结论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中。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目标不能代替目的,所以,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正确认识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来自于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学与学生的正确认识。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设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课程走向民主、走向开放,并且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语文课程将会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

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由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体验课程。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要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要认真研究即将使用的这一册课本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

现在的语文课本,大多在编辑说明中直接交代了教学重点,或在目录中显示出教学重点,或在每个单元之始标明了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地方都要格外细心地阅读。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过去的语文教材,只有课文,因此,只要钻研好课文,就把握了教材的全部内容。

现在的语文教材,除课文外,还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活动材料,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钻研。

4、灵活对待教材。

在教学中,语文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则是活动着的、变化着的因素;语文教材是大体划一的,而学生却是各不相同的。

这需要语文教师灵活对待教材,去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

(三)正确认识教学和学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性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

交往即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平等的,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师生的平等对话,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互相建构。

这样,对学生的认识,也不能仅限于认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利于因材施教而认识其“最近发展区”。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沟通感情,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其需要和兴趣。

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可见,目标设计非常重要。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重要问题: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语文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的具体化。

如图:

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

国家制定专家制定教师制定

弄清楚子目标(下位目标)与总目标(上位目标)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即可依据单元目标、阶段目标、课程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

这个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难以收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这样,学生即可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过程与方法成为语文目标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维度。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里有两重涵义。

其一,指促进不同个性才能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其某一专长方面的特殊天赋、爱好和追求等等。

其二,指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其才能、气质、理想、信念、思想、情操、意志等等,通过教育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培养语文能力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单纯地只从能力着眼,那就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语文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设计语文课教学的各项具体目标,都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适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些目标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合拍。

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大大提高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必然对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要求发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论辩、调解、公文、联络等业务空前繁忙。

当今世界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所有这些,都对语文提出许多新内容、新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针对这些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要。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等,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

例如有位老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

因而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就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

语文教学内容是非常庞杂的,纵向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三维度目标,横向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五领域目标。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也比较困难。

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实施)的四项原则及具体要求,以便于了解和把握语文教学内容设计。

(一)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1、教学内容要恰当。

就是要求内容为目标服务,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

2、教学内容要充实。

要求通过内容的教学,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内容不足则需补充,内容冗余则需删减。

3、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例如《“友邦惊诧”论》教案,把“时代背景——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作为难点,把“针对谬论,层层驳斥,论战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作为重点,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作品离今天时代久远,鲁迅当时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故当作难点处理;“针对谬论,层层驳斥,论战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该文的写作特点,理所当然要作重点处理。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在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时,考虑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一)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有科学的根据,这种选择和配合是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

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学系统诸要素普遍联系的理论概括。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例如课后练习的方法,就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就要遵循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教学规律。

2、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譬如,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常常选用讲解法、演示法、发现法等;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技能技巧,就采用练习法;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则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

3、要依据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其它成分的依存关系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依据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要依据教师素质。

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

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

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运用发现法或谈话法,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障碍的环节,这样才可能设计教学过程。

同时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遇到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问题,要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过渡。

5、要依据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讲某一现象,学生就可以理解,这种情形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

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材料,就尽量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6、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组织形式。

有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配合适用于个别教学,而另外一些则可能适用于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时间。

例如当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时候,就不能选择费时过多的发现法,而采用比较省时的讲授法,

设备条件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向教学手段的渗透和转化,扩展了教学活动的时空,引起了教学方法的相应变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中枢的教学机器的发展,人机对话的方法、人机讨论的方法等新式的教学方法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二)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要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方法,那么学生就会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

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全面地、整体地、辩证统一地看待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综合地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恰当选择和合理配合教学方法。

教师应切实地拟定三维度五领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把各种目标和任务有机地相互联系起来。

然后考虑完成任务的手段。

正是各种目的和任务的相互联系,规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3、灵活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不同组合有时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以,方法具有替补的可能性。

教学中要根据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

教学活动是多变的,要求教师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例如教师运用谈话法教学,发现学生已经理解了所讲知识,于是,应该改谈话为练习,通过练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发生随机变化,从而发挥最大功能。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其长处,发挥自己擅长的教育技巧,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教学方法的创造。

创造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完成自己独特的选择,使经过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使教学涂上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一般性语文教学方法简介

一般性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常规教学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评点法、串讲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阅读法等。

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思想的活动方式。

讲授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自己的独白,因此它的主要优点是: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控制,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它的主要缺点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因此教师得到的反馈就少,难以恰如其分地调节教学进程;又因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及时消化困难,需要有一个反刍和巩固的过程;再者由于主要是教师讲授,如果教师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满堂灌”,成为“注入式”。

但是,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就可以成为启发式教学。

运用讲授的基本要求有: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2)讲授要具有启发性。

这是讲授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调动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自觉性,要善于设疑、激疑和解疑,使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讲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3)讲授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要掌握语言艺术,教师就要注意讲课的“声”“色”“姿”“情”。

声,是指语言要有节奏感,要运用普通话教学,做到有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色,即面部表情要既严肃又亲切,根据讲课内容自然地变化着自己的欢笑、悲伤、愤怒、爱慕和厌恶等神态;姿,即姿态优美,仪表整齐,举止端庄,以手势助说话;情,即要讲出感情,或庄重,或激昂,或愤慨,或幽默。

(4)讲授要配合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提问、讨论、练习、朗读、速读等,以弥补其缺陷。

(5)要配合讲授恰当地运用板书。

板书是书面语言或形象化的语言,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与口头语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6)讲授还要注意及时取得反馈信息。

讲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反馈信息是调节讲授不可缺少的依据。

因此,教师讲授时要面对学生,细心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使师生情感交融、发生教学共鸣,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谈话法。

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

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其要点有: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

如果教师的提问只能在学生的思想中泛起一丝涟漪,甚至石沉大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提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

难度是思维的磨刀石,只有思考有价值的内容才能锻炼思维。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反映教材的重点和系统性。

(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

首先是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学生回答一般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语言表达也多是由含混到确切,由模糊到清晰。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本质,并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里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早晨知道上午的事,这符合情理吗?

许多学生都能回答:

根据鲁迅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会把自己的行动事前告诉他,所以符合情理。

但联系全文才能进一步回答:

鲁迅之所以要这样写,是为了驳斥流言污蔑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的阴险论调。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态度。

评价学生的答案要用商讨的语气,学生如有不同的意见要允许保留;还可让别的同学参与评价,并择善而从。

教师采纳了哪个学生的意见,就是对哪个学生的一次鼓励。

最后,教师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只要学生答对了一部分,就要加以肯定;即使完全答错了,也只能进行中肯的分析和有效的引导,而不能讽刺挖苦。

总之,要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并受到激励。

(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对那些有关课文宏旨,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有较大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首先要对提出者加以表扬,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如有学生提出,鲁迅的《一件小事》中说: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

”物理学和生活实践都证明,观察事物的形象愈近愈大,愈远愈小,这里违背了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

这个问题牵涉到深入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和文章的主题。

这里不是眼睛观察,而是用心灵观察,观察到的也不是车夫的形象,而是车夫的灵魂。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意象”。

这种描写方法生动的表现了“我”对车夫的崇敬心情,深刻地揭示了自惭形秽的自我批判心理。

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尽可能把问题叙述清楚。

因为准确地叙述展开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清楚了这些过程,离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往往有这种情况:

一个学生提了一个含混笼统的问题,当教师要他讲清楚时,他讲了一半就停下来说:

“啊,我知道了。

(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个别回答的关系。

一般的提问都要首先面向全体,以引起大家的思想感情活动,经过适当的时间距离然后个别学生回答,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个别学生回答时其他同学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教师提问学生和学生提问教师,应该有同等的权利。

鲁迅给学生讲《中国小说史略》,讲到《红楼梦》时问学生:

“你们爱不爱林黛玉?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随口乱答。

一个学生反问:

“周先生,你爱不爱?

”鲁迅并不以为有失“师道尊严”,平静而爽快的回答:

“我不爱。

”学生又追问:

“为什么?

”他毫不迟疑地说:

“我嫌她哭哭啼啼。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无间。

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

平庸的提问引起学生有口无心的随答;高深莫测的提问使学生茫然不知所答;只有能够牵动学生的神经,能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浪花的提问,才具有魅力。

一连串具有思考价值和激发力量的紧密相连的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堂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不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涌起感情的浪潮。

3、讨论法。

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

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三点:

(1)明确目的。

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

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价值而又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关系。

引导讨论的形式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

点,就是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讨论步步深入。

拨,就是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

要根据主要问题辩明的程度,及时决定讨论的结束或延续。

最后评价讨论结果也要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和三个允许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迷信是:

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

三个允许是:

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是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