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16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docx

南京社会信息化规划

一、前言

  在新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更加迅猛开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必须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开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开展。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战略性产业。

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抉择。

信息化已成为新经济的代表,是整个经济开展新的增长点,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是深化改革的必然方向,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效劳四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又提出我国信息化开展战略,即:

“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开展〞。

  我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南京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这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面对新的开展机遇。

抓住机遇,将使我们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开展成为可能。

如果丧失机遇,必将拉大与国内外兴旺城市的差距,甚至在新一轮经济开展中落伍。

  根据国家和省计委的统一部署,按照?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五〞方案和2021年长期规划纲要?

及?

南京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1998─2021年〕?

确定的任务,围绕信息化六大体系(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制定信息化专项规划,以明确我市信息化的开展思路、建设原那么、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勾画到2021年的远景目标。

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五〞方案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各区县、各部门和各行业可根据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方案。

  二、根本情况

  我市是全国经济较为兴旺的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根本实现现代化,经过“十五〞和更长一点的时间,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新世纪宏伟目标。

信息化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十五〞乃至今后十年是我市信息化开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全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大力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2000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38%,比“九五〞初期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开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1、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我市是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90年代以来,作为信息根底设施的公用通信网飞速开展,初步构建了全市信息根底设施的框架。

200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千兆以上的宽带城域网,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全市利用宽带技术(BIP)接入的企业达200多家,互联网接入用户已超过60万户(含非注册用户)。

有线电视建成了超大容量的光纤宽带综合信息网,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市区40%的地区已经实现750兆双向光纤同轴混合网改造,形成了播送电视和数据业务两个平台,利用有线播送网开展数据业务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功。

一个宽带化、广覆盖、地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根底设施已根本形成。

此外,联通、吉通、网通、铁通等公司也在我市积极开展网络业务,网络建设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开展态势。

  2、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九五〞以来,我市积极推广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建成了税务综合业务、公安综合业务、财税工商金融信息、统计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和远程教育等一批重点信息网络系统。

2000年,社会保障综合网络和医疗保险网络、土地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网络节点互联及应用示范工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公交和液化气IC卡收费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行政执法公示信息系统等正在积极实施。

由市政府主办的“中国?

南京〞网站已拥有近80家政府部门的子网站,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外界了解我市的重要窗口。

  3、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0年,银行业加快金卡工程实施,南京地区1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POS业务联合公约,ATM机全部实现互联互通,POS机联网率在20%左右。

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已从设备改造和生产操作层次向设计和管理层次开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

全市制造业CAD普及率达70%以上,CAD应用不断向深层次开展。

金城集团、熊猫集团等一批企业被国家授予CAD应用先进企业和示范企业称号。

  4、信息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开展,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以5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0年达18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的65%以上,根本形成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通信设备、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化视听设备、新型元器件、行业专用信息设备等六大产品群。

软件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有2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联创、东大金智、南大苏富特等企业开展迅速,在全省首批认定的软件企业和产品中,我市占据一半。

南京高新区和珠江路科技一条街规模不断开展,南京软件园已被批准为国家火炬方案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创业效劳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珠江路一条街企业已达1400家,年技工贸收入已达50亿元。

  

(二)开展信息化的优势与潜力

  我市信息化建设在人才、技术、市场和根底设施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潜力,其开展速度理应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1、人才方面:

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高等院校合并后仍约40所,各类研究开发机构500多个,在宁两院院士70名,每年培养本科以上信息技术人员数千人,已拥有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4所、28所、55所等校所是我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主体。

全市已拥有一支层次较高、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

  2、技术方面:

拥有国家级的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重点实验室);有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卫星通信技术在全国领先,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也具有较好根底。

另外,在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开发成果。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IP宽带城域网的开通,为南京信息化拓展了宽广的开展通道。

  3、产业方面: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企业,是我市的支柱型产业,整个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其中不乏有熊猫、同创等知名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在宁的合资工程。

通信、计算机、光纤、光缆、视听、局域网等产品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为南京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4、市场方面: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参加信息技术协议和WTO,对于中国IT产业的开展来说,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是难得机遇。

我市作为对信息化需求较高的城市尤其如此。

参加信息技术协议和WTO,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我市IT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IT产业的开展,增强IT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国内环境看,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

规划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使我市具备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加快信息化步伐的物质条件。

我市还是长江下游和南京经济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是省内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

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对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围绕“一个根底、三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建设,必将使城市信息化获得巨大的动力源泉。

  除上述有利条件之外,最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将它作为提升南京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三)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根底,但对照国内经济较兴旺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我市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管理体制和调控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标准、法规建设滞后,吸引人才措施力度不够大,已影响到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信息化建设重网络、轻资源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

  3、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展速度低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缺少国际、国内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团、大工程;特别是市属、区(县)属电子工业的开展,长期徘徊不前,其开展速度低于全市工业水平。

  4、城市科教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依托在宁大院大所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开展我市信息化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开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开展思路

  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的指导方针,围绕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一个根底、建设三大基地、培育三大中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把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将信息化作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动力,努力开创一条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带动产业升级的全新开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市民生活,拓宽应用和效劳领域。

突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根底设施建设。

抓好面向全社会有影响的关键性应用工程建设,带动我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效劳业的快速开展,形成我市的特色和新的产业优势。

  

(二)建设原那么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城市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要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实现专用信息网和公用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

各区(县)、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年度的阶段方案,在预定的期限内逐步组织实施。

  2、政府调控、需求拉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效益显著、涉及部门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意志的表达,须由政府指导。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应采取省、市联建的方法组织实施。

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多方投资,以市场需求拉动信息化建设。

  3、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信息化建设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应用系统尽可能通过示范工程得到实证,逐步推广。

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网或试验工程来增强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

  4、产用结合、自主开展。

借助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在跟踪分析国际信息化的新动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在鼓励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科学技术成果,推动我市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开展,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法治业、加强管理。

强化信息化法制管理,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和标准化建设。

突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并重,尽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三)总体开展目标

  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将南京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信息化城市,使南京成为全省和长江中下游“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结点;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接近世界中等兴旺国家水平;信息化成为南京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把南京建成全省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和技术创新的领头区域。

  到2021年,全市根本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到达中等兴旺国家水平。

  (四)主要预期指标

  2005年信息化主要开展指标预期如下:

  1、总体水平

  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50%,接近世界中等兴旺国家的水平;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20亿元,总体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奉献率达40%以上。

  2、开展速度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0%提高到20%;

  邮电业务总量达180亿元,年均增长30%;

  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比“九五〞末翻两番。

  3、普及程度

  网络用户达100万户;

  大中型企业上网率100%;

  市区主线普及率达51对/百人;

  农村主线普及率达27对/百人;

  移动通信用户达200万户;

  有线电视入户率90%;

  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市民占总人口的20%以上;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50台。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根底设施

  “十五〞期间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效劳水平居省会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提升南京作为全省和南京经济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枢纽的地位。

完善和改造现有电信、广电网络,逐步实现“三网融合〞。

进一步推进全市的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的建设,形成各类信息网络的市内互联,推进无线接入效劳。

重点建设和完善五楼五网:

第二长途通讯枢纽楼、江北电信枢纽楼、鼓楼多媒体通讯大楼、南京电视演播中心、南京广电大厦以及公共信息传输网、用户光纤接入网、多种业务接入网、公众多媒体数字网和移动通讯网。

  1、电信网

  继续加强建设公众网,鼓励引进先进的IP技术,改善通信环境,提高全市、尤其是农村的主线普及率。

按少局所、大容量的原那么合理设置综合交换端局,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公众网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的方向开展。

在持续稳定开展POTS(传统电信业务)的同时,开展各种智能网平台;开展声讯、寻呼、呼叫中心、语音信箱等电信增值业务平台;推广虚拟网、来电显示等程控新业务。

  大力开展移动通信网,不断优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适时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

积极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本地传输网,提高网络的带宽与速率,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

在现有G.652光缆和SDH技术的根底上,逐渐采用G.655光缆和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OADM(插入复用)技术、ODXC(光交叉连接)技术,向全光传输网过渡。

加快建设完善的光纤接入网,使光纤点覆盖范围缩小到100米~200米之间,为最终实现光纤到办公室和家庭打下根底。

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广各种数字用户线的接入技术;另外,因地制宜地采用无线接入技术。

  2、广电网

  建成一张卫星、无线、有线以及互联网并用的、上下联通的播送电视传输覆盖网。

该网以ATM/宽带IP数据交换为核心,基于光纤的SDH/IP为传输骨干,双向HFC(混合光纤同轴)和其它接入方式混合到户。

播送电视中央一套、省一套和市一套节目覆盖率达100%,有线播送电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

根本完成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地面和有线播送电视覆盖网,试播高清晰度电视(HDTV)。

建立用于移动接收的单频网。

扩大播送电视多工业务及电视正逆程数据播送、加密电视、正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播送等项业务规模。

建成因特网交互式电视网络中心,实现播送影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3、计算机网

  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根底上实现业务的融合和综合接入,实现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以及计算机网络和广电网络的融合,最终实现“三网融合〞。

坚持以IP技术为导向,让信息高速公路通达千家万户,以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效劳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与电信网络的融合:

以建设覆盖全市、主干传输速率超过100Gbps,出口速率超过10Gbps的宽带IP城域网为核心;继续提高拨号、ISDN(一线通)和各种数字用户线接入能力,加强数字数据网、帧中继网、公众多媒体网的建设。

计算机网络和广电网络的融合:

积极采用HFC(光纤/同轴混合)技术,完成有线电视网络从单向分配网络向双向分配网络的改造。

  

(二)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实力

  1、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

  到2005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70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将我市培育成总体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开展重点为:

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开展多业务接入网络及计算机系列产品、通讯设备、系统集成业、软件业,以及数字式视听产品、信息家电、微电子及电子元器件等。

重点建设熊猫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卫星通信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产业化、华飞三期、电子网板四期、同创微机卫星接受系统核心部件产业化、普天IP网络设备等一批大工程。

  2、软件和系统集成业

  省、市联合重点建设国家级南京软件园、珠江路国家级软件基地,进一步扶持南大苏富特、东大金智、联创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等软件中心的开展。

在系统集成方面,重点支持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所、二十八所和五十五所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公路交通智能集成等系统的国产化和市场化。

积极展开大规模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如工业控制集成系统、企业内部网运用软件、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以及主要领域信息应用系统软件等。

到2005年,软件业总产出达1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全省主要的软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三)提高信息效劳业水平

  完善信息根底设施建设,建立各种专业应用网络,建设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相联的高速度、大容量、社会化应用信息系统,为“三个中心〞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效劳。

到2005年网络信息效劳业经营收入达200亿元(含IT业产品的贸易)。

重点实施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农业等应用信息系统工程,加快我市信息网络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

培育各类网络效劳商,提高网络覆盖面,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网络广告等网络效劳。

抓住我国参加WTO给效劳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开展信息咨询效劳业,集约化地开发信息资源,实现全方位、大范围的开放、开发和共享。

  1、邮电通信业

  全市用户数到达220万户,年均增长12.9%。

其中市区主线普及率达51对/百人,五县主线普及率达27对/百人。

移动用户达200万户。

全面推行信函信盒运输,建立国内的速递和国际特快查询网;完善邮政金融网;建成集营业、分捡封发、运输调度、管理决策于一体的邮政通信计算机管理系统。

到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80亿元,年均增长30%。

  2、播送电视业

  建成一张以光纤传输为主、微波传输为辅,有线、无线协调开展,技术先进的全市播送电视发射、传输覆盖网。

播送电视中央一套、省一套和市一套节目覆盖率全部到达100%;有线电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市区、五县90%以上家庭看上有线电视,50%以上的家庭能使用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提供的数据信息效劳。

  3、电子商务

  围绕“企业上网工程〞和“商贸中心〞的建设,按照国家的标准,标准对企业和个人的唯一编码工作,促进电子商务的加速开展,为一批以网络经济为根底的虚拟企业的开展创造条件。

规划期内,分阶段采取试点、推广、普及的方式在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旅游、餐饮、娱乐等)开展电子商务,形成覆盖多行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电子商务体系,逐步向PtoP(终端到终端)过渡。

建设权威、公正的数字证书发放与密钥管理中心和电子支付系统,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体系,建设集展示、销售、咨询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到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在全部商务交易中占有一定比重。

  4、信息咨询效劳业

  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武装信息咨询企业,鼓励信息咨询企业走联合开展的道路,形成集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于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和雄厚咨询力量的参谋队伍和智力效劳网络,建成比拟兴旺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的信息效劳体系。

大力开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调查、筹划等信息中介组织和播送、电视、网络、出版等各种群众传媒。

  5、信息资源组织

  建立根本完备的、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公益型数据库体系和面向微观经济活动的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效劳。

加速南京城市信息化进程,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南京作为全省信息中心的地位。

政府重点开发宏观管理型数据库、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公益型数据库。

鼓励社会各界开发各种商业型数据库。

  (四)改造传统产业

  1、企业信息化

  按照建成“三个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车辆制造产业基地)的要求,从实现生产领域中的自动控制、提高网络管理手段和开展电子商务三个层面上推动各行业、企业开展网络经济,建立Intranet,促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重点推动一批传统支柱行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扶持一批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中心),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应变能力。

在机电、化工、汽车、钢铁、轻工等制造业中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向综合化、智能化、集成化开展,以提高我市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组建CAD/CAM应用工程技术效劳中心,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普及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技术效劳。

集中力量扶持传统支柱行业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

积极开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信息家电等产品,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向高参数、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光机电一体化方向开展。

  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开展的重要标志,这也将是我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难的任务。

我市五县拥有全市85%的土地面积和近一半的人口,没有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城市的信息化。

规划期内,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运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大力推进以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计算机化为主的根底设施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在加强农业主管部门信息设施和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建立覆盖所有乡镇、重点村和养殖、种植大户及基地的信息效劳网络,向农民提供生产、科技和市场等信息;加快农用信息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建成宏观调控决策系统、农业生产预警预报系统和信息效劳系统,实现市、县和有关涉农行业网络的纵横相联。

  二是人才培养和网络建设。

在五县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技推广售货员、农业管理人员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分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开展电讯和网络,并投入资金建立农业网站、特别是建立农产品市场网络,引导农村养殖、种植大户和经纪人上网经营,让现代信息网络为都市型农业的开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开展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推广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