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9782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355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978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oc978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oc978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oc978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oc978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oc97828.docx

《doc978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97828.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oc97828.docx

doc97828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3期(总第77期)

 

科技委秘书处编2008年3月26日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分类定位

与和谐发展的建议

姚秀颖1,2陆根书1,2李怀祖1席酉民1郭菊娥1

1.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2.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选拔方式呈金字塔型,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以及公共财政投入导向错位,高等教育公平亟待提高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科学分类定位,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和谐发展;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体系,建立漏斗型人才选拔新模式;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建议。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使得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对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急需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实之间存在的错位现象,建立新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科学协调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与大众化发展现实间存在的矛盾

1.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例如,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1950~2000年美国从业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看,50年来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没有变化,一直保持在20%左右,面向职业性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所占的比例则从20%上升到了65%,而非技能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则从60%下降到了15%[1]。

由此可见,社会对专业人才有着较为稳定的需求,而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则在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各种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非常迅速,使得高等教育多样化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等的影响,各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在考虑自己的定位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同倾向,不论什么类型、层次的高校,都盲目攀比,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很多高校的水平定位动辄“一流”、“国际化”;类型定位常常表现出重学轻术的倾向;层次定位层层攀高,常常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力争上一个层次;规模定位越大越好,很多高校通过合并扩大了规模,通过圈地不断扩大地理空间,并不断增加教职工和学生人数;学科定位不断追求综合化。

高校在定位上出现的这种单一化、趋同化倾向,使我国的高等学校因缺乏个性而逐渐失去了办学特色和优势,不仅使我国高等学校面目雷同,因服务职能相互重合而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滥用和浪费珍贵的教育资源,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匹配,人才培养供需失调,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而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2]。

如何使高校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自身发展定位提出的要求,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高等学校定位单一化、趋同化倾向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人才选拔方式呈金字塔型,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各类民办高校、成人高校、高职高专学校处于这个金字塔的底层,地方所属本科院校和重点高校处于中间,近百所“211”高校及38所“985”高校位于这个金字塔的上层,处于塔尖的则是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3]。

因此,尽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使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大大降低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是以高职高专和教学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截至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数已经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53%[4];而与此同时,以位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上层的高等学校的扩张速度却远远低于高职高专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非常短缺,大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追求不但没有因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有所缓解,反而有进一步加剧之势,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了[5]。

与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相对应,我国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金字塔型的,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向塔尖攀爬,爬上金字塔的哪一级,就决定了今后要在什么样的高校里接受高等教育,爬上塔尖的只是学生中的极少数。

然而,只有加入攀登的队伍,才有机会接近塔尖;只有适应现有的人才选拔方式,才有争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希望,因此,众多优秀学子不得不争先恐后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以便获得通往金字塔高处的机会。

3.公共财政投入导向错位,高等教育公平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始终面临较大的财政困难。

例如,在2000-2005年间,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2006年有所回升,但与2000年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表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问题也日益凸现。

我国有限的公共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国家对于“985”以及“211”工程的大学财政补贴比较多,使大学之间难以平等竞争[6]。

与中央有关部门所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方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太低,难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与正常的教学秩序[7]。

表12000-2006年全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年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普通

小学

普通

初中

普通

高中

职业

中学

普通

高校

普通

小学

普通

初中

普通

高中

职业

中学

普通

高校

2000

2.87

491.58

679.81

1314.99

1349.45

7309.58

37.18

74.08

212.08

214.90

2921.23

2001

3.19

645.28

817.02

1471.12

1547.32

6816.23

45.18

83.40

237.98

220.39

2613.56

2002

3.41

813.13

960.51

1565.25

1664.06

6177.96

60.21

104.21

231.79

220.36

2453.47

2003

3.28

931.54

1052.00

1606.58

1684.79

5772.58

83.49

127.31

264.83

239.23

2352.36

2004

2.79

1129.11

1246.07

1758.63

1842.58

5552.50

116.51

164.55

290.31

267.70

2298.41

2005

2.82

1327.24

1498.25

1959.24

1980.54

5375.94

166.52

232.88

363.54

336.66

2237.57

2006

3.01

1633.51

1896.56

2240.96

2163.69

5868.53

270.94

378.42

449.15

407.28

2513.33

资料来源:

2000-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这种“倾斜”政策确实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较大的效益。

然而,由于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过分强调追求效率、扶植重点高校,而忽视其他类型和水平高校的发展,不仅造成了高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也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

自一批重点高校实行“省部共建”以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原因,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加剧,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受到了地区的限制,加剧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锦上添花”的方式照顾高等教育已经比较发达的省市,还是以“雪中送炭”的方式眷顾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落后地区?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应该成为社会公平之本,还是成为加剧社会不公之源?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政策建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能否在具体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解决现有的矛盾,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

由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实之间存在较严重的错位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通过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保障公平,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1、高等学校科学分类定位,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和谐发展

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需要有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在整体上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为了改变我国高等学校定位的单一化、趋同化倾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及条件,结合国家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目标、类型、层次、学科专业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科学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创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分类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与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通过行政、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各高校安于定位、各司其责、分类发展。

例如,有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明确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和体系,使各高等学校能够根据相应的标准在这一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拨款制度,使各类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功能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而且这种拨款制度应该能够鼓励高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争创一流,而不需要通过升格、转型等方式才能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加强指导,建立相应的评估与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多样化发展。

其次,各类高校要各安其位,合理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目标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制度健全、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协调发展。

根据社会需求多样化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可以从层次和类型等不同维度把我国高等学校大致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间类型高校、高职高专等三类。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间类型的高校主要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大学或学院,它们的情况最为复杂,应当主要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面向行业而不是具体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定位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校。

第三类高职高专学校则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技术型院校,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

第三,在各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互通机制,消除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径限制。

目前,我国中学生通过高考进行高校之后,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今后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可以说“一考定终身”,不同等级、类型高校之间壁垒森严,个体在这中间转换的可能很小。

正是这种路径限制,使其适龄学生难以接受更为优质、更符合自己兴趣的高等教育的广阔空间,造成了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在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沟通衔接、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立交桥体系,打通不同层次、类型高校之间的壁垒,为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和成功机会。

例如,在纵向上,学生可以经过公开、公正的选拔程序,在不同层次高校之间流动;在横向上,同等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在某些学科专业、课程上互相承认学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自主调整自己的受教育途径和发展方向。

建立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互通机制,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消除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径限制,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还有利于改变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盲目升格,丧失自身特色的现状,使他们各安其位,大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2.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体系,建立漏斗型人才选拔新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个体及其家庭在做出接受高等教育决定时,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决定者,他们会受到由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所构成的人力资本发展系统的制约[8]。

个体在其一生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时机集中在极少数几个关键时点上。

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年龄限制并以高度竞争和分流为基本特征,学生在教育阶梯的不同时点上进行的一系列结构性竞争中如果不能取得相应的成功,这种劣势会在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进一步积累起来,而且个体很难在今后再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来从根本上改变或弥补这种劣势。

因此,个体承受着“按计划地”完成自己教育的很大压力。

为了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大家不得不挤上独木桥,并努力地向金字塔的塔尖攀爬。

结果许多人根本无法根据自己兴趣走自己的路,从而使人力资源无法实现最佳配置。

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选拔机制就好像一个漏斗,入口宽阔,可以尽可能多地容纳学生,保障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出类拔萃者经过筛选,可以直接或通过低一层次的高等教育阶梯进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学习。

例如,美国1200多所社区学院可以为每个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保证。

社区学院入学标准低、学费低廉,主要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社区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进入其他层次类型的高校继续学习。

在美国,这种漏斗形的选拔机制,为美国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一些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大量优秀生源,对美国高等教育的高度普及和发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必须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人才选拔机制,使之向漏斗型人才选拔模式转变,以增强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系统的灵活性,破除原有的人才选拔模式对个体人力资本发展路径的制约,使之能够在其一生中可以在多个不同时点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以发展其人力资本。

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学子广开通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全民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做出贡献。

3、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程度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建议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应由原来的过分强调效率,转变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并逐渐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上,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在现阶段,首先要加大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高等教育能够获得与其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持。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公共教育资源主要用于支持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有所减弱,使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拨款连续多年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应该逐步转换到保障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处于金字塔中上层的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高职高专学院获得的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它们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通过个体付费实现。

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这种投资形式对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很不利的。

因为在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条件下,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虽然并不一定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他们在选择高校与专业时,却会表现出与高收入水平家庭学生不同的倾向性。

这种选择的倾向性又使得他们在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处于更不公平的地位[9]。

第三,应该更多地从公平角度考虑对由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以按人口和考生比例等更公平的形式分配由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着力解决目前城乡和地区之间出现的巨大差距,努力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刘国荣,黄新华.对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长沙)交流论文。

[2]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高等教育研究,2005,

(2):

1-5.

[3]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1):

173-191.

[4]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司.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5]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

5-10.

[6]邱珏.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与失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

(2):

51-52,54.

[7]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

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6.

[8]Brinton,M.C.(1988).TheSocial-InstitutionalBasesofGenderStratification:

JapanasanIllustrativeCas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4

(2),300-334.

[9]陆根书,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发送:

陈至立同志处,韩启德同志处,项兆伦同志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周济、袁贵仁、章新胜、赵沁平、吴启迪、陈小娅、李卫红、田淑兰、郭向远、杨周复,各相关司局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8年3月26日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