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地方乡土志.docx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古塔地方乡土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清】富尔丹撰
●宁古塔(宁安市)沿革
宁古塔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
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
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六个伯叔公)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清人称其:
“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常年冰封。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二十五公里。
宁古塔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
《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
“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
”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
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
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方拱干称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
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
“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
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
“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
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
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
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
”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三十五公里(今宁安东京城)。
汉晋
宁古塔为北沃沮之地。
南北朝
宁古塔属勿吉。
隋
宁古塔称靺鞨。
唐
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建立震国,仍称靺鞨,史称“旧国”。
唐开元元年(713年),唐朝玄宗皇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靺鞨号),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实职,亦称“渤海都督”。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从“旧国”迁都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历时171年。
辽
宁古塔属东京道。
金
宁古塔属胡里改路。
元
宁古塔属辽阳行省开元路。
明
宁古塔属奴儿干都司阿速河卫。
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宁古塔驻扎军队。
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七十三任。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
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
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
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
”
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
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
康熙元年(1662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将军衙门始驻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
清康熙五年(1666年),因水患和为抗击沙俄用兵需要,于牡丹江边觉罗城西南五里处修筑新城(今宁安镇)。
新城告竣后,将军衙门从旧城迁至宁古塔新城,是清代边外七大重镇之一。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三十五公里(今宁安东京城)。
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
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宁古塔正式设副都统衙门。
清雍正四年十二月(1727年1月),于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属奉天府,专理汉人民事,与专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远,领属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宁县。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
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903年1月11日),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的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设置绥芬厅,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3月)委官试署。
与宁古塔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宁古塔副都统。
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绥芬厅升为绥芬府,迁驻三岔口。
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
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5月),以府治移驻宁古塔城,就宁古塔取义,改为宁安府。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改置宁安县。
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吉林省延吉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撤销道的建制,宁安县改由吉林省直辖。
是时,全县总人口17万余人,为一等县。
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宁安县隶属绥宁省管辖。
同年8月,将县境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县址海林街)。
同年10月,撤销绥宁省,改隶牡丹江专区。
1947年5月,将世环镇、镜泊、沙兰等地区划出,设置镜泊县(县址世环镇)。
同年10月,隶属牡丹江省。
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
同年10月,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设立牡丹江专区,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同时将原海林县西部地区划归宁安县管辖。
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将宁安县划归牡丹江市领导。
1962年10月,将原海林县并入宁安县和林口县的行政区域划出,恢复海林县。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宁安县再度划归牡丹江市领导。
咨
宁古塔副都统为将采访志书事蹟造册咨送事。
钦命宁古塔副都统军功花翎富为造册咨送事。
右司案呈于四月十三日,准钦命头品顶戴督办吉林边务事宜,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兼理打牲乌拉拣选官员等事,兼署吉林副都统恩特赫恩巴图鲁长咨开:
案据署吉林分巡道同勋详,据志书局纂修候补同知郭锡铭称,案蒙本署道扎委纂修志书,并颁发志书局章程,饬令遵办。
卑职当将开局日期,报明在案。
伏查章程内开,丰前道详明咨扎各旗署,并札发各属采访目录,按照内载事蹟,详加采访送省汇办,等因卑局现值开办之际,就有各城各属采访之件,如己送齐,拟请飭发到局,以便汇核办理。
其间如有来尽事宜,再请饬令续行采访,以昭核实。
除将开局日期由卑局行知各府,厅,州县外,其各城副都统并各旗署应请转请军宪咨札行知,以便嗣后续行采访。
所有卑职请发各处送省事宜,查照汇纂缘由,理合呈请查核,转请咨札等情到道。
据此,职署道覆查无异,除将各民署送到志书事宜清册,札发汇纂,并将尚未造送各属分别札催外,理合详请查核。
俯赐分别咨札各旗属。
将前项采访志书事宜,迅速采访,详造细册呈送,飭发下道,以便发局汇纂等情。
据此,除分咨外,相应咨会。
为此,合咨副都统衙门请烦查照,将前项采访志书事蹟,饬造清册二本,迅速送省施行。
等因前来详查。
前奉省咨,业将宁古塔地方采访志书事宜两次造册,咨送在案。
今准来咨,复行造具采访志书清册二本,一并鈐印,呈请备文附封咨送。
为此咨报钦命将军衙门查核可也,须至咨者。
右咨,钦命头品顶戴督办吉林边务事宜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兼理打牲乌拉拣选官员等事兼署吉林副都统恩特赫恩巴图鲁长。
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一日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为咨送宁古塔地方遵文采访掌故事蹟,造具清册事,计开:
本朝建置沿革
天聪八年设官兵遥远堡,崇德三年移此镇守宁古塔,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移镇吉林乌拉,宁古塔留副都统守之。
宁古塔城池
在吉林省城东相距八百里,现筑土墙,高一丈二尺,周围五百八十五丈,东西南各一门。
相距城南有虎儿哈河,今俗称牡丹江,康熙五年由旧城迁此,将军巴海监造。
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设副都统镇守宁古塔旧城。
城西北相距五十里海兰河。
南有石城,高一丈,周围一里,东西各一门,城外边墙五里余,四面四门。
昂邦京章吴把哈巴。
旧东京城
在城西南七十里胡尔哈河之南,周围三十里,四面七门。
内城周围五里,东西南各一门,内有宫殿旧基,则金时遗址也。
城外南隅有石佛一座。
驿站
宁古台站西至塔拉站,八十里至沙兰站,七十里至必尔罕河站,六十里至塔拉站。
宁古塔南至珲春站:
七十里至新官地站,五十里至玛勒瑚哩站,六十里至老松岭站,八十里至萨奇库站,七十里至虎珠岭站。
仕宦
宁古塔副都统一员,协领二员,原设佐领八员。
康熙三十八年添设佐领一员,五十二年添设佐领一员,乾隆二十五年添设佐领二员。
原设防御五员,康熙五十二年添设防御三员,乾隆三十年添设防御四员,道光六年裁汰四员。
原设骁骑校六员,康熙五十二年添设骁骑校四员。
乾隆五十五年添设二员。
康熙三十五年添设仓官一员,衙门笔帖式四员,左、右司各二员,仓笔帖式二员,驿站笔帖式三员。
雍正五年添设无品级委教习二员,同治九年由笔帖式内添设满教习一员。
光绪六年添设承办处笔帖式一员。
光绪八年添设玛勤瑚哩、萨奇,库塔拉等三站笔帖式三员。
光绪十五年添设印务处笔贴式二员。
乾隆二十七年由兵内拣放印务处左右司官参局委笔帖式各一员。
乾隆二十七年由前锋内拣放委前锋校四员。
乾隆二十七年由领催内拣放委官二十二员。
原设甲兵五百三十一名,康熙三十八年添设十一名,五十二年添设四百五十八名。
乾隆二十五年添设三百五十名,二十六年添设五十名。
道光六年裁汰八十名,现有领催七十二名,前锋四十名,兵一千二百零八名。
其世袭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荫监生等官,随增随减,并无定额。
宁古塔将军
巴海:
满洲镶兰旗人。
顺治十六年昂邦章京驻防,康熙元年升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移驻吉林乌拉.音图:
满洲人、正红旗人。
康熙二十二年任。
终保,满洲人。
康熙二十八年任。
沙那海;满洲人。
康熙三十五年任。
杨福:
正兰旗人,宗室。
康熙三十九年任。
蒙古洛:
镶兰旗人,觉罗。
康熙四十八年任。
穆森:
满洲人。
康熙五十四年任。
巴赛:
镶兰旗人,宗室辅国公。
康熙五十六年任。
哈达:
满洲人。
雍正五年任。
常德:
满洲人,镶黄旗人。
雍正八年任。
都赍:
满洲人。
雍正十年由副都统署任。
副都统海塔:
满洲人。
顺治十五年任。
尼喀哩:
满洲人。
顺治十五年任。
满贵:
满洲人。
顺治十八年任。
满丕:
满洲人。
康熙六年任。
湖巴克泰:
满洲人。
康熙六年任。
安珠瑚:
满洲人。
康熙六年任,蒯齐,满洲人,正白旗人。
康熙十年任。
席三:
正兰旗人。
康熙十五年任。
萨普苏:
满洲人,镶黄旗人。
康熙十七年任.雅泰:
正红旗人。
康熙二十二年任.根头:
满洲人。
康熙三十三年任。
保定:
满洲人。
康熙三十八年任。
嘎尔图:
满洲人。
康熙四十二年任。
马奇:
满洲人。
康熙四十六年任。
阿岱:
吉林满洲正红旗人。
雍正元年任。
常德:
满洲人。
雍正五年任。
巴尔代:
满洲人,正白旗人。
雍正十一年任。
图那:
满洲人。
乾隆十年任。
阿尔嘎泰:
满洲人。
乾隆十八年任。
阿尔德恩,觉罗乾隆十八年任。
赊图肯:
满洲人。
乾隆二十一年任。
神通阿:
满洲人。
乾隆二十一年任。
和绷阿:
满洲人。
乾隆二十四年任。
富僧阿:
满洲人。
乾隆二十五年任。
增海:
满洲人。
乾隆二十八年任。
常升:
满洲人。
乾隆三十年任。
明亮:
额附。
乾隆三十三年任。
富珠哩:
多呼额附。
乾隆四十二年任。
达色:
满洲人。
乾隆四十三年任。
安林:
满洲人。
乾隆四十九年任.那奇泰,满洲人。
乾隆五十五年任。
庆林:
满洲人。
乾隆六十年任。
富尼山:
满洲人.嘉庆四年任。
郭尔明阿:
满洲人。
嘉庆七年任。
富登阿:
满州人。
嘉庆十年任。
德宁阿:
满洲人。
嘉庆十五年任。
达斯胡尔代:
满洲人。
嘉庆二十年任。
和福:
满洲人。
道光四年任。
说德:
满洲人。
道光十年任。
依尔栋阿:
吉林满洲镶兰旗人。
道光十二年任。
乌勒德山:
满洲人。
道光二十年任。
班迪:
满洲人。
道光二十八年任。
巴栋阿:
满洲人。
咸丰元年任。
喀通阿:
满州人。
咸丰九年任。
乌勃兴阿:
黑龙江满州人。
同治五年任。
双福:
伯都讷满州人。
光绪元年任。
德平阿:
吉林蒙古人。
光绪六年任。
容山:
都京满洲正黄旗人。
光绪九年任。
富:
吉林满洲正红旗人。
光绪十三年任。
官署
宁古塔副都统公署大堂五间,后堂七间,左司八间,内有承办处二间,右司六间、相连公仓办事官房三间。
康熙五年建仪门一座,大堂三间。
康熙五年建大堂之东银库三间、印楼一间,看库巡更房二间。
大堂之西果木楼二间,修理箭杆匠役等住房三间。
雍正四年建仪门前左傍前锋营三间,右门傍虎枪营三间,相连番役厅事房二间。
康熙三十八年改修大门之左右西翼办事房各三间,衙署周围板墙八十五丈。
乾隆五十六年改为官修看守城垣三门巡更房各二间,原系兵力捐修。
乾隆三十一年改为官修。
城内南门里副都统居住正房五间,左右厢户各三间,二门一座,二堂五间,左右配房各二间,仪门一座,大门三间,东有郭什哈住房四间,西有听事房三间,院墙九十丈,于乾隆四十七年改为官修。
又马棚三间,南更门一座,大门外东西板辕门各一间,棚栏四十丈,于乾隆四十八年改为官修。
城内东门里北原设公仓八座,每座五间,计四十间。
城外东南隅相距二里许,原设义仓六座,每座五间,计三十间。
又城东三里许教埸演武厅三间,迤东有原设火药局二间,城内西北隅有囚犯狱一座,狱墙周围二十八丈,狱内囚犯正房三间,巡更西厢房二间,监外官房三间,又巡更房三间。
又城外西南原设官参局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二门一间,东大门三间。
学校:
城内东南隅文昌庙北有汉义学三间,又添修汉义学五间,于光绪八年建.又北有满义学五间。
田赋
宁古塔额征民地四万五千五百十六亩,上则地每亩徵银三分,中则地每亩征银二分,下则地每亩征银一分。
上则地每亩征米六升六合,中则地每亩征米四升四合,下则地每亩征米二升二合。
每米一石折银一两。
新增乾隆四十六、七年丈出流民垦地一千三百二十一亩,不分等则,每亩征银八分,征米四合年勺二抄五撮,共征银一千六百九十八两四分六厘。
按年收库造册报省,以备抵充兵饷。
宁古塔额征税银一千五百八十六两二钱一分二厘八毫,内除给差役饭食银一百五十八两六钱二分一厘二毫八丝外,实剩银一千四百二十七两五钱九分一厘五毫二丝,按年造册报省。
以备抵充兵饷。
原有当儲十一家,每家按年征银二两五钱,于光绪十三年报请开除荒闭当铺六家,现有当铺五家,计征银十二两五钱,按年归入稅册内报销,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间奉文另造征信册报省。
征收烧锅票课钱一万吊,按年分为春、秋二季收齐,备抵兵饷。
征收各商七厘,捐钱四千一百吊,又子光绪十三年六月间奉文加添四厘,捐钱二千三百四十二吊八百五十文,二共钱六千四百四十二吊八百五十文,按年春、秋二季解省。
征收斗税钱七百吊,内除拨抵税银及津贴衙役等饷银需用外,实剩解省银饯三百七十三吊六百文。
征收盐税钱二百四十五吊六百七十文,于光绪十一年正月奉文。
征收油税钱五百六十八吊四百八十八文,于光绪十年十二月奉文。
征收各商土药行票捐银并无定额,尽收尽解,按三个月造册一次报省。
官莊额纳粮地一千五百六十垧,扎额丁一百三十名,每名应纳谷三十石,共谷三千九百石,按年收入公仓存贮。
坛庙
天坛:
在城西南相距四里许,胡尔哈河南岸。
先农坛:
在城东南相距三里许,在风云雷雨庙内,于道光六年建。
风云雷雨电雪神庙:
在先农坛内,道光六年建。
孔圣庙:
在城内东南隅,康熙三十二年建。
文昌庙、魁星楼:
在城内东南隅孔圣庙之东傍,嘉庆二十三年建。
关帝庙:
在城外迤东相距三里许,康熙四年建。
其庙院内左傍有文昌庙,右傍有马神庙,大殿后有关圣帝君。
三代神祠:
于雍正六年敕修。
又东北隅有昭忠祠,嘉庆九年建。
后于同治八年奉文移建城东三里许。
又关帝庙三处:
一在西关路北,其庙院内左有酒仙庙,右有牛王庙,中有木牌楼,对面戏楼,于乾隆四十年建。
一在城西十里许倚栏岗。
一在兴额哩温车和恩屯,距城北二十里许,在胡尔哈河北岸,依山停水,于乾隆五十年建。
弥勒院:
在城南门外路西,乾隆四年建。
三官庙:
在城外东北角,康熙二十一年建。
娘娘庙:
在三官庙东傍,康熙三十七年建。
依兰岗:
在城西相距十里有大山一座,柞树成林,荆棘遮经,山前修有关帝庙一座,庙前宽坦,数里至河。
大牡丹屯石桥:
在城西相距三十里有右桥,毗连两座,各阔一丈五尺,系民籍金姓油匠乐善自修。
屯内有古庙一座,名曰关帝神祠,前有河川。
沙兰站石桥:
在城西相距八十里有木桥一座,阔一丈五尺,畏二丈五尺。
桥下有河一道,水浅而宽,两岸平坡,河底大石堆垒,迤东有关帝庙一座。
黑石甸子木桥:
在城西相距一百余里,在黑石甸子石空处,任和尚募建。
觉罗洼子桥:
在城北相距四里有桥,毗连两座,一石一木,各阔一丈,长二丈。
小桥子屯:
在城东北十三里有桥,毗连两座,一石一木,各阔一丈,长一丈五尺。
胡什哈桥:
在城东北相距二十五里有石桥一座,阔一丈,长二丈。
以上各桥通乜河官路,随时修茸。
渡口
头道渡口,在城西南相距三里,于康熙年间捐置渡船一只。
二道渡口:
在城西南相距一里,于康熙年间捐置渡船一只。
三道渡口:
在城南街口,于早年间捐置渡船一只。
四道渡口,在城东南十五号原设,捐置渡船一只。
花莲沟渡口:
在城东相距五里,于早年间捐置渡船一只。
观音阁,在城西三里许,胡尔哈河北岸。
康熙三年建。
其院内右傍有地藏庙相接河伯神祠,于道光二十六年建。
山门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座。
火神、龙王庙:
在城外西北角,康熙四十九年建。
城皇庙:
在城东,康熙三十二年建。
左傍有瘟神庙,东南隅有土地祠,康熙六十一年建.
山神庙:
在城东,乾隆十二年建。
财神庙:
在城东牌楼外路北,康熙四十五年建。
天齐庙:
在城东,康熙五年建。
老君庙:
在城东天齐庙之东傍,康熙五年建。
苗,药、虫王庙:
在城东,康熙五十四年建。
三皇庙:
在药王庙内。
七圣庙:
在药王庙迤东,康熙五十四年建。
地藏庙,在城北三里许,雍正七年建。
古佛寺:
在城东南,乾隆四十五年重建。
一在城东北乾隆二十年建。
祈雨坛:
在观音阁西泼水泉迤西之石上,坛高二尺,周围二丈余,外围墙六丈。
观音庙:
在城东北相距五里,雍正八年建。
关帝庙:
在城北乜河,乾隆四十八年建。
又一在城西八十里许沙兰站,康熙十年建修。
石佛寺:
在城西南七十里旧东京城内东南隅,相传金时慈圣太后所建。
内有石佛一尊,高两丈余,后石首坠地,有石匠见之欲凿为碾,甫举锤,头忽痛,遂置之。
是夕吴汉槎,钱德维等同感异梦,于是举石首凑法像,冶铁固之,故址建刹,至今重修,香火甚盛。
石佛座前有石香享一鼎,高二丈余,周围二丈,向东南歪斜,其形欲倒,历经工匠置之不动。
后于同治四年重修庙时又欲正此亭,经工匠百余人仍置不动。
后工竣时,工匠俱食午饭,有红云一朵,降雨数点,闻有沥沥之声,众皆出视,其亭自正。
七圣庙:
在东京城东南隅有碑,院内右傍有古树一株,周十余围,至今香火甚盛。
疆域
宁古塔:
界址南至嘎哈里河,距城三百余里珲春界,北至阿穆阿兰河,距城三百余里三姓界,西至都林河,距城二百一十里吉林界,东至瑚布图卡伦,距城五百余里,东北至乌札库卡伦,距城八百余里;其迤东皆系俄界。
桥梁
七空桥:
在金上京迤北呼尔哈河之间、横河有置石桥七空,现已颓倒,旧述尤存。
又东十五里有横河石桥五空,出水面丈余,业已颓塌,仍存石迹。
大青石桥:
在城西相距三里许,阔二丈,长六丈,距上面两傍修砌石柱栏杆,桥下修砌石旋门,中流泉眼一道,名曰泼雪泉,由北向南流水汇入胡尔哈河,至冬不冰。
兴额哩温车恨渡口:
在城东北相距二十里,于早年捐置渡船二只。
七河屯渡口:
在城东北相距六十里,于早年指置渡船一只。
牛厂屯渡口:
在城西南相距六十里,原设捐置大小渡船二只。
三灵屯渡口:
在城西相距七十里,原设捐置大小渡船二只。
古迹
德林石:
在城西相距九十里,自额穆赫索罗湖东迤沙兰站之南,至虎尔哈河有大石,广二十余里,长一百余里,石面平如镜,洞穴大小不可数,或圆、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如口、如盂,其中如洞,深或丈许、或数尺,中有水泉澄然凝碧,夏无蚊虻,马鹿群嬉,名曰德林石,其名义不可解,俗呼为黑石甸子。
石缝中鱼或跃或出,入每得之。
石甸缝有土,生草木皆白,黄松树即生其处.平甸车马行其上如闻空洞之声,石块或损,便有水从罅隙出,探之深不可测。
海眼:
在石头甸子西十里余高山中,方圆八十余里,每日三潮与海相彷。
每至仲夏,日初出时,风平浪静,有巨鱼湧出波心,高约三丈,长十余丈,飞鸟不敢过其上,已午时始没,其出时,众鱼随之,皆浮水面,渔者因其出而网焉,必大获。
三灵坟:
在东京城北八里胡尔哈河北岸,有古墓三塚,已璇,旧址尚存。
内空阔如许,四围皆石条砌就,迄未悉何人之墓,俗呼古坟。
松音河:
在城西南一百里与阿布河并源,出玛尔胡哩窝集,北流入镜泊湖。
镜泊湖:
在城西南一百十里许有一大湖,土人呼为必尔滕。
源出长白山,群流凑集至此,遂成巨浸,广五六里,长七十余里,湖中有三山,曰峨莫贺帛阿山、阿克善山、牛录山,阿克善、牛录两山之间有岩。
曰白岩。
湖北岸山巅上建有大庙一所,四面湖水围绕,夏可行舟,非冬令,车马不可奔入。
其山尚产佳果而鲜可食,湖西北出枝水,入吊水楼。
吊水楼:
在城西南一百里许,镜泊湖西北隅出水处有一崖,高数十丈,名曰胡克图崖.湖水东注,水势汹溪,飞瀑蹑空,沸腾奔浪如雷吼,声闻数里,谓之响水.三、四月间日初出时,水光日色,红绿相映,霞彩缤纷可羡,崖傍奇异草木自发,旁崖四迤,石板零隆,无路可入,非乡人导引弗可自造.而水源无分冬夏如是川流,不能监涸成冰,出由湖源,入归牡丹江之上驶,今称吊水楼。
三道石亮:
在城西南相距六十里,下马莲河屯迤东,虎尔哈之河水东流,有南北横河石亮三道,蝣蜒石墙数层,相距不过三里之遥,傍岸陡崖,下游石矾向产褚鱼,两岸临近之家,依亮取鱼为生。
山川
二龙山:
在城南四十里许,卧龙屯迤南,二山环抱,山间有河一道,香磨二盘,依河水自可成磨,毋庸人工。
中间建立观音庵一所向北古刹。
此山形似二龙斗珠之貌。
向产樵材。
大王山:
在城东相距五里,高二里。
山上有古城,周围三里,正东西北三面,山陡不可上,南面一门。
博罗哈达山:
在城东北十五里许,山形如凉帽。
兴额哩温车恨山:
在城北二十里许,山上有关帝庙,
老黑山:
在城北三十里许,高三里。
山上平坦,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龟头,向东北长五里许入于胡尔哈河,与海浪河会处今称龙头山,高三十丈余,奉官挖壕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