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790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笔记〔一〕

第一局部远古社会与夏商周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

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如此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开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与,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

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拟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展,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

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开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4、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某某某某与某某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

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

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开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开展。

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5、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某某渑〔miǎn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

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某某某某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6、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某某的东郊,是一个比拟完整的村落遗址。

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

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

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拟精致合用。

还有骨器、陶器等。

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

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

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

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

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

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

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

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

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

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7、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是一种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分布在我国东北、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等广阔地区。

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镞等,主要用玛瑙和燧石作成,亦使用陶器。

这是一种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8、军事某某制: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某某制〞。

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9、三皇五帝:

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多种:

伏羲、女娲、神农;伏羲、神农、遂人;轩辕、神农、赫胥;伏羲、神农、祝融等等。

五帝如此一般认为是:

黄帝、颛臾、帝喾、尧、舜。

10、禅让制:

尧舜时期,按军事某某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某某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就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某某选举首领的禅让制。

11、神农、黄帝: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反映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

其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有神农和黄帝。

神农又称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

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

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

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

因之“炎、黄〞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12、二里头文化:

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调查传说中的“夏墟〞,在某某省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十多年来,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现的有偃师二里头、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某某锉李等遗址。

在这些一样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

据碳—14测定,该文化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纪年X围内。

13、涂山之会:

为巩固王权,禹沿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众多的部落首领,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14、仕土作贡:

禹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土地划分为四正、四隅和中央九块,并且让被征服的部落根据土地肥沃的程度缴纳贡赋,史称“任土作贡〞。

这明确人民政治、经济活动X围扩大,突破了以血缘团体为根底的部落界限,推动了部落大联合,为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5、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洪水为灾,国都一再迁徒。

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屡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

阳甲之弟盘庚立,自奄〔今某某曲阜〕迁都至殷〔今某某某某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共二百七十余年未再迁都。

商迁殷后,政治有所改善,社会比拟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开展。

16、甲骨文:

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

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

每次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两千字左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将汉字按其构造分为六种,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谓之“六书〞。

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根本上具备六书。

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足证此种文字已经有卜辞一篇约四、五十字,最长的有百字左右。

铜器铭文长的有四、五十字,短的只有一、二字或五、六字。

17、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距今十万年,止于距今一万年。

这是的人类已经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氏族成员完全平等,氏族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母系氏族公社内,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18、父系氏族公社:

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婚姻形态处于一夫一妻制过渡阶段。

这是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假如干大家族,继而分裂为假如干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了父系家长制。

妻子从夫而居,财产由父系继承。

19、太康失国:

夏启以后,太康即位,因其荒废国事,东夷族首领羿,亦称后羿,趁机率东夷族举兵西进,夺取了夏政权。

史称太康失国。

20、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某某境内迄今发现的X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某某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

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

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开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0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第二局部西周和春秋战国

1、宗法制度:

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根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

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

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

如此推演无穷。

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

这是“君权神授〞观念。

2、世卿世禄:

西周的中央官制,由于缺乏资料,还不很清楚。

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亦称六卿。

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

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

其他文献和金文中还记有一些重要官名。

有文官,也有武官。

这些官员统称为卿大夫或士,都由大小贵族充当,父死子继。

官员都以采邑为俸禄,采邑在王畿内,亦世袭。

这就是“仕者世禄〞,或谓之“世卿世禄〞制。

此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

3、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

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

受封者有三种原因:

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

国内土地的一局部归诸侯直辖,一局部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阔劳动人民头上。

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某某要是农业劳动者。

4、井田制:

“井田制度〞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一样。

我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

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

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假如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

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

这种剥削方式的根底,即土地所有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农奴〕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

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

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

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5、吕刑: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镇压劳动人民。

西周中期,阶级矛盾锋利,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

可这些刑罚主要为了镇压劳动人民。

《礼记·曲礼》〔上〕曰: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可见礼与刑都是有阶级性的。

6、宗周、成周:

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营建东都洛邑,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中心,将“殷顽民〞迁于此,驻兵进展监视。

自此西周二都:

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又称西都;以东都洛邑为中心,是保卫宗周、镇守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又称东都。

7、工商食官: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由政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的。

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

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工商业者的生活费由官府共给,这叫做“工商食官〞。

8、国人暴动与某某行政:

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开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

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

厉王的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

当时,召公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

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

一旦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捉去杀死,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

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彘〔今某某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某某行政〞。

9、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的民族一再侵袭,社会仍动荡不安。

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

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

关于此事,史称“宣王中兴〞。

10、葵丘之会:

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卫、X、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人参加。

会上订立了盟约,规定同盟国要言归于好,不要乱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11、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先有齐国始霸。

而后晋国在文公重耳时,开展了起来。

晋国之强大引发正在向北开展的楚国的不安。

两国围绕着对宋的控制权,矛盾终于全面激化。

前632年,楚国围宋,晋文公救之。

晋国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退避三舍,至城濮。

晋会晋、宋、齐、秦四国军,大败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称霸于诸侯。

12、践土之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某某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X、卫、莒〔ju〕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13、弭兵之会: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与X、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休战。

这是弭兵之会的背景。

弭兵之会是宋大夫提出来的。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X、卫、曹、许、陈、蔡、藤、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要互从晋楚,承当晋楚两国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

弭兵之会是在晋楚两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开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14、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在齐国实行改革,内容主要如下:

1.“案田而税〞——不分公田〔井田〕还是私田〔开荒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坏或产量上下征税。

2.“寓兵于农〞——就是把农业人口的编制与军队编制统一起来。

齐划都城与其附近为二十一乡;商工六乡,士农十五乡。

此十五乡每乡二千户,每户出卒一人,共二千人。

五乡出士卒一万人,为一军。

士农十五乡组成三军,每年农闲时进展军事训练。

3.士农工商专业分居——专业即“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15、楚庄王问鼎:

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某某秭归〕一带。

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某某江陵纪南城〕,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

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

庄王“问鼎大小轻重〞。

鼎是王权的象征。

楚庄王“问鼎〞,明确了他有灭周的野心。

前598年,楚围X,晋救X。

次年,晋、楚军战于邲〔bì闭,今某某某某市东〕,晋军大败。

史称“邲之战〞。

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

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庄王死,楚势渐弱。

16、初税亩: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

初税亩就是开始实行以亩积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17、尽地力:

“尽地力〞是战国魏国推行的一种“重农政策〞。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

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如此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如此损〔减产〕亦如之。

〞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18、善平籴: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尽地力之教》中还提出了一项设置“常平仓〞的主X。

李悝认为,“籴〔dí笛〕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如此离散,农伤如此国贫。

〞这对国家都极不利。

为了“使民毋〔wù无〕伤而农益劝〞,国家应当设常平仓。

丰年征购农民的粮食,蓄积于常平仓,不使粮价过贱,以免伤农;荒年如此抛售常平仓的蓄积,不使粮价飞腾,以免伤民。

他说:

这样“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尽地力〞与“善平籴〞两项政策实行之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开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魏国逐渐富强。

19、《法经》:

 战国时,李悝为促进魏国变法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

《晋书·刑法志》曰:

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具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

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20、某某相王: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

前361年,魏国将都城安邑迁到大梁,积极寻求同盟,共同对付秦国。

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某某,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某某相王。

21、长平之战:

战国中后期,秦某某取X雎“远交近攻〞战略,对周边国家实施逐步蚕食。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上党郡,韩国不能敌,遂向赵国求救。

面对秦国的咄咄攻势,赵国迟早难免于秦国一战。

赵王遂答应与韩联盟,承受韩国上党郡。

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

赵括缺乏作战经验,一到长平,立刻改守为攻。

秦将白起佯败,另设奇兵抄赵军后路,赵括战死,赵四十万军被坑杀。

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史称长平之战。

22、五经:

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23、《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局部组成。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局部已不可确知。

根据局部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

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诗》的内容很丰富。

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

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局部是全书的精华。

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4、《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局部,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过现存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

《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

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大局部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局部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摇〕谟》、《禹贡》、《洪X》等皆是。

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

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

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

现存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

25、三传: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

《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

《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

《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

《穀梁传》也叫做《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旧题战国时穀梁赤撰。

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

后两书的体裁相近。

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26、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恢复周朝的礼,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来确定社会的规X。

他曾周游列国,推行其政治思想,但均不被采纳。

后于鲁国病逝。

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

孔子亦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他以六科教育学生。

六科亦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他主X“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定“六经〞,以为教材。

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

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27、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今某某邹县〕人,一生以教书为业。

他曾游访宋、滕、魏〔梁〕、齐等国,向有关国君或卿大夫阐述政见。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开展,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他主X行“仁政〞,主X“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所抨击。

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孟子》一书中。

28、荀子:

名况,赵国人,为儒家,但有较浓厚的法家思想,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当过齐国稷下学官和楚的某某县令。

他主X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

他很赞扬各国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尤其是称赞秦国的政治和军事。

他对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他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如此载舟,水如此覆舟。

〞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的座右铭。

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29、老子:

据传说,老子可能姓李名耳字聃〔dān丹〕,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道德经》一书约成于战国时期。

其核心思想是“无为〞,道德经一书涉与政治、哲学、军事等多方面思想。

其思想一些为此后的道家和法家所吸收。

学术界认为此书的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

但有些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30、庄周:

宋人,著有《庄子》一书。

他的世界观和老子一样,方法论是相对论。

31、墨子:

名翟〔dí敌〕,鲁国人,是墨家的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