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燃料及其利用 讲义习题.docx
《第七章 燃料及其利用 讲义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燃料及其利用 讲义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讲义习题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讲义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注意:
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而“点燃”、“加热”是反应条件。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燃烧”作为反应条件
注意:
①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是气体燃烧产生的,也可能是固体或液体可燃物在燃烧前先汽化后产生的蒸汽燃烧产生的,如蜡烛、酒精的燃烧
②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同步训练】
1.判断正误
(1)有发热发光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2)燃烧时一定有发热发光的现象()
(3)燃烧时一定有火焰()
(4)燃烧的产物只有一种()
【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的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左下图),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发生自燃;用导管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热水中的白磷发生燃烧
实验结论
烧杯中的白磷不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时不燃烧,用导管通入氧气后白磷发生燃烧,说明白磷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注意:
①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②缺少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项,物质都不能燃烧
③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乙醇(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同步训练】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
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
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上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4.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温度、着火点和与空气接触三个方面比较:
①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②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2)实验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3)试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4)如果用吸管对着水中的白磷吹气,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试说明原因。
5.有一种新型炸弹叫“燃气炸弹”。
这种炸弹爆炸时先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
后引燃气体,当遇到燃气炸弹的袭击时,躲在防空洞里的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会死亡。
原因是
6.请说出“钻木取火”的道理
3.影响燃烧的四个因素
(1)可燃物本身的性质,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不同
(2)与氧气的接触面,一般接触面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如铁丝在纯氧中可以燃烧,在空气中却不能燃烧
(4)燃烧的空间,如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发生爆炸
【同步训练】
1.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原因是()
A.温度易达到着火点B.散热的速率快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D.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
4.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
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气反应
(2)自燃:
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探究】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步骤
如图所示,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扣上烧杯后,燃着的蜡烛与氧气隔离,蜡烛熄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后的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
扣上烧杯后,燃着的蜡烛与氧气隔离,蜡烛熄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后,Na2CO3+2HCl===2NaCl+CO2↑+H2O,CO2的生成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蜡烛熄灭
1.灭火的原理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由此可以得出灭火的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说明:
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某一个条件,即可灭火,不必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的方法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
盖沙土、高压水龙头喷水、泼水、湿棉被或抹布扑盖、用灭火器扑灭等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如液化气、煤气起火时,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隔绝空气。
如厨房中油锅起火时,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二氧化碳能在其表面形成CO2层,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冷却可燃物,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同步训练】
1.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有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2.擦燃一根火柴,火柴头朝上放置,一会儿火柴就熄灭了,火柴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火柴梗太潮湿B.火柴梗不可燃
C.缺乏氧气D.热量散失且温度没有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3.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4.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翻倒,引起酒精上桌上燃烧时,应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A.撒沙土盖灭B.用水浇灭C.用湿布盖灭D.用灭火器扑灭
5.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④草原着火时,割除着火点周围的草,开辟防火道()
6.熄灭蜡烛火焰最简单的方法是,熄灭酒精灯火焰的科学方法是,这两种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分别是和。
3.常用的灭火器及其使用范围
灭火器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除扑灭一般性火灾外,还可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
【同步训练】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上B.用电器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里的火灾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三火场自救
如果你深陷火场,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救
(1)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
(2)若房间内有物品正在燃烧,不能随便开门,以防空气流通使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
(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物质进入体内
(4)房间里燃烧,由于空气的对流,上层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大,而下层空气相对较少,所以逃生时应沿墙根匍匐前进
【同步训练】
1.当通过浓烟区逃生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①用湿衣服披裹身体;②用湿布捂住口鼻;③尽可能贴近地面快速撤离;④跳楼;⑤不采用任何措施,只用最快速度逃跑
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实验·探究】探究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步骤
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小洞。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将金属罐盖住,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
实验现象
面粉发生爆炸,金属罐上面的塑料盖被爆炸的面粉掀起
实验结论
在密闭的空间中,面粉等粉尘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
1.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面粉、煤粉等粉尘接触到明火也容易发生爆炸
注意:
爆炸也是燃烧的一种形式,可能由物理变化引起,如锅炉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爆炸;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炸药爆炸
【同步训练】
1.判断正误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2)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易燃物和易爆物
(1)易燃物:
指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白磷、酒精等
(2)易爆物:
指受热或受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3.在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
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能产生火花的因素
(2)容器要求:
要牢固、密封、标志明显,且要注明物品的名称、性质和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
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
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
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同步训练】
1.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管理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乙醇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吸烟
D.生产乙醇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校园内不准随意焚烧树叶、垃圾
B.家用电器发生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
C.使用电灯时,灯泡不要接触或靠近可燃物
D.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起来,烛火不会熄灭
【小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反应条件
反应程度
反应现象
燃烧
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剧烈
发光放热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实质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爆炸
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
非常剧烈
发光放热、爆炸
缓慢氧化
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缓慢
放热不明显,不易觉察
自燃
跟氧气接触,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由缓慢转成剧烈
由不明显到发光放热
注意:
爆炸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这里指的是化学变化的爆炸
【同步训练】
1.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A.需要点燃B.很剧烈C.放出大量的热D.属于氧化反应
2.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炭用于冶炼金属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3.下列①~④的变化中,属于燃烧的是;属于爆炸的是;属于缓慢氧化的是;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燃的是。
(填序号)
①面粉厂的车间内遇明火②酒的酿造③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④照相时用镁光灯
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它们在地壳中的贮藏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说明:
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的、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等;经过亿万年才能形成,在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2.煤
(1)煤的形成和主要成分:
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成,是不可再生能源,是化石燃料。
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氮、硫、氧等元素及无机矿物质,是复杂的混合物、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或“黑色的金子”
(2)煤的综合利用: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这个过程叫做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这样可以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
【同步训练】
1.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A.CB.HC.SiD.S
3.石油
(1)石油的形成和主要成分:
石油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壳中,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是化石燃料。
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也叫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液体,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还含有少量氮、硫、氧等元素,是混合物,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2)石油的综合利用:
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物,该过程叫做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分馏出的产品如下:
①溶剂油:
在油脂、橡胶、油漆生产中做溶剂
②汽油:
飞机、汽车燃料
③煤油:
拖拉机燃料、工业洗涤剂
④柴油:
重型汽车、军舰、轮船、坦克等的燃料
⑤润滑油:
工业润滑油
⑥液化石油:
气家用罐装“煤气”
⑦石蜡:
蜡烛等
⑧沥青:
铺路等
说明:
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区别:
煤在高温下生成煤气,其主要成分为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家用的罐装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同步训练】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煤隔绝空气加热B.用酒精配制成饮用酒
C.将石油加热炼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D.植物的光合作用
2.某气体打火机使用一种石油化工产品,给它稍加压容易液化,打开阀门则汽化并能燃烧,下表中符合这种条件的石油化工产品是()
化学式及编号
A
C2H6
B
C3H8
C
C4H10
D
C5H12
熔点/℃
-183.3
-189.7
-138.4
-129.7
沸点/℃
-88.6
-42.1
-0.5
36.7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大量的直接燃烧会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化石燃料蕴藏量是有限的
C.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很丰富,不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
D.我国的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4.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
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右图所示)。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
成清洁的燃料。
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制得较纯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为CO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然气
(1)天然气的形成和主要成分:
天然气主要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气态氢化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另外,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是甲烷的水合物,池沼里逸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甲烷又称为沼气;煤矿的矿坑中逸出的气体也是甲烷
【实验·探究】探究甲烷的性质
实验步骤
检验导管中甲烷的纯度,将其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烧杯上的现象。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甲烷火焰为淡蓝色,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甲烷点燃后的生成物为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由此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2)甲烷的主要性质
①物理性质:
纯净的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
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火焰为蓝色,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2O2
2H2O+CO2
注意:
①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②煤、石油、天然气都混合物
③甲烷在点燃前一定要验纯,以免发生爆炸
【同步训练】
1.下列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①石油②煤③天然气④一氧化碳⑤甲烷⑥焦炉气
A.②③④B.④⑤⑥C.①⑥D.④⑤
2.点燃下列物质,能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A.H2B.CH4C.COD.Mg
3.下列物质在点燃前不需验纯的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甲烷D.白磷
4.鉴别H2、CO、CH4可选用的方法是()
A.颜色B.溶解性C.气味D.检验生成物
5.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有水滴,则该物质一定是()
A.含有氢元素B.氢气C.甲烷D.一氧化碳
6.下列物质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
A.O2B.COC.CH4D.CO2
7.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可行的是()
A.到天然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B.掏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D.到小煤窑挖煤用火把照明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化合物
B.煤和石油加工后所得到的一些产品可作化工原料
C.水煤气、焦炉气、天然气的成分相同
D.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碳和氢两种元素
9.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为色,烧杯内壁有生成,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
此实验证明甲烷一定含有元素,化学式为。
甲烷气体的收集方法既可用法收集,因为甲烷;也可以法收集,因为甲烷。
10.煤是“工业的粮食”。
煤燃烧时不仅产生我们所需的能量,同时还会生成大量的污染物。
为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通过下列途径将煤转化为高热值的清洁燃料:
将煤干熘所得焦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
(1)利用水煤气中的CO和H2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液体燃料甲醇(CH3OH)。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利用水煤气中的CO和H2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也可以制得气体燃料甲烷(CH4),同时生成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在我国农村,人们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以产生甲烷、人们可利用沼气煮饭、发电,沼气肥是很好的农家肥。
沼气的利用为农民解决了燃料问题,同时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最终被耗尽的局面,应将其合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能源,使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如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CH4·H2O),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且储量很大,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生能源
【同步训练】
1.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秆,下列有关秸秆的处理方法不妥的是()
A.做饲料B.制沼气C.造纸D.就地焚烧
2.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披露:
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
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
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
镁条逐渐溶解,同时,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发现试管外壁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镁条与盐酸反应有热量放出
1.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热现象:
物质在反应中产生热量,如物质的燃烧
(2)吸热现象:
物质在反应中吸收热量,如碳和一氧化碳的反应
【同步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一定有热量放出
C.化学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1)生活燃料的利用:
做饭、取暖等
(2)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
发电、发射火箭
(3)爆炸产生的能量:
开山炸石、拆除建筑
(4)食物在体内发生缓慢的氧化放出热量:
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1.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起到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延长燃料的使用期限,可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方法是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燃料充分燃烧必须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缺点
燃料不充分燃烧,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大气
【同步训练】
1.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①氧气充足时,可燃物_________________、燃烧得快,放出的_____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易不完全燃烧,燃烧慢,放出热量少。
可燃物中的部分碳元素易生成________、碳氢化合物及炭黑颗粒等,它们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可燃物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相比较,你认为完全燃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你认为燃料在充分燃烧时候,通常要考虑的两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
(1)煤燃烧时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它们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实验·探究】利用实验室中的药品探究酸雨的危害
【实验步骤】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
分别将下列物质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
①植物叶子或果皮;②镁条或锌粒;③大理石或石灰石,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加入的物质
水
SO2加水
①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新鲜的叶子或果皮在溶液中变黄、变黑
②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镁条或锌粒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
③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大理石或石灰石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SO2加水生成的液体(模拟酸雨)会对金属、大理石或蔬菜等产生腐蚀
(2)酸雨的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酸雾等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死亡
②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④腐蚀金属、油漆、纺织品及建筑材料等
⑤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酸化,酸化的水中铝、铜、锌、镉的含量比中性地下水中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