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573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 第78单元检测题.docx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检测题五第78单元检测题

综合检测题(五)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

(考试时间:

60分钟 满分:

6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下列各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峻时刻。

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这幅照片应拍摄于(C)

A.开遵义会议时   B.红军到达陕北时

C.去重庆谈判时D.政协会议召开时

2.(南京中考)蒋介石曾写道:

“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

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

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里的“渝”指的是(D)

A.广州    B.瑞金    C.西安    D.重庆

3.(河南中考)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D)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山西中考)“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

”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C)

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5.(吉林中考)与“1948年”“解放长春”等信息相关的战役是(A)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是(C)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前,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十分担心北平文物和古城墙毁于战火,但事实上它们最终几乎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

这主要是由于(A)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战而退

8.(黔南州中考)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22年统治的战役是(D)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9.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

以下是《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部分目录,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C)

①红旗飘扬井冈山 ②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 ④新中国的曙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10.(河南中考)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

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

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B)

A.洋务运动的刺激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D.“实业救国”的推动

11.(德州中考)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B)

A.创办湖北织布局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D.创办汉阳铁厂

 

12.(孝感中考)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B)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3.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D)

①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④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15.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C)

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16.(10分)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个历史事件。

请结合图片内容,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事件各是什么?

在两个事件中,国共双方分别就哪两个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

(4分)

图一反映的是西安事变;图二反映的是重庆谈判。

分别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避免内战、和平建国达成一致。

(2)上述两个“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如何?

其落实情况对中华民族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分)

第一个“一致”的落实情况:

抗日民族统-战线逐步建立,国共联合抗日(或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国共联合抗日)。

第二个“一致”的落实情况:

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影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3)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分)

启示:

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言之成理即可)

 

17.(10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

“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三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到360多万,只能固守一些战略重镇和重要交通线。

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

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材料四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

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

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件事情?

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3分)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2)材料二“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

简述其战略意义。

(3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3)材料三中以和平方式结束的战争是哪一个?

有何作用?

(2分)

平津战役。

使北平城文化遗产免遭战火破坏。

(4)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2分)

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标志着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垮台。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

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

(2分)

“自强”“求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4分)

康有为与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兴办的实业名称。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2分)

大生纱厂;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弃个人功名利禄的爱国情怀(或实业救国)。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最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2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