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243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讲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ocx

第五讲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五讲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导言

♦欧盟:

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

♦日本: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的经验

♦韩国:

推行新村运动的经验

♦巴西:

城乡发展失衡的教训

♦国外经验与启示

导言

♦中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v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v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

♦国外:

没有“三农”提法

v农业政策涵盖“三农”问题

v各国关注重点不同

v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关注重点也不同

案例国家基本情况比较

一、欧盟:

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的经验

♦公共物品(publicgood)√

♦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欧盟概况

♦1957年欧共体成立: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个国家

♦1995年15国,2004年25国

(一)欧盟农业政策的背景

♦西欧城乡一体化过程起步早,二战前城乡差别已很小

v城乡基础设施都高度发达

v道路交通网线密集,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战后重建一开始,城乡就较为平衡

v二战中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遭重创

v农村设施和村庄却幸免于难

♦但战后农业生产方面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v欧共体成立之初并没有包括农业部门

v粮食自给率只有80%左右

v1962年开始实行统一的农业市场政策

v农业问题成为欧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欧盟的农业政策目标

♦之一:

促进生产发展

♦之二:

稳定市场价格

♦之三:

提高农民收入

♦之四:

保护生态环境

(三)主要措施与做法

♦市场支持政策

♦政府公益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扶持

♦直接补贴政策

♦2002年欧盟财政支农资金: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出为840亿欧元,1500万农业人口,人均5600欧元

1.市场支持政策√

♦核心是干预收购政策,但设计周密、执行严格

v制定各种主要农产品的统一保护价格

v每年确定一次,涉及几乎所有主要产品

v政府付费委托储藏,没有国有仓储设施

v保护收购总量无上限,有下限

✓90年代中期是每次至少180万吨

市场支持政策

♦要点在于:

一旦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水平,政府出资按保护价格买断产品,并退出国内市场流通

♦保障点在于:

每一次保护收购,政府都要派专门的人员进行核实

♦2001/02年度此项支出为393亿欧元(黄箱):

v牛肉最多为97亿欧元

v食糖为57亿欧元

v黄油为44亿欧元

2.政府公益服务措施√

♦高度重视政府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包括:

v农业研究(各国都有强大的政府农业科研机构,研究设施条件先进,经费充足)

✓大学里的研究所

✓独立的农业科研院所

v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培训服务

v动植物疫病防治

v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v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政府公益服务措施

♦经费充足,服务具体

♦2001/02年度经费:

v农业科研经费:

70亿欧元

v推广咨询和培训服务支出:

3.8亿欧元

v动植物疫病防治的支出:

17亿欧元

v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支出:

2亿欧元

v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

13亿欧元;等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

♦提供购买补贴或贷款优惠进行扶持,包括:

v农业生产机具的购买

v农场设施建筑如谷物仓库建设

v农田整治、农场道路

v水利设施建设等

v部分国家:

农产品加工和营销设施的购置

♦累积效应,长期受益

♦支出数额庞大:

2001/02年支出65亿欧元;还有24亿欧元的落后地区援助,大部分用于扶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4.直接补贴政策

♦90年代以后,政策目标变化,开始限制面积、限制牲畜头数,降低保护价格。

同时给予农民直接补贴。

黄箱蓝箱

♦2001/02年欧盟支出为237亿欧元。

♦为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补贴(属于绿箱);2001/02年支出55亿欧元

♦此外,自然灾害救济4亿欧元,农民提前退休补贴8亿欧元等

(四)效果与评价

♦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v生产总量

v农产品贸易

v土地单产

v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幅度提高

♦80年代末期后限产,但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生产率水平仍继续提高

欧盟谷物生产(万吨)

欧盟肉类生产(万吨)

欧盟谷物贸易(万吨)

单产水平

♦欧盟农产品的单产水平高,发展较快

v小麦每公顷单产1961年为1960公斤,1984年增加到5098公斤

v大麦、油菜、甜菜等单产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2003年小麦每公顷的单产水平:

荷兰为8700公斤,比利时为8600公斤,爱尔兰为8300公斤,英国为7800公斤等;比我国高一倍左右

♦每头奶牛每年产奶数量,瑞典、丹麦、荷兰等均在7500公斤以上

劳动生产率

♦按农业人口平均生产谷物

v1961年1400公斤

v1984年6613公斤

v2003年13040公斤

♦按农业人口平均生产肉类

v1961年245公斤

v1984年1003公斤

v2003年2471公斤

♦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利于增加农业收入

(五)欧盟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

♦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增加生产的主观积极性;这种政策当年有效

♦通过科研创新推广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增强农民提高生产水平的客观可能性;有累积效应和长期持续性

♦农业政策的成功可促进农村区域的健康发展

v可有更多土地资源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v多功能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v农村区域生活环境质量提高

v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

二、日本: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的经验

(一)背景

♦小农经济国家

v秉承“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明治维新以后

v“农本思想”被继承下来

♦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外汇、原料(地租转化为工商业资本)

v但弱质性及其城乡矛盾不断加剧

一战后两件大事凸显矛盾

♦1918年“米骚动”

v米价暴涨

v引起袭击米店、富商、警察的暴力事件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的农业危机

v米骚动后

✓发展生产

✓从殖民地台湾省、朝鲜进口大米

✓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

v1931年农民收入仅仅相当于市民的32%

✓社会动荡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

♦1932年后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v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广农业技术

v到1942年农民收入提高到市民的70%左右

♦二战后的努力

v发展农业,解决粮食供给严重不足

v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

♦但战后随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又一度拉大

v1959年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市民的60%

(二)《农业基本法》规定的支农措施

♦1961年仿照法、德经验

v制定《农业基本法》

♦农业基本法的两个目标

v“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

v培养“自立经营农户”

即农户不需要政府大规模补贴,也能达到或超过市民的收入水平

主要措施

♦实行补助金农政

v财政金融支持,解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v日本农村的长期事业金融,不论战前战后都是由公共金融机构承担的!

♦农协+农户的基本经营体制

v推广技术、对抗市场风险、排除中间商盘剥

v保护农民利益

♦农户兼业化

v非农产业收入

v由补充不足到反客为主

1.补助金农政√

一是无偿的财政性投入

v资金无法回收的项目投入靠财政

✓如农村的道路等公共设施

✓在日本,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由政府投入资金

Ø国家、县、市三级投入

Ø侧重点不同,比例不同

补助金农政

二是有偿的政策性金融

v指由政府出资组建的金融机构,向政府希望发展但难以筹集到商业性金融资金的产业部门提供贷款

✓如农户的生产经营设施

v与商业性金融的不同之处

✓融资期限较长,20年甚至30年以上

✓利息低,并可由财政贴息

2.农协+农户的基本经营体制

♦农户经营规模很小

v1955年,经营规模0.5~2公顷的农户占有的耕地面积为全国耕地面积的74%

♦小规模的问题

v分散的小农户如何对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v政府如何有效分配和管理投放到农村的资金

♦解决方法

v把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基本功能是“发展中间商业,排除中间商人”,即排除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等各环节对农民的盘剥

日本农协的特点(与欧美比较)√

♦综合性特征

v经营范围涵盖广泛,包括信用、保险、购销、技术指导、土地利用乃至旅游等等。

而欧美的农业合作社以专业性为主,如奶牛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与行政层级大体对应

v而欧美的合作社与行政区域没有对应关系

♦建立中政府起着实际主导作用

v表面看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其实是政府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

而欧美合作社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

♦与政府保持着既合作又对抗的双重关系

v补助金农政基本是通过农协落实的;也为农民争取各种权益。

而欧美合作社与政府很少有特殊关联

3.农户兼业化

♦因规模小,单靠农业,即使有补助金农政也无法让农民与市民收入均等

v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把农户导向兼业经营

♦两类兼业农户

v一兼农户:

以农业收入为主的

v二兼农户:

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的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展,二兼农户在全部农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三)实施效果

♦人均GDP:

1959年300$,1972年2500$

v这一阶段与我国现在大体相当

♦农业劳动力利用和报酬水平对收入起决定性作用

v补助金农政保证农民在劳动报酬上同城市平等地位

v农协体制保护农户在产前、前中、前后各环节利益

v兼业化经营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日本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方面相当成功,与此同时实现了农业与农村的全面现代化

v1961年农业基本法颁布后,农民收入每年以15%以上幅度递增

v到1972年,农民收入水平就略微超过了市民

v这种基本态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四)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自立经营农户”的目标没有很好实现

v这样,为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就不得不加大农业补助金支出力度

v小规模耕地所有者不愿放弃土地的经营,其他农户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十分困难

♦二是农业以二兼农户为主

v直接导致农业一线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

v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现象并不少见

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比例

弃耕地面积变动情况(千公顷)

三、韩国:

推行新村运动的经验

(一)政策背景

♦1910-1945年:

日本殖民地

v二战后,南北分治

♦1947-1955年:

农村土地改革

v对地主的土地采取低价赎买办法,然后均分给农民,“耕者有其田”

v农民在获得土地的前15年交20%的实物税

v特殊规定:

禁止租种土地;每个农户所拥有的农地不得超过3公顷

♦1953-1961年:

战后恢复期

v传统农业,农民贫穷,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政策背景

♦1961年新政府执政

♦从1962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v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使韩国经济有了起色

♦韩国人均GDP

v1953年人均GDP为57美元

v1962年仅提高到87美元

v1971年为286美元

v1980年增加到1598美元

v2003年达到了12700美元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乡差距出现并逐步扩大

发展背景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曾试图用财政资金解决农民债务和农业生产资金,但效果不好

♦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居住简陋、务农收入低

v1970年:

约5万个自然村中只60%的村勉强能通汽车

v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80%村庄不通电

v粮食和供应加工业的农产品原料不足,政府收购农民大米的价格只有市场价格的75%

v1969年:

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

♦1970年4月正式开始推动新村运动

v整个70年代是主要建设时期

(二)政策目标

♦定义:

√通过参加建设村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宗旨:

“勤勉、自助、合作”

♦目标:

提高农民的生活伦理水平和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实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政府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v地方官员要有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奉献精神

v激发和培养农民的自助精神

(三)实施办法

♦政府为主导、农民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展开

♦政府作用:

支持、协调、服务、培训和指导

♦在重点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至1979年期间,韩国国会领导人和内阁成员都参加有关此项工作的会议,会议由总统主持

♦在操作上,以村为单位,逐村参与进来

v当时韩国有1450个乡镇,3.3万个村(约5万个自然村);到1974年,所有村庄的全体农民都参加到新村建设中来

主要做法

♦1.以村为单位筛选实施项目

♦2.政府给予建材扶持

♦3.激励农民自助合作精神

♦4.发挥基层组织与村庄领导人的作用

♦5.始终重视培训工作

筛选项目:

地方政府汇总的项目优先顺序

改善村庄居住环境项目图示

政府的直接扶持

♦实物:

水泥、钢筋

♦1970-1978年,平均每个村获得水泥84吨,钢筋2.6吨

♦折合价值每个村庄8年共2000美元

♦折算到每个农户为35美元

v水泥:

钢筋大约为3.15:

1

♦水泥和钢筋都是提供给村里集中使用,而不是给农民个人

激励农民自助合作精神

♦政府按参与程度将村子划分为三等

v自立村子(高级别):

参与程度非常高

v自助村子(中等级别):

参与程度中等

v基础村子(低级别):

参与程度非常低

♦对自立村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v村纪念碑

v2000美元奖励

♦鼓励自立村帮助基础村推进新村建设

新村项目中参与程度划分的村子级别

每户村民为新村项目贡献的劳动力天数

发挥基层政府与组织的职能

♦韩国的最基层政府是“面”(乡镇)

♦每个面包含约20个村庄

♦每个面的政府人员约20人左右

♦每个面政府人员负责一、两个村庄的水泥、钢筋发放工作

♦新村运动要求每村选出一个领导人,不计报酬,领导组织本村的项目建设

重视培训工作

♦对培训者的培训

♦对村庄领导人的培训(培训重点)

v成功农民的案例宣讲

v小组讨论

v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讲座

v作物生产技术

v小桥建造、村舍翻修等工程的基本技能

♦对官员和社会精英的培训(与村庄领导人同班)

v教授、宗教领袖、记者作家、医生

v部长、副部长、高级官员

v艺术家、工商界领导人、总统卫队……

官员和社会精英的培训人数

(四)实施效果:

1971-1978年

♦平均每个村庄建设和改善的道路为2600米,总长为8.5万公里

♦全国农村共建设小桥7万座

♦改善河岸7800公里

♦村庄里的茅草屋顶消失,全国所有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铁片顶的房屋

♦普遍用上了电力水泵抽取地下井水

♦农户燃料:

煤球替代了柴火

♦电气化水平:

1970年20%,1977年98%

同时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v高产品种水稻使单产在1970-1977年增加50%;1977年不再进口大米

v畜产品生产快速增长;饲料进口大幅增加

♦农民收入提高

v农民收入从1970年137美元增到1978年649美元

v1974-1977年间农民收入曾超过工人收入水平

v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居民的95.5%

(五)建设经验√

♦抓住时机,适时推进

v及时地遏制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

v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很低

v农民自己出地出劳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v始终围绕农民实际需求和意愿实施建设项目

v三力合一:

农民个体的行为,农民的合作行为和政府的行为

v解决需要村民合作解决的居住环境

建设经验

♦政府引导,村民主体

v引导村民民主决策

v激发勤劳自立精神

♦推进现代化,促进收入增长

v这不是新村建设项目的内容,却是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成功的关键外部条件

v政府在新村建设上投入不多,却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同期农民收入有了快速增长

四、巴西:

城乡发展失衡的教训

(一)发展概况

♦1.发展中大国、自然资源丰富

♦国土面积与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

♦2004年人均GDP为3400美元

♦土地资源丰富

v世界大部分国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耕地面积或者减少或者变化很小

v巴西的耕地面积却大幅度增加,从1961年的2212万公顷增加到2003年的5900万公顷

♦水资源更为丰富

v仅亚马逊河流域淡水资源就占世界淡水资源总量25%

2.农业发达

♦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生产和贸易发展较快

♦2003年同1961年相比:

谷物生产增长了3.5倍,大豆增长190倍,甘蔗生产增加了5.7倍

♦目前甘蔗生产超过4000万吨,柑橘1800万吨,咖啡豆250万吨,均遥居世界首位

♦大豆生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

♦玉米生产3500万吨,位于世界第三

3.农产品贸易数额大

♦巴西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v2004年农产品出口额为270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居世界第三

v如果按农产品净出口额计算

✓巴西以2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荷兰191亿美元居第二

v就具体产品看

✓巴西的食糖、咖啡豆和鸡肉出口居世界第一

✓大豆、豆粕和牛肉出口居世界第二

(二)问题:

贫富差异大

♦巴西的农业发展是成功的,但就农村及更广阔的城乡关系和现代化道路看,不能算是成功的

♦最突出的是二元结构十分典型,贫富差距极大

v目前占全国人口10%的最穷者占国民收入的1%,而10%的最富者占国民收入的46.7%

v基尼系数高达0.59

✓亚洲国家在0.35-0.39之间

✓美国、英国和意大利均为0.34

问题:

贫富差异大

问题:

贫民窟问题极为突出

♦巴西贫民窟数量多,并且呈增加趋势,2000年有3905个贫民窟

♦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

1548个

♦国际化旅游大都市里约热内卢城市人口550万,其中150多万生活在贫民窟

v4万人以上的贫民窟就有20多个

v一个最大的贫民窟有15万多人,是拉美国家最大的贫民窟

贫民窟产生的过程及实质

♦贫民窟产生的过程

v政策不力:

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v政府对自发的移民潮未加调控,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又有美好的“心理预期”

v农村大量人口因失地或破产等原因,涌向城市

v而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等方面,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吸纳能力

v使得无业贫民群居而形成了贫民窟

♦实质:

城市贫民窟无非是农村贫民向城市的平移

根源与成因√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地农民

v2003年土地占有面积低于10公顷的农户占全部农户31.6%,仅占全部土地1.8%

v而面积超过2000公顷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0.8%,占全部土地比例高达31.6%

v目前约有1000-2000多万无地农村人口

2003年巴西土地占有结构

♦不同农户占地面积占农户总数%

♦不同农户占地面积占土地面积%

根源与成因

♦工业化模式偏差及政策误导

v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v过度城市化,现为81%以上,超过就业能力

✓欧洲城市化程度从40%提高到60%经历了50年,拉美实现相同水平跨越仅用了25年

✓1950-1980年间,圣保罗市由250万增到1350万,里约热内卢市由290万增到1070万

✓城市规模如此迅速扩张,造成市政基础设施不足,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短缺,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等,加剧了贫民窟的恶性发展

根源与成因

♦税收制度不合理

v所得税相对于GDP的比重是较低的,主要是因为个人所得税很低(不到1%)

v国家财政调控能力弱

♦政局的动荡不安及外债问题

v军人和文人交替执政的混乱

v2002年,巴西外债高达26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三)教训与警示√

♦政府在收入分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v“拉美陷阱”很大程度上缘于政府调节功能差

v东亚能在经济发展中保持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关键是政府有很强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注意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存在大量贫民窟的畸形城市化

v如果城市化进程超过了工业化发展速度,就可能出现严重社会问题

教训与警示

♦要妥善处理农村土地关系

v土地的私有制会有助于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v但如果土地集中兼并的速度过快,就会产生大量的无地农民,就会形成贫民和贫民窟

♦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阶段时,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v如果不能够抓住机遇,就会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积重难返

五、结语:

国外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启示√

♦1.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2.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是支农政策

♦3.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投入

♦5.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作保障

♦6.农业与农村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