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34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docx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学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四纪地质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略)

表1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据InternationalStratigraphicChart,2009.表格中数据为下界年龄)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①人类出现:

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②大规模冰川作用:

第四纪时期,地球两极均存在大陆冰盖,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③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波动,发生了频繁的、大幅度海平面升降。

④活跃的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如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的移动)

垂直运动(如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

⑤其他:

如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各种灾害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二、第四纪沉积物

(一)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①岩性松散(除海滩岩、火山岩、强钙质胶结的沉积物外)——是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重要特征。

②成因多样————几乎包括了所以外力成因的沉积物。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④厚度差异大————厚度从厘米级到数百米。

⑤不同程度地风化——

如早更新世:

全风化到半风化中更新世:

半风化

晚更新世:

薄的风化皮全新世:

未风化

⑥含哺乳动物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多存于洞穴堆积、河湖相堆积。

(二)第四纪沉积物岩性

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

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人工堆积物。

表2碎屑粒级分类与Φ值关系

(三)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

1、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标志

1)沉积学标志

(1)岩性

Ⅰ.砾石((>2mm))

a.砾性(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砾石的岩性不同)b.砾径

c.砾向d.砾态(圆度球度扁平度)

e.表面特征(擦痕擦口压痕撞痕砸痕)f.风化程度(全风化半风化未风化)

Ⅱ.砂和粘土(<2mm)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a.粒度特征

b.石英砂的表面特征

(2)沉积结构

Ⅰ.流动营力结构

a.定向结构叠瓦式河流b.非定向结构离散式急流快速堆积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弥散分布在砂土中片流充填式巨砾间充填无数后续水流的细砾河流和洪流

Ⅱ.非流动营力结构

a.定向结构

冰楔式(冻融作用挤压)多边形式(冻融作用)

b.非定向结构

架堆式(重力堆积以点接触)层间式(假层理)

(3)沉积构造

Ⅰ.层理Ⅱ.楔状体Ⅲ.结核

Ⅳ.网纹构造(蠕虫构造)中国南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中的一种普遍次生构造。

特征是白色粘土条带穿插于红土中。

2)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流--洪积扇

(2)间接地貌标志相关沉积物:

地貌与沉积物的相关性

3)环境标志

(1)有机环境标志

Ⅰ.海相化石Ⅱ.淡水化石Ⅲ.其他陆相生物化石

(2)无机气候标志

Ⅰ.黄土、岩盐、石膏--干旱;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Ⅱ.粘土矿物

2、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及其分类

附:

各种成因沉积物的野外鉴定

1、坡积物:

(1)分布:

山坡坡脚。

形成坡积裙

(2)岩性:

以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

角细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成分与斜坡上基岩一致。

(3)结构与构造:

平面上近坡部分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

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

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垂直坡面上:

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

表面常发育古土壤。

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4)厚度与斜坡形态和坡面流速有关。

2、洪积物:

(1)分布:

冲沟口。

形成洪积扇;泥石流的扇形地貌不明显,冲沟中堆积物较多。

注意与冲积扇的区别

(2)岩性:

主要是砾石、砂、粘土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

砾石的磨圆差,粒径大小悬殊。

泥石流的砾石悬殊更大,表面泥质更多。

洪积物具有相带性,泥石流沉积物不具有相带性。

(3)结构与构造:

具“多元结构”:

槽洪相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

砾石透镜体代表古河道位置。

砾石ab面逆指上游。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

3、冲积物:

(1)分布:

河谷及谷坡。

形成台阶地貌。

(2)岩性:

主要是砾石、砂、粘土。

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砾石层、砂层、粘土层分开。

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3)结构与构造:

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4、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1)分布:

冰碛物比较复杂。

冰水沉积物多分布在低处。

(2)岩性:

主要是砾石和粘土。

杂乱堆积。

具有泥包砾现象。

砾石大小相差悬殊。

磨圆和分选多很差。

砾石的表面具有压坑、擦痕、磨光面。

五角状、三角状、熨斗状

(3)结构与构造:

无层理,杂乱堆积。

砾石的a轴平行冰川运动方向。

野外需要测量a轴的方向。

5、重力堆积物:

(1)分布:

陡壁下。

形成倒石锥或倒石堆。

(2)岩性:

主要是角砾石。

粘土极少。

砾石大小相差悬殊。

磨圆和分选多很差。

具有撞击痕迹。

(3)结构与构造:

无层理,杂乱堆积。

无磨圆和分选性。

砾石之间为架状接触。

6、洞穴堆积物:

(1)分布:

岩溶洞穴或裂隙。

应区分洞穴堆积和裂隙堆积。

洞穴堆积分布溶洞中。

裂隙堆积分布裂隙中。

(2)岩性:

主要是砾石、角砾石、粘土、钙板、钟乳石。

流水沉积:

砾石层、粘土层;重力堆积:

角砾石;化学沉积:

钙板、钟乳石

(3)结构与构造:

流水沉积:

层理发育,砾石磨圆和分选性较好。

重力堆积:

无层理,砾石棱角状。

化学沉积:

发育纹层层理。

三、地貌

(一)地貌形态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二)地貌成因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原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如山岳平原的形成及其相对高度的增大变化。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补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近海洋水准面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三)地貌相对等级分类:

(1)巨型地貌大陆、洋盆、大陆边缘

(2)大型地貌山地、丘陵、平原

(3)中型地貌山岭(分水岭)、谷地(河谷)

(4)小型地貌断层崖、地震裂缝…

(5)微型地貌山洞,岩峰…

(四)地貌发展的旋回性

美国地貌学W.M.Davis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

a.幼年期:

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

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

“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

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

起伏微弱而无限延长(指时间)。

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

地貌旋回是美国人戴维斯(W.M.Davis)1899年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个平坦地区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地壳稳定条件下,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地貌发育阶段,称为一个侵蚀旋回。

再一次的地壳运动后,准平原再度被抬升,地貌又进入一个新的侵蚀旋回,称侵蚀回春。

后来戴维斯又考虑到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划分了冰蚀旋回、干燥旋回、海蚀旋回等。

这一学说,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地貌发展的阶段性,对地貌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他所假设的构造运动条件过于简单、机械,对侵蚀旋回发育阶段仅用演绎的方法,是比较片面的。

四、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展开论述Ref.)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Keywords: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与季风,洋流系统快速调整

(二)新构造运动Keywords:

地壳双模式分布,青藏高原隆升(例)

(三)人类活动影响Keywords:

荒漠化,盐碱化,CFCs,核冬天

外因:

太阳辐射量,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彗星撞击等。

内因:

岩石圈板块构造

Ref.

WilliamsM.A.J.etal.QuaternaryEnvironments.刘东生等[译]第四纪环境.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13-21.

第九章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概述

一、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据

1.放射性定年法

(1)宇宙成因核素

①14C法

14C测年是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最常用、一般也最可信的方法,其理论严格,技术成熟,而且适用于14C测年的样品品种多且容易找到。

14C法可测对象包括树木、木炭、泥炭、粘土、贝壳、珊瑚、钙质结核、洞穴沉积物等。

适用测年范围100aBP~50kaBP.近年来,由于小样品14C低本底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AMS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其测年下限可延长至7万年,而且用于分析14C的样品量少至10毫克甚至几十微克,从而开拓了14C法研究的新天地。

如夏商周断代的年龄框架就是通过14C年龄测定建立的。

②10Be和26Al

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作为第四纪计时器,是AMS研究热点。

目前,通过研究控制初始10Be浓度的各种因子及海洋沉积物10Be/9Be值,完善了深海沉积物及锰结核的10Be的测年方法,由于26Al的产生行为与10Be相似,这方面也用26Al/10Be的值。

10Be和26Al已被成功用来测定地表暴露、埋藏和沉积年龄,估计风化—侵蚀速率,探讨各种地表过程,适用于距今万年至数百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

③36Cl

36Cl定年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第四纪地质事件测年的新方法。

由于AMS的应用提高了36Cl的测试精度,也使36Cl法成为第四纪重要的年代学研究方法。

在我国36Cl已有一定的发展。

(2)放射性同位素法

①40K-40Ar法和39Ar-40Ar法

40K-40Ar法和39Ar-40Ar法为常用于火山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中含K物质的测量方法。

近年来,超低底本超高灵敏惰性气体质谱仪的发展,提高了40Ar的测限。

激光显微探测技术使39Ar-40Ar法测年可应用于岩石中的单矿物,并使得测年的样品用量降低(1mg即可),减小了分解矿物麻烦,且解决了样品非均性测年困难。

②铀系不平衡法

铀系不平衡定年方法是基于铀的母体和子体核素随时间增长或衰退,再在铀系中重新建立平衡,可用于各种含U、Th物质的定年。

其测年范围可从现代到1MaBP。

主要成功体现在对珊瑚礁及纯净未风化洞穴碳酸岩的测年,对深海沉积物和动物化石测年也取得成效。

近年来TIMS和MC-ICP-MS的发展使测年所需样品量和测量时间大大减少,精度更高,且有进行微区测年的前景。

(3)核辐射方法

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dating,简称TL)、光释光(OpticStimulatedLuminescence,简称OSL)和电子自旋法(ElectronSpinResonance,简称ESR)等方法的测年原理并非直接基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而是依赖于样品中石英、长石等在放射性射线辐射下的累积效应。

1TL法

TL法可用于确定陶器烧制的时代和确定烧过的燧石最后一次受热时间,也可测定深海沉积物、黄土和河湖相粉砂沉积的时代以及埋藏土壤埋藏时代。

但对这些沉积物进行精确测年尚有不少问题需探讨,首先面临的就是热释光的晒退效应问题,另外沉积物的元素、矿物组成、粒度以及地下水的变动等许多因素也影响测年精度。

目前,选用单矿物、选取特定波长范围的TL信号,有可能提高TL法测沉积物年龄的精度并拓延其测年范围。

2OSL法

OSL法是TL法测年的新进展。

它排除了(至少降低)TL法中残余信号的干扰。

近年的突出进展是单片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光释光测年的许多问题,它的应用为快速沉积不均匀晒退的沉积物,如洪积物、冰积物及风暴沉积物等的年代测定提供可能性。

③ESR法

ESR测年的范围很广,包括骨骼、牙齿、软体动物壳体、磷灰岩晶体、石灰华、钟乳石、火山玻璃和长石晶体、石膏晶体及取自断裂带的变形石英颗粒等。

ESR法主要优点是所需样品的规格小(约0.25g)及可测物质年龄范围广(数百万年),因而随着该方法的发展,它有可能覆盖14C的较老界限和其它同位素技术如K-Ar法年轻极限间的时间间隔。

ESR法对第四纪冰碛物的测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测年结果所建的沉积序列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对比,对海岸风成沙的测年也具有可能性。

(4)裂变径迹法

238U自发裂变成两个碎片,它们在穿越固体时能在矿物晶格中崩裂形成一条严重损伤的狭窄径迹。

径迹的数目与诱发它的铀的含量成正比,所以铀含量个径迹的密度是定年的两个必备条件。

目前裂变径迹法主要用于火山灰的年龄测定,此外还应用于热事件、考古材料的定年以及测定地貌演化和海底扩张的年龄和速度。

2.磁性地层法

地球磁场在过去以各种方式变化,包括地磁极的南北极倒转、极性漂移等,蕴含于这些物质中的磁性特征的测量可通过已建立的倒转和其他变化层序的对比确定其年代。

极性倒转是地球磁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磁场有规律地频繁发生过极性倒转,据此得出的全球性5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已广泛用于确定第四纪地层的地质年龄。

除地磁性倒转外,还有磁性位置极短的移动,即偏移。

古地磁年代学为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3.生物法

①动植物演化

如孢粉分析法(第四纪沉积物中孢子花粉颗粒异常丰富和分布广泛,因而它们比其它任何化石更多地利用来建组合生物带)。

另外发现于陆相第四纪沉积物中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是骨骼和牙齿),在确定年龄上可能要比其他化石组合迅速一些。

如今已证实软体动物对年龄测定有用,特别应用于第四纪早期的测年。

②树木年轮法

它是利用气候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年轮计时的方法,当起始时间确定时,这也是一种可以给出准确年代的测年方法。

③地衣生长法

地衣生长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推算出地衣的生长曲线,再以该曲线为标准,确定出地衣生长的基物的年龄。

4.岩石地层法

此类方法是基于对比进行测年,如地层层序、构造期次仅用于确定地质体形成的时代和新老关系。

如沉积纹层目前主要用于测定湖泊沉积物,建立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

如把纹泥确定的相对年龄与用某种沉积物测量的日历年龄相结合,便可建立起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时间序列[4];而且这种季节纹泥不会因为测年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其相对年龄值,据此也可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的各种周期及一些更短的周期事件(如厄尔尼诺)。

5.考古法

第四纪沉积物所含有的人类活动的许多遗存,可以进行对比测年和数值测年。

如沉积物中的“文化层”,陶器或铜器上粘附的烟炱、珍贵的甲骨、古藏经卷、岩壁上的画像文字本身等都可以用于人类出现后的年代测定。

6.其他方法

①岩石漆岩石漆中的显微层理有可能记录了古气候干湿变化的信息,而显微层理的结构是地貌面新老的一种反映,因此,岩石漆用于年龄测定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②氨基酸外消旋法(AAR) 它是利用氨基酸对映(或非对映)异构体之间转化反应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的原理来计时的方法,适用范围是几百年至几百万。

目前认为,深海沉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中的骨化石是较理想的测年材料。

二、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古环境参数:

【物理】:

温度、湿度、降水量、干燥度、大气微粒数、太阳黑子活动、地磁场等。

【化学】:

大气CO2、CH4、S、N2O,CFCs,降水、地下水、海水等的化学成分。

【生物】:

生物种类、数量等。

(一)AAR测温法

(二)稳定同位素法(C、O、H)重点,展开论述

(三)历史气候研究法

 

第十章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一、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地史上5大冰期:

早元古(~2.3Ga)、晚元古(800-600Ma)、O-S(500-450Ma)、C-P(~300Ma)、Q

五大冰盖:

南极洲冰盖;格陵兰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美劳伦泰冰盖;西伯利亚冰盖。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

(一)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

1.宏观标志

(1)岩石气候标志

岩性、结构、构造、成因。

以下展开,如:

A、颜色

紫——红——橙——黄——灰

暖—————————————冷

B、成因类型

寒冷沉积物冰碛物、冰川漂砾、深海浮冰砂、寒冻洞穴角砾等…

温暖沉积物红粘土风化壳、珊瑚堆积、石钟乳、古土壤、沼泽沉积等…

干旱沉积物风成沙、黄土、盐类沉积、风棱石等…

(2)地貌气候标志

•寒冷气候:

冰川、冻土地貌

•温暖气候:

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干旱气候:

风蚀、风积地貌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典型地貌: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年均温0︒C,可推算冰期古雪线下降时的降温值。

古冰楔和冻褶构造——发育于永久冻土层中,年均温-2~-9︒C间。

沙丘和湖岸线——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干湿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3)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原理:

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

A、植物化石:

植物是陆地上最敏感的气候标志。

Keywords:

孢粉、植硅体、(树轮)、(木炭碎屑)

a、生态分析

现生种属类比法;大气降温率推算法

b、叶片形态分析-叶相学

Dicher(1973)指出叶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纬度的增加大型叶的种的比例减少,而小型叶的比例增加。

叶缘:

全缘叶的统计,推测气候类型;

叶脉密度、形式:

单位面积内的叶脉数量;

滴水尖:

使叶面上的水迅速排放,而不致于叶子因渍水而腐烂。

c、孢子花粉分析

推断古气候的冷热演变:

推算古降温值:

利用化石暗针叶林与现代林线的差值(类似于古冰斗的研究方法)

d、年轮分析:

年轮宽——湿热;年轮窄——干冷

B、哺乳动物化石: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寒冷:

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温暖:

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半干旱(草原环境):

啮齿类、草食动物

C、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a、典型种属法:

冰岛北极蛤(冷水种);牡蛎(温水种)

b、组合比较法:

根据生物化石反映的纬度变化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c、珊瑚化石:

水温20︒C,水深<20m,盐度35‰。

是良好环境的指示计。

D、其他微体动物化石:

包括海相有孔虫、介形虫等

窄温性示冷示暖有孔虫常用于第四纪海洋古气候的分析。

喜冷:

饰带透明虫;喜暖:

门氏元球虫

2、微观气候标志:

(1)氧同位素(δ18O)

冰期:

海洋沉积物中O18/O16__高

极地冰盖中O18/O16__低

(2)粘粒分子率:

SiO2/Al2O3、SiO2/Fe2O3

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

(3)CaCO3:

海洋中:

冰期——CaCO3高

间冰期——CaCO3低

(4)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分析,如Sr/Ba比等

(5)磁化率:

磁化率大——温湿

磁化率小——干冷

(6)沉积物粒度参数:

如黄土粒度分析

(7)粘土矿物:

高岭土——湿热

伊利石——干冷

其他如重矿物组合分析、石英砂SEM扫描等…

(二)重要概念和参考文献

1、末次间冰期——全球平均年I气温比现今高2~3℃,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由三个温暖阶段(MS5a、c、e)和两个相对寒冷阶段(MIS5b、d)构成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75~130kaBP.)

2.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

在北美被称为魏克塞尔,欧洲称威斯康星,在阿尔卑斯称雨木。

历时约6.5万年(75~10kaBP),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MIS4、3、2)。

3、末次冰盛期(LGM)——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日历年龄约为21~18kaBP(Bard,1999)。

聂高众等(1996)根据黄土粒度曲线认为LGM约在20~18kaBP。

4、冰后期--指末次冰期冰川作用之后,全球又进入到一个较温暖的时期。

5、小冰期(LIA)——全新世以来气温最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公元1430~1850年。

6、中世纪暖期(MWP)——中世纪暖期(MedievalWarmPeriod,简称为MWP),又称为中世纪气候最佳期(MedievalClimateOptimum)或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ClimateAnomaly)。

10世纪至13世纪出现的相对温暖的时期,在欧洲的部分地区、北美洲和大西洋等地区最为明显,中国也存在此暖期的证据。

中世纪暖期通常与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讨论有关。

7、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Dryasevent):

新仙女木期是冰期向全新世过渡中发生的一次最重要的气候回返事件。

在晚冰期后的急剧升温过程中,大约在距今11~10ka,气候突然出现短暂(持续约1.3ka)的逆转,这一现象被称为YoungerDryas事件(简称Y.D.事件)。

1.29万年前,北美长毛猛犸象、剑齿虎、骆驼和树獭、美洲狮突然灭绝,与此同时,克劳维斯人也突然消失。

此后,地球经历了一个长达1300年的气候强变冷的“春寒期”,即新仙女木(YoungerDryas)期。

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一万七千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回升。

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被水淹没。

到了一万三千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就在这时,在12640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TheYoungerDryasEvent,简称YD)。

它的得名来由是,在欧洲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的残骸。

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件。

8、哈因里奇事件(Heinrichevent):

末次冰期在70000-l0000aBP中6次冷事件,分布呈准周期性。

德国水文研究所的Heinrich发现大西洋东北部水深4000m左右的13万年沉积中,有多次粗碎屑的冰筏沉积物和冷水浮游有孔虫相对含量的高峰同时出现,一共发现11层,其中尤以冰期的6层最为显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Heinrich事件。

哈因里奇层的两个显著特征是:

①每层中含有快速堆积的丰富的碳酸盐碎屑物质;②6个哈因里奇层记录着当时海面海冰温度较低、盐度降低以及浮游有孔虫迅速减少的现象。

9、D-O旋回:

Dansgaard等和Oeschger等指出了冰芯中O与降尘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欧洲湖泊记录的对应性,这类变化被Broecker称为Dansgaard-Oes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