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266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docx

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

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径”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2、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2、默写《山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4、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美丽的秋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

现在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课件)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

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

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生自由朗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重点正音:

径、斜)

3、再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哪里不懂的?

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打个小问号。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

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5、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

(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6、交流:

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想)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

(自由读诗,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

霜叶),还有哪些景物?

(指名说,板书:

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3、请看这副画,(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

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它把诗人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抓住“远、斜、白云生处”的理解,说出理由,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

②“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

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

“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③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

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

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

马车出现。

]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

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生:

“霜叶红于二月花”。

c、师:

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

(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

(曾林尽染,叠翠流金)

d、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

“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霜叶红与二月花。

(指名读)

e、枫叶似火,层林尽染。

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

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生齐读)。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配乐朗读

⑥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

(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

留恋忘返!

3、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配乐:

《秋日的私语》)。

(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

(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寒、径、斜、霜”4个字。

2、多种方式认读。

3、给生字组词。

寒(寒山、寒冷)径(田径、半径)

斜(倾斜、斜坡)霜(风霜、秋霜)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6、展示作业,师生评议。

五、阅读在线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刘、残、犹、傲、君、橙、橘”7个生字,会写“刘、盖、菊、残、君、橙”6个字。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

(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

“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习生字:

赠、刘)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正音)

(2)认识生字:

刘、盖、菊、残、犹、傲、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重点:

①同音字“菊、橘”的区分,“菊”草字头,因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树是一种树。

②读准“残、君、橙”的读音。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读读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3、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大家看这两幅图。

你知道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

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呢?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这是怎样的枝条?

(交流,如:

不怕寒冷,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有毅力等等)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5、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

怪不得诗人对朋友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爱秋天。

6、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

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读题。

2、讨论:

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

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会认“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字,积累多音字“挑”。

2、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2、朗读本诗,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2、朗读本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亮“开门红”——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过渡: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由此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

因为教材安排的课文大都与实际季节相吻合,所以这样熟悉场景的再现,很容易勾起了孩子们对秋的感知,但在他们眼中、心中秋天是美丽的、丰收的季节,而我借由此过渡到秋天也是引人愁思的季节,与本诗主题吻合,也能在孩子头脑中设下一个小小的悬念:

秋天怎么会引起人们愁思呢?

这首诗又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愁思?

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引人思索。

二、唱“重头戏”——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了解诗人,理解诗题;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品读赏析,感悟诗意;游戏练习,加深理解四步。

(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老师请诗人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

(出示作者资料)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

师:

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

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

“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

谁说一说?

生2:

写!

师:

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

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

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

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

“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

写!

师:

对!

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设计意图:

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读懂诗,这一步就是为读懂诗做了初步的准备,明确诗题的含义,才能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写些什么。

通过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学生可以明确作者写诗的时间——“夜”及内容——“所见”。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并出示学习提示: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

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

见:

梧叶促织一灯明听:

萧萧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不懂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们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它们的住所及出色的演唱才华。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写生字。

7.师:

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

(设计意图:

由课题的理解很自然地引出了自读提示,这样的提示可以给刚刚迈入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根学习的拐杖”,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诗,避免一头雾水的学习。

这首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不多,而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难度不大。

但是为了养成他们认真细致的书写习惯,我还是设计了生字的书写指导,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

(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落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请你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两行诗。

(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

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

(板书:

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

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

在这里想问一问: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

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

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

(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

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

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

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体悟诗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注重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他们深深地融入到诗中去。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

游戏的规则是:

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

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考虑到我班的孩子年龄偏小,设计游戏加深理解的方式很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品“音绕梁”——感悟升华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

(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

(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

(男女赛读)

6.师: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逐句理解诗句之后,带领同学们回顾整首诗感情朗读,我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让孩子反复诵读,提醒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带入朗读之中,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思乡情感。

(五)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课件出示:

萧、客、促、深)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四、听“窗外音”——拓展延伸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指名读或背)

2.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而中华五千年来的诗歌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此环节中刺激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验,让他们吟诵其它有关思乡的古诗,丰富他们的积累。

而学后质疑,有利于引发新的思考、新的感受,使孩子们永远处于“学然后知不足”的境地,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五、练“好功底”——个性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个性作业是对全课的一个复习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文拓展到实际生活,这样以来,本课的学习就被引入更深更广的空间,体现出“大语文”的理念。

板书设计: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

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

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感:

动客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