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10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docx

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必考的共同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

它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是一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在本课程的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各种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

不论学习经济管理类的任何专业,都要学习好政治经济学。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

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认识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清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懂得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国际经济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便为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自学者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强、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特点,主要依靠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去认识经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因而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及经济运行方面的基础知识。

同时,学习这门课程应着重于加强理解,把握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这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学习政治经济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它有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过程的规律性,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增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分为6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第一章到第二十一章的全部内容。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导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学习本章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明确这门科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

要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生产资料的涵义。

  

(二)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的构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生产状况的涵义。

  (三)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涵义。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社会生产方式的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五)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概念。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的类型。

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一)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能够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才具有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无产阶级能用客观的科学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二)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三)有利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增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

  (三)社会生产力

  (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六)经济规律

  (七)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八)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

社会生产关系的涵义。

  2.领会:

(1)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的内容。

(3)政治经济学应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物质资料生产

  1.识记:

(1)物质资料生产的涵义。

(2)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的涵义。

  2.领会: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3.应用:

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三)社会生产力

  1.识记:

(1)社会生产力的涵义。

(2)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状况的涵义。

  2.领会:

(1)生产力的构成。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应用:

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意义。

  (四)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1.识记: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

  2.领会:

(1)生产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识记:

社会生产方式的涵义。

  2.领会: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3.应用:

认识和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和意义。

  (六)经济规律

  1.识记:

(1)经济规律的涵义。

(2)基本经济规律的涵义。

  2.领会: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2)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利用。

(3)经济规律的特点。

(4)经济规律的类型。

(5)基本经济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同时应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

  (七)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领会:

(1)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八)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应用: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重要意义。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这一章,要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剖析,认识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学习和掌握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

  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的。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概念。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处于从属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发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概念。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概念。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的概念。

交换价值的涵义。

价值的概念。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四)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和价值都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三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涵义。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

价格的概念。

价格标准的概念。

流通手段职能。

商品流通的概念。

铸币和纸币的概念。

货币流通的概念。

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的概念。

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三)商品的二因素

  (四)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五)商品的价值量

  (六)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七)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八)货币的起源

  (九)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十)价值规律

  四、考核要求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1.识记:

商品经济的涵义。

  2.领会:

(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识记:

市场经济的涵义。

  2.领会:

(1)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三)商品的二因素

  1.识记:

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涵义。

  2.领会:

(1)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四)体现在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识记:

(1)具体劳动的涵义。

(2)抽象劳动的涵义。

  2.领会: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和矛盾。

  3.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五)商品的价值量

  1.识记:

(1)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2)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的涵义。

(3)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涵义。

(4)劳动生产率的涵义。

  2.领会:

(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六)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领会: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七)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识记:

(1)私人劳动的涵义。

(2)社会劳动的涵义。

  2.领会: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产生的条件。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

  (八)货币的起源

  1.识记:

(1)价值形式的涵义。

(2)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涵义。

(3)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的涵义。

(4)一般等价物的涵义。

  2.领会:

(1)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九)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识记:

(1)货币的本质。

(2)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的涵义。

(3)价格的涵义。

(4)价格标准的涵义。

(5)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的涵义。

(6)铸币、纸币的涵义。

(7)通货膨胀的涵义。

  2.领会:

(2)货币的本质表明它与普通的商品所具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内容。

  3.应用: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十)价值规律

  1.识记: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领会: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2)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的因素。

  3.应用: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本章的任务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并且进一步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需要的条件。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过程。

第二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所决定,此外,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的产生。

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的本质。

  

(二)资本的本质

资本本质的涵义。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途径。

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

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涵义。

  

(二)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剥削。

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

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

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资本的本质

  (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六)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八)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四、考核要求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识记: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2)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

  2.领会: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2)资本原始积累的必要性。

(3)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用暴力对农民的剥夺和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识记:

(1)资本的总公式(G—W—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2.领会: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2)资本总公式从形式上看,同价值规律相矛盾表现在哪里。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识记:

(1)劳动力和劳动的涵义。

(2)资本的涵义。

  2.领会: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唯一途径。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资本的本质

  1.识记: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的涵义。

(2)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涵义。

  2.领会: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剩余价值的本质。

(4)资本的现象与本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识记:

(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涵义。

(2)剩余价值率的涵义。

  2.领会:

(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重大意义。

(3)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两条途径。

  (六)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识记:

(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

(2)超额剩余价值的涵义。

  2.领会: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2)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

(3)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5)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3.应用:

批判所谓“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谬论。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识记: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2.领会: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4)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5)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八)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识记:

(1)资本主义工资的涵义。

(2)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涵义。

(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涵义。

  2.领会:

(1)劳动力商品,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2)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相互关系。

(4)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5)各种资本主义血汗工资制度。

(6)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作用和趋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揭露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同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把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并深刻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生产和再生产

再生产的概念。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涵义。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涵义。

资本积累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实质的内涵。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二)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为断提高趋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