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533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A型题

  40.补脾益气、润肺止咳宜蜜炙用,清热解毒宜生用的药物是:

  A黄芪B甘草C黄精D百部

  41.功专杀虫止痒的药物是

  A.雄黄B硫黄C土荆皮D蛇床子

  42.砒石入丸散内服,一次的用量是

  A2~4gB.0.2~0.4gC0.02~0.04gD0.002~0.004g

  43.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

  A.黄帝内经B医学心悟C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

  44.原方用法中特别注明“不用姜”的方剂是

  A二陈汤B苏子降气汤C定喘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45.加减葳蕤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黄精B白薇C桑叶D杏仁

  46.六味地黄丸和地黄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山药、熟地黄B茯苓、山茱萸C官桂、炮附子D泽泻、牡丹皮

  47.桑叶、菊花同用的方剂是

  A羚角钩藤汤B桑杏汤C清燥救肺汤D天麻钩藤饮

  48.桑螵蛸散的功用是

  A健脾益肾,收湿止带B固肾止带,清热祛湿C疏肝健脾,化湿止带D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49.金铃子散的功用是:

  A行气活血,通络止痛B行气出满,清热止痛C疏肝泄热,活血止痛D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50.张锡纯创制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的用意是:

  A补益肝肾B活血利水C祛瘀止痛D引血下行

  51.琼玉膏的功用特点:

  A滋补肺胃兼降逆气B滋补肺肾兼清虚热C滋阴润肺兼补脾气D补气生津兼以固肾

  52.二陈汤煎加乌梅的主要用意是:

  A滋阴生津B敛肺护正C生津止渴D涩肠止泻

  53.温经汤中配伍麦冬、阿胶的主要用意是:

  A养阴补血兼以活血B养血止血兼以化瘀C养血安胎兼清虚热D养阴润燥兼清虚热

  54.下列各项中,适宜用防风通圣散治疗的是

  A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臭*,胸脘烦热

  B外感风邪,内有郁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C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头痛身热,恶食腹痛者

  D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重拘急者

  55.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若下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治宜选用

  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

  56.患者咳嗽痰稠带血,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

  A咳血方B左金丸C泻白散D大补阴丸

  57.患者平素畏寒,手足不稳,刻下恶寒发热,语声低微,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宜选用:

  A參苏散B人参败毒散C玉屏风散D再造散

  58.患者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调,舌苔薄白,脉弦。

其治法为:

  A行气活血解郁B化痰理气解郁C疏肝理气解郁D和胃疏肝解郁

  59.患者咳嗽喘促,痰多质粘色白,咳吐不利,胸闷如窒,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选用: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B止嗽散合补肺汤C桑白皮汤合六君子汤D苏子降气汤合导痰汤

  60.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食少,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其辩证是:

  A痰湿中阻B脾虚湿阻C寒湿犯胃D饮停于胃

  61.患者胁腹疼痛拒按,疼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

  A大承气汤B不换金正气散C大柴胡汤D枳实导滞丸

  62.患者小便不畅数年,近一周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其治法是

  A健脾利尿B温肾利尿C温补脾肾,通利小便D益气升清,降浊利尿

  63.患者关格病史数年,突然出现汗多,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舌淡润,脉微。

治宜选用:

  A参附汤B生脉散C独参汤D补中益气汤

  64.患者痹病病史10余年,现关节酸沉麻木,腰背冷痛,伴心悸、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缓。

宜选用:

  A蠲痹汤B炙甘草汤C防风汤D独活寄生汤

  65.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

其诊断为:

  A淤血腰痛B湿热腰痛C寒湿腰痛D肾虚腰痛

  66.患者腹部积块坚硬,疼痛日渐加剧,面色萎黄,形脱骨立,舌质淡紫,无苔,脉无力。

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合少腹逐瘀汤B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C八珍汤合化积丸D四物汤合大黄蛰虫丸

  67.患者身目发黄,黄色较淡,心悸气短,肢体倦怠,乏力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其治法为: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B除湿化浊泄热退黄C清热利湿健脾和胃D补气养血健脾退黄

  68.患者时时眩晕,懒于行动,色白少神,食少便溏,腹部坠胀,脉虚,治宜选用:

  A归脾汤B人参养容汤C八珍汤D补中益气汤

  69.泄泻的基本病机是

  A.脾虚湿盛

  B.脾虚虚弱

  C.湿邪困脾

  D.寒湿中阻

  70.患者平素嗜食肥甘,近一周来出现小便浑浊,上有浮油,尿道热疼痛,口渴苦黄腻,脉濡数,其治法为

  A.清热化湿、利尿通淋

  B.清热化湿、开清降浊

  C.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D.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71.患者两周来,往来寒热,三日一发,热少寒多,胸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适宜选用

  A.柴胡桂枝子姜汤

  B.柴胡截疾饮

  C.何人饮

  D.清瘴汤

  72.活疗癃闭取关元,膀胱俞,其配方法是

  A.表里绿配穴

  B.上下配穴

  C.前后配穴

  D.同名经配穴

  73.位于第8胸椎轴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肝俞B.胆俞C.膀胱俞D.胃脘下俞

  7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悬钟穴主活病患的是

  A.下肢痿痹B.腹胀痛C.颈项强痛D.痴呆

  75.患者晨起突发颈项强痛,痛引肩臂活动受限,活疗除阿是穴,外劳外,不选用

  A.内关、肩髃B.中渚、肩髎C.后溪、肩井D、偏历、肩髃

  76.下列关于无瘢痕灸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选用较小的艾灸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C.每个艾灸要待燃尽后再更换新艾灸施灸

  D.适宜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

  77.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5寸的倆穴是

  A.足三里与条口

  B.神阙与关元

  C.悬钟与光明

  D.阴陵泉与地机

  78.下列各组经脉中,与痄腮关系密切的是

  A.少阳、阳月经

  B.阴阳、太阳经

  C.少阳、少阴经

  D.少阴、少阳经

  79.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补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先浅后深

  B.提插幅度小

  C.提插频率

  D.以上提用力为主

  80.根据针灸活疗原则:

热性病证宜

  A.补之

  B.疾之

  C.留之

  D.除之

  三、X型题:

121——180

  121.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

  A、对症治疗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因病选方

  122.下列各项中,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有

  A、孤阴不生B、阴中求阳C、阳病治阴D、阴损及阳

  123.下列各项中,属于肝与脾的生理联系的有

  A、气的运行B、血液的运行C、饮食的消化D、津液的生成

  124.下列各项中,与肾精不足相关的有

  A、耳鸣耳聋B、头发枯槁C、两目涩痛D、牙齿松动

  125.宗气的分布部位有

  A、蓄于丹田,注于气街B、积于气海,散于脘腹C、积聚于胸中D、贯注于心肺之脉

  126.下列各项中,与气的温煦作用相关的有

  A、体温的恒定B、血液的运行C、津液的输布D、脏腑的功能

  127.下列各项中,循行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有

  A、足少阴经B、足太阳经C、足阳明经D、足厥阴经

  128.痰饮的致病特点有

  A、阻滞气血运行B、影响水液代谢C、易于蒙蔽心神D、病证变幻多端

  129.下列各项中,属于“损其有余”的有

  A、阳中求阴B、热者寒之C、治寒以热D、阳病治阴

  130.下列关于“正治”的叙述中,准确的有

  A、正治又称为“从治”B、逆其病证性质而治C、顺从病证外在假象而治D、适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31.下列各项中,属于体征的有

  A、舌淡B、脉弦C、耳鸣D、喉中痰鸣

  132.引起嗳气的原因有

  A、宿食内停B、胃气虚弱C、寒邪客胃D、肝气犯胃

  133.下列脉象中,具有节律不齐特征的有

  A、促脉B、代脉C、动脉D、散脉

  134.可导致潮热的原因有

  A、阳明腑实B、邪入少阳C、湿遏热伏D、阴虚火旺

  151下列属于《景岳全书新方八暗引》原文的有

  A攻方之制,攻其实也B固方之制,固其泻

  C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D用散者,散表证

  152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有

  A石膏汤B普济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当归大黄汤

  153组成药物中含有牡丹皮的方剂有

  A秦艽鳖甲散B清胃散C犀角地黄汤D淸瘟败毒饮

  154组成药物中含有当归,枸杞子韵方剂

  A一贯煎B暖肝煎C右归丸D左归丸

  156五积散具有的功能有

  A发表温里B顺气化痰C活血化积D通便泻给

  157具有温中补虚作用的方剂有

  A吴茱萸汤B小建中汤C四君子汤D黄土塘

  158苏子降气汤证中属于“下虚”表现的有

  A腰疼脚弱B肢体浮肿C喘咳痰多D呼多吸少

  159葛根黄芩黄连汤可用以治疗

  A热利九表证者B势利有表证者C湿热痢疾D热毒血痢

  160下列各项中,可用右归丸治疗的有

  A先天禀衰,阳痿无子者B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者

  C火不暖土,大便不实,完谷不压者D肾阳不足,腰膝软弱,下肢浮肿者

  161治疗久哮肺肾的虚证,可选用的方剂有

  A金水六君煎B补肺汤C麦门冬汤D生脉地黄汤

  162肋痛的治疗方法有

  A温经散寒B祛瘀通络C清热利湿D养阴柔干

  163属于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有

  A起病缓与急B热势高于低C体质虚与实D病程长于短

  164治疗股胀时,适宜用逐水法的有

  A腹水较多者B大便不通者C利尿无效者D小便不利者

  165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血证有

  A鼻血丑B吐血C齿血丑D便血

  166下列各项中,属于痫病病因的有

  A禀赋不足B脑都外伤C七情失调D食欲不节

  167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口干咽燥,乏力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A黄芪建中汤B益胃汤C一贯煎D番砂六君子汤

  168下列病证可转化为肺胀的有

  A咳嗽B喘证C哮病D肺痈

  169消渴病出现多尿的病机有

  A肺失治节,水液直下B肺不布津C脾气亏虚,运化失常D肾气亏虚,失于困摄

  170下列各项中,属于咳血症候的有

  A燥热伤肺B肝火才肺C阴虚肺热D胃热炽盛

  171下列病证中,可见肢体瘦削枯萎的有

  A痹证B中风C痿证D痉证

  172属于水肿阳水辨证要点的有

  A全身迅速水肿B腰以下肿甚C肿处按之凹陷不易恢复D肿处皮肤绷急光亮

  173用于确定下肢三阴经穴纵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B胫骨内侧下方至内踝尖

  C股骨大转子至髁横纹D髁横纹至外踝尖

  174常用于治疗脾病的腧穴有

  A太白B章门C梁门D三阴交

  175下列腧穴中,位于腕横纹上3寸水平线的有

  A间使B秦老C郗门D偏历

  176支沟穴的主治病症有

  A便秘B瘰疬C耳聋D肋痛

  177下列腧穴中,属于阴阳胃经的有

  A犊鼻B丘C厉兑D解溪

  178下列特定穴中,既属于八会穴又属于募穴的有

  A章门B中脘C膻中D期门

  179下列关于皮肤针的叙述中准确的有

  A叩刺时要保持针尖与皮肤垂直B垂刺适用于实证,新病

  C叩刺部位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D不可用于治疗五官疾病

  180下列各项中,属于选部选穴的有

  A治疗鼻渊取阿陵泉合谷B治疗哮喘取尺泽列缺

  C治疗高热选曲池大椎D治疗耳聋选中渚太溪

  40.补脾益气、润肺止咳宜蜜炙用,清热解毒宜生用的药物是:

  A黄芪B甘草C黄精D百部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对甘草主治功效的理解。

  41.功专杀虫止痒的药物是

  A.雄黄B硫黄C土荆皮D蛇床子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药的功效,土荆皮功效:

杀虫止痒

  42.砒石入丸散内服,一次的用量是

  A2~4gB.0.2~0.4gC0.02~0.04gD0.002~0.004g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药的用量。

  43.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

  A.黄帝内经B医学心悟C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

  答案B。

本题考查考生对"八法"的掌握,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医学心悟》。

  44.原方用法中特别注明"不用姜"的方剂是

  A二陈汤B苏子降气汤C定喘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答案C。

这里主治之证因有内热而不用,以免加重痰热。

  45.加减葳蕤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黄精B白薇C桑叶D杏仁

  答案:

B。

考查方剂组成: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46.六味地黄丸和地黄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山药、熟地黄B茯苓、山茱萸C官桂、炮附子D泽泻、牡丹皮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对六味地黄丸和地黄饮子组成的掌握。

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地黄饮子药物组成:

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生姜、大枣。

  47.桑叶、菊花同用的方剂是

  A羚角钩藤汤B桑杏汤C清燥救肺汤D天麻钩藤饮

  答案:

A。

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只有桑叶,天麻钩藤饮两药均无。

  48.桑螵蛸散的功用是

  A健脾益肾,收湿止带B固肾止带,清热祛湿C疏肝健脾,化湿止带D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答案:

D。

本题考查考生对桑螵蛸散功用的理解与掌握。

  49.金铃子散的功用是:

  A行气活血,通络止痛B行气出满,清热止痛C疏肝泄热,活血止痛D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答案:

C。

本题考查考生对金铃子散功用的理解与掌握。

  50.张锡纯创制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的用意是:

  A补益肝肾B活血利水C祛瘀止痛D引血下行

  答案:

D。

此题考查药物在方剂中具体应用。

  51.琼玉膏的功用特点:

  A滋补肺胃兼降逆气B滋补肺肾兼清虚热C滋阴润肺兼补脾气D补气生津兼以固肾

  答案:

C。

本题考查考生对琼玉膏功用的理解与掌握。

  52.二陈汤煎加乌梅的主要用意是:

  A滋阴生津B敛肺护正C生津止渴D涩肠止泻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对二陈汤煎加乌梅主要用意的理解与掌握。

  53.温经汤中配伍麦冬、阿胶的主要用意是:

  A养阴补血兼以活血B养血止血兼以化瘀C养血安胎兼清虚热D养阴润燥兼清虚热

  答案:

D。

本题考查考生对温经汤中配伍麦冬、阿胶主要用意的理解与掌握。

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

  54.下列各项中,适宜用防风通圣散治疗的是

  A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臭*,胸脘烦热

  B外感风邪,内有郁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C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头痛身热,恶食腹痛者

  D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重拘急者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对防风通圣散主治功用的理解与掌握。

防风通圣散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外感风邪,内有郁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55.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若下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治宜选用

  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加人参汤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四逆加人参汤的主治功效的掌握与理解。

四逆加人参汤:

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56.患者咳嗽痰稠带血,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

  A咳血方B左金丸C泻白散D大补阴丸

  答案:

A。

此题考查方剂的主治,咳血方的主治为:

咳嗽痰稠带血,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57.患者平素畏寒,手足不稳,刻下恶寒发热,语声低微,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宜选用:

  A參苏散  B人参败毒散  C玉屏风散   D再造散

  答案:

D。

本题考查考生对再造散主治功用的理解与掌握。

再造散主治:

阳气虚微,复感外邪之平素畏寒,手足不稳,刻下恶寒发热,语声低微,舌淡胖,脉细无力。

  58.患者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调,舌苔薄白,脉弦。

其治法为:

  A行气活血解郁  B化痰理气解郁  C疏肝理气解郁  D和胃疏肝解郁

  答案:

C。

本题考查考生对郁证的理解与掌握。

此证为郁证 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

  59.患者咳嗽喘促,痰多质粘色白,咳吐不利,胸闷如窒,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选用: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B止嗽散合补肺汤C桑白皮汤合六君子汤D苏子降气汤合导痰汤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咳嗽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患者咳嗽喘促,痰多质粘色白,咳吐不利,胸闷如窒,舌苔白腻,脉滑。

为咳嗽,痰湿阻肺证。

痰湿壅阻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

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60.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食少,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其辩证是:

  A痰湿中阻B脾虚湿阻C寒湿犯胃D饮停于胃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呕吐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食少,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属于呕吐的痰饮内停于胃。

  61.患者胁腹疼痛拒按,疼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选用:

  A大承气汤B不换金正气散C大柴胡汤D枳实导滞丸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少阳阳明合病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62.患者小便不畅数年,近一周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其治法是

  A健脾利尿B温肾利尿C温补脾肾,通利小便D益气升清,降浊利尿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癃闭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此证属于癃闭之脾气不升证,治以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63.患者关格病史数年,突然出现汗多,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舌淡润,脉微。

治宜选用:

  A参附汤B生脉散C独参汤D补中益气汤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关格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此证为关格之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急用参附汤急救阳气。

  64.患者痹病病史10余年,现关节酸沉麻木,腰背冷痛,伴心悸、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缓。

宜选用:

  A蠲痹汤B炙甘草汤C防风汤D独活寄生汤

  答案:

D。

此证为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不足,治以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

  65.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

其诊断为:

  A淤血腰痛B湿热腰痛C寒湿腰痛D肾虚腰痛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腰痛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属于寒湿腰痛。

  66.患者腹部积块坚硬,疼痛日渐加剧,面色萎黄,形脱骨立,舌质淡紫,无苔,脉无力。

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合少腹逐瘀汤B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C八珍汤合化积丸D四物汤合大黄蛰虫丸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积证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方药的理解与掌握。

此证为积证之正虚淤结证,治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

  67.患者身目发黄,黄色较淡,心悸气短,肢体倦怠,乏力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其治法为: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B除湿化浊泄热退黄C清热利湿健脾和胃D补气养血健脾退黄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黄疸病因病机及主症、治法的理解与掌握。

此为阴黄之脾虚湿滞,气血亏虚,治以补气养血健脾退黄。

  68.患者时时眩晕,懒于行动,色白少神,食少便溏,腹部坠胀,脉虚,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人参养容汤   C八珍汤   D补中益气汤

  答案:

A。

此条为眩晕之气血亏虚证,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用归脾汤。

  69.泄泻的基本病机是

  A.脾虚湿盛

  B.脾虚虚弱

  C.湿邪困脾

  D.寒湿中阻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泄泻基本病机的理解与掌握。

  70.患者平素嗜食肥甘,近一周来出现小便浑浊,上有浮油,尿道热疼痛,口渴苦黄腻,脉濡数,其活法为

  A.清热化湿、利尿通淋

  B.清热化湿、开清降浊

  C.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D.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泄泻基本病机的理解与掌握。

此为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71..患者两周来,往来寒热,三日一发,热少寒多,胸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适宜选用

  A.柴胡桂枝干姜汤

  B.柴胡截疾饮

  C.何人饮

  D.清瘴汤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疟疾病因病机及主证、治法用药的理解与掌握。

患者两周来,往来寒热,三日一发,热少寒多,胸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属疟疾之寒疟证,适宜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72.活疗癃闭取关元,膀胱俞,其配方法是

  A.表里绿配穴

  B.上下配穴

  C.前后配穴

  D.同名经配穴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经络配穴的理解与掌握。

关元、膀胱俞分别为小肠的腹募穴、背俞穴。

  73.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肝俞B.胆俞C.膀胱俞D.胃脘下俞

  答案:

D。

本题考查考生对背俞穴的理解与掌握。

  7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悬钟穴主活病患的是

  A.下肢痿痹B.腹胀痛C.颈项强痛D.痴呆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悬钟穴主活功效的理解与掌握。

悬钟的主治为:

下肢痿痹腹胀痛颈项强痛痴呆、中风。

  75.患者晨起突发颈项强痛,痛引肩臂活动受限,活疗除阿是穴,外劳宫外,不选用

  A.内关、肩髃B.中渚、肩髎C.后溪、肩井D、偏历、肩髃

  答案:

  76.下列关于无瘢痕灸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选用较小的艾灸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C.每个艾灸要待燃尽后再更换新艾灸施灸

  D.适宜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无瘢痕灸使用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C选项为瘢痕灸的方法。

  77.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5寸的倆穴是

  A.足三里与条口

  B.神阙与关元

  C.悬钟与光明

  D.阴陵泉与地机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骨度分寸定位法的理解与掌握足三里犊鼻下3寸,条口为上巨虚穴下2寸,上巨虚穴为犊鼻下6寸,故两穴距离5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