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设计研究总报告.docx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设计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设计研究总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设计研究总报告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研究总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状: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
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几年,我们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在计算这个大题里,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多则80%,少则也占到60%),但却有80%的同学不能拿到计算满分。
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因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失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
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课题界说
1、课题名称: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2、意义释要: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提高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重在课堂实践,要求实验教师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注重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3、实践价值:
该课题前瞻性很强,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发展,注重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对后继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激发学生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能力。
2、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探索出适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3、在计算过程中,不仅注重方法的多样化,还能根据实际情形优化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二)研究意义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了解四则计算的定律、性质,学会简便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
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
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
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
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
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捷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研究。
主要利用课堂教学,寻找能够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进行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主要研究计算前估算和计算后估算谁更有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村完小低、中、高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测试摸底进行调查分析。
2、对比分析法:
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3、经验总结法:
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七、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分析错因。
通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情况,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算理不明,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经调查,有部分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不明算理,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造成的。
比如多位数的除法,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列竖式。
2、教师轻视口算,不能正确看待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但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教材上有估算才教估算,遇到估算题时才让学生进行估算。
对估算的认识不到位,为“估算”而“估算”,把估算看做是求近似数,估算脱离实际,起不到它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3、课堂教学重视了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最优化。
由于新课程强调“算法多样化”,很多老师一直重视“算法多样化”,从而不注意算法的最优化,导致学生不能正确选择最合适方便的方法。
4、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出错时由于没有良好的做题习惯。
主要表现为:
不认真审题,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
没有固定草稿本,在课本空白处,甚至桌面到处打草稿。
粗心大意,不细想就计算。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重视口算训练。
(1)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
如:
低年级口算训练,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
如教学进位加法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25+6=?
先算5+6=11,再算20+11=31;或先算24+6=30,再算30+1=31;也可以先算6+4=10,再算10+21=31。
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2)强化练习,并持之以恒。
首先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口算训练,可以建议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教师应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这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应注重口算方法,并且按一定速度要求训练。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比如各种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一些简单数的记忆等等。
例如组织口算竞赛、瞬时提高、限时完成等方式。
再次应采用多种形式训练。
比如进行视算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
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视算、直接写得数或直接说得数,这种训练就是对眼、脑、手、口等的技能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和各种机能高度参与,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方面的技能和技巧。
2、注重笔算训练。
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读、三回头”。
即一看:
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读:
做题时,养成边读题边抄写的习惯,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对短时记忆是大有影响的。
三回头:
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3、注重估算训练。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
在简算3.74×9.8=?
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
4、掌握算理,注重方法。
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长期的训练,我们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计算获得正确的结果。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也就增加了学生的底气,变成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时,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
(1)校对的习惯。
(2)审题的习惯。
a要审清数字和符号;
b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c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4)养成验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
认真读题是一种审题能力,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学生常常会看错运算符号,甚至书写横式是加法,列竖式是减法。
这些现象的发生和学生读题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的。
3、设计一些竞赛,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们采取习题形式的多样化。
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月)
1、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选择实验小组,了解学生实际,并与对比小组进行比较分析。
(二)实施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9月)
1、按方案制订计划,开展研究。
2、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3、阶段总结形成研究报告,规划下阶段研究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三)总结阶段:
(2013年11月)
对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分析、归纳,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的课题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积极搜集和参考各种相关资料,主动进行各种有关计算的实验工作,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确定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
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反思和计算实验准备、实验过程、数据整理等活动,提高对计算教学的认识,积累了相关的教学方法和计算方法,增加了有关计算教学的经验,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们都认识到:
①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
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
把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与学生学习活动各个阶段成为教育教学核心,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行为素质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惯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符合当今人材素质要求。
2、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了计算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
在计算过程中,强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选择正确又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长期的计算练习,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计算错题类型和错题量都在逐渐减少,计算正确率逐渐提高,也促使数学成绩随之提高。
3、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位课题组成员都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措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出:
要想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其次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相信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