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795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课件.docx

《人文地理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课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课件.docx

人文地理课件

第一章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

就是研究地表物质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地表物质和区域空间。

无机的要素

☐岩石圈构成要素:

岩石、地形

☐水圈构成要素:

海洋、河流、湖泊等

☐大气圈构成要素:

气候(日射、气温、降水、风、气压)

有机的要素

☐生物圈构成要素野生生物群落

人工生物群落

☐社会(文化)圈构成要素

⏹人类创造的物质(产业设施、聚落)

⏹人类集团(人种、民族、国家)

非物质要素

☐空间的诸性质:

大小、形状、位置等

☐时间的诸性质:

变迁、进化等

3、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明

☐A、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地表,不是任意抽象的空间。

☐B、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地表空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具有空间观点,要从区域入手,从局部到整体

☐C、由于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生态的观点。

☐D、研究地理学还要有时间的观点。

注意研究地表物质的流动与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景观形态的变化。

二、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1、普通划分法:

二分法: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2、军事地理、行为地理、历史地理

☐3、理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应用地理学计量地理

遥感地理等

区域地理学国别地理

世界地理

☐4、基础科学:

地球表层学、自然地理学原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技术科学:

数量地理、遥感地理、地理制图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城市学

工程技术: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综合考察、气象预报、灾害预报地区战略发展策划等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

⏹1、1980年英国大百科全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规律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

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3、吴传钧院士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结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势。

⏹4、张文奎先生认为: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

⏹区域性

⏹综合性

⏹统一性

⏹预测性

⏹社会性

(一)区域性

⏹1、区域角度:

微观-----规划理论

中观-----区位理论

宏观-----地缘理论

⏹2、区域

⏹a.域面:

指整个区域的幅员范围。

⏹b.结节点:

是指由于地表物质分布的不均衡性所产生的聚集区域,是区域内部具有个性的地方。

⏹c.网络:

是使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联系网、联系方式、联系通道。

⏹3、区域革命

⏹a.等质区域:

在某种区域内部从某种观点看有一定等质的区域。

⏹b.结节区域:

就是内部不等质,在区域内部存在一个或数个结节点(核心),他们的辐射流连接着辐射区,结节区就是由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核心与其辐射区组成的。

⏹c.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每个区域的个性鲜明。

(二)综合性

⏹1、研究对象的综合性

⏹2、涉及学科的综合性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三)统一性

⏹1、统一性:

就是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与结合,否定那种割裂地理学的做法,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自然地理学基础才能透彻的分析人文地理事象的科学分布规律。

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

⏹2、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争论

⏹赫特纳-----一元论

⏹佩舍尔-----二元论

(四)预测性

⏹现代人文地理学与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区别就在于预测性

⏹现代科学研究普遍分为三个阶段:

记述阶段——分类阶段——说明阶段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统方法

一、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v资料来源实地调查

v报刊、杂志、电讯

v网络

v使用资料时,要经过分析和加工

二、利用和编制地图

v1、利用

vA、新旧地图的对照

vB、进行不同要素地图的对照

v2、编制

vA、编制和利用多种要素和动态的地图

vB、编制和利用有活动变量的图表

vC、编制和利用对比性强的地图

三、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

意义:

1、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扩大视野。

3、增强学习兴趣。

4、培养认识伟大祖国、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5、锻炼实践能力。

6、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第二节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一、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1、计量方法:

应用计算机,对研究的客体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

⏹A、1933年,克里斯泰勒首先在中心地理论研究中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即计量方法。

⏹B、计量地理学创始人挪威的加里逊,开设第一个应用数理统计的研究班。

并与贝里发表了数篇利用数理统计法研究的文章。

⏹C、1963年,鲍顿提出了“计量革命”

3、计量地理学的意义

⏹A、计量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精确的计量方法。

⏹B、数理统计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收集和处理统计资料,而且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逻辑结论,以数学指示表达成果概念。

⏹C、计量方法必须与传统的定性综合论述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发展对人文地理学的意义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b、给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质资料。

c、由于遥感方法视野广阔,精确度高,就减少了其他方法观测地球时造成的误差

d、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同一地域的比较资料,给人文地理学进行动态研究创造条件。

e、利用遥感方法绘制地图和进行其它地理研究,效率高、速度快、节省经费

2、遥感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应用的领域

A、海洋地理学B、自然环境与资源的调查C、土地利用D、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监测

E、人文地理的各部门研究F、综合区域调查

第三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老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新三论:

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

一、基本概念

1、信息论:

主要解决对信息的认识问题,即如何描述度量信息问题。

2、控制论:

就是解决信息的利用问题,即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的问题。

3、系统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规律的科学即为系统论

二、系统论的观点

1、系统:

是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的离散元素的集合,也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我们把整体叫系统,各局部叫系统。

2、系统特性 a、整体性b、综合性c、动态性

三、反馈原理系统的输出变为输入就是反馈。

四、1、有序原理:

系统由较低级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结构称之为有序。

2、无序原理:

系统由较高级结构转变为较低级结构称之为无序

五、1整体原理:

系统是由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性质功能与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组成要素在独立状态下的性质功能运动规律。

即系统有整体属性。

2整体功能=各组成要素功能之和+由于各部分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功能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萌芽阶段

一)、代表人物及著作

早期:

1、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

2、古希腊地理学之父希罗多德《波斯战役记》

3、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概论》提出“地理”的名词

4、古罗马斯特拉波 《地理学》

中期:

公元5-15世纪

1、欧洲:

相对衰落

2、阿拉伯:

非常发达

后期:

15-19世纪下半叶 地理大发现

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

2、麦哲伦环球远航 1519年-1522

3、伽马到达印度   1498年

4、白令穿越白令海1728年

二)、主要特征

1、时间:

19世纪下半叶以前

2、形式:

人文地理还没独立,溶于自然科学、哲学、政治之中

3、实质: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是记述的人文地理学

4、意义:

为科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时间:

资本主义的出现――二战的爆发200年间

(二)背景:

资本主义瓜分海外市场、瓜分殖民地

(三)标志(科学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1、地理学三原则的提出:

因果原则 洪堡: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文物学家,研究地质。

综合原则

范围原则:

李希霍芬、拉采尔

2、有了科学的研究定义和研究对象

洪堡: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

李特尔:

地理学是科学的一个部门,他把地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研究它所有的特征、现象和关系,并说明这个统一的整体与人及人的创造者的关系。

3、有了独特的研究方法: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的基础研究方法。

(四)主要流派

1、环境学派:

德 拉采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 白兰士 人地相关论

2、区域学派:

德 赫特纳

3、景观学派:

德 施吕特尔 

4、区位论学派:

杜能

(五)实质形成独立的地理学,是科学解释阶段。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新地理学:

现代化的新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比较,有焕然一新之处。

其核心就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地理客体进行理论论证、检验分析和科学预测。

主要标志就是不作单纯的记述或对比区域地理,不作某些地理要素的罗列。

而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地理客体进行综合论述,从中找出它的规律和原理,对地理客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对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新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科学方法论:

程序能够公开;定义精确;搜集材料的方法客观;发现的事实可以再现;利用接近法;目的是为了理解、说明、预测

2)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利用

3)计量革命和数学方法

4)行为革命

5)重视环境研究

6)科学预测

第二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记述阶段

一)地志:

1、公元前1-3世纪的《山海经》

2、《禹贡》:

划分九州;记述当时山川的方位与脉络;物产的分布;土壤的性质及其贡赋;方位的记位法。

3、《货殖列传》

4、汉代设立《地理志》

二)游记

1、张骞:

出使西域 汉

2、法显:

《佛国记》 东晋

3、唐玄:

《大唐西域记》 唐

4、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三)专著

1、郦道远:

《水经注》 120卷

2、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

二、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学习阶段

1、西方学者来华讲学

2、中国学者引进外国文化

3、留学归国

三、现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不平衡的发展阶段

2、停滞和缓慢发展的阶段

3、复兴和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现实世界的人地关系论

1、人地关系论:

人们对人地关系各种观点、思想的组成。

即人地关系认识论

2、几点说明

A、从近现代的人地关系发展看,人地关系论是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研究的中心课题。

B、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属于自然关系的范畴。

但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又有别于一般的人地关系。

C、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看,是探讨人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D、作为人地关系存在的先决条件:

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

三、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

1、人类生产活动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1)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他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

2)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

3)自然环境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

4)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5)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而且以负影响为主,集中表现在导致自然资源数量减少和自然环境质量下降两大面。

2、人类生活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1)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2)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3)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意义

1、人地关系是一种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2、人类的一切活动(人地关系中的活动)都和人文地理学有关,是不可避免。

3、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透彻性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可以指导人类行为。

4、学习人地关系论是达到地理学统一的一个桥梁。

第二节人地关系的各种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的形成

1、中国:

《周易》仰以观於天文,伏以察於地理

《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质,民生期间异俗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齐民要术》顺天地,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国外

古希腊希波革拉底《论空气、水和地方》

二、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一)因果观的人地观

1、地理环境决定论

1)核心思想: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2)代表人物:

蒙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

3)评价

A、肯定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先进性;

B、反对神权、反对封建,具有进步性;

C、混淆自然与人类的演化规律,有一定的盲目性;

D、片面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E、否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唯物的、因果观的(必然观的)人地观;

F、认为环境决定人类命运、社会的发展等,是错误的。

2、人地相关论(可能论possibilism、或然论)

1)核心思想:

人和地(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世界并无必然,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可能论),他们是否能为人类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因而,两者之间,人是积极因素。

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或者地对人有影响,或者人对地有影响(或然论)。

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但人是积极的因素。

(人可以战胜自然)

2)代表人物:

白兰士白吕纳

3)评价:

A、研究的重心由自然转向了人类社会;

B、对人地关系用心理因素来解释;

C、把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同生物变化等同起来;

D、基本上较客观的反映了人地关系,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E、过于强调人类的心理因素

3、适应论、协调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①适应论(adjustment):

1924年美国巴罗斯

②协调论:

30年代英国罗士培

③和谐论:

60年代,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为主要目的。

④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人地关系的实质

1、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2、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

3、人地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

第五章区位论

第一节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一、区位论的基本概念

•1、区位

–表示某事物在一定空间的位置

–为放置某物设置的特定空间地区

–表示人类对某物占据的位置的设计

•2、区位与区位主体:

占有位置,或者确定了区位的事物为区位主体;区位主体占据的场所为区位。

•3、区位论(location):

研究人类活动区位的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WhereWhyforWhomhoWWhen

二、区位研究涉及的因素

•1、区位的建立和选择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他多方面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位的建立与选择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有关。

•3、区位的建立和选择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有关。

•4、现代区位论研究导入计量的数理统计方法。

•5、现代区位论研究借助行为与知觉科学发展的成果。

三、区位论的分类

•1、广义与狭义区位论

•2、微观与宏观区位论

•3、静态与动态区位论

•4、按生产部门分类

•5、按研究领域分类

四、研究区位论的意义

•错误区位选择的恶果

–损失大

–时间长

–布局不合理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

第二节区位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区位论为什么产生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

•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的生产,使工业生产朝集中和规模扩大的方向发展,并促进工业布局集中化。

•2、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生产的集中化使经济上和技术上的社会分工加深,造成生产和销售在空间上产生分离。

•3、通过竞争和垄断,攥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更本特点。

因此,促使了区位理论研究的发展。

•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企业选择最优区位成为可能。

二、早期区位论思想的产生

•1、时间:

18世纪

•2、代表人物:

–法国康提伦1775年

《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

–英国斯秋阿特1767年《政治经济因素》

–英国亚当斯密斯

–德国比什

二、早期区位论思想的产生

•3、意义

–提出区位论要解决的问题

–不是以专著来论述,而是讨论其他问题附带提出

–没有看出区位论的深远意义

三、静态区位论的研究

•1、时间:

19世纪——20世纪40年代

•2、代表人物:

–杜能1826年《孤立国》

–韦伯1909年1914年

《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三、静态区位论的研究

•3、意义:

–区位论与政治相结合,注意研究地区规划

–理论方向往动态方向发展

–重视市场构造理论的研究

四、动态区位论的研究

•1、时间:

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2、代表人物:

–辽什市场与消费区位理论

–胡弗运输区位理论

–克鲁梅行为区位理论

•3、意义:

–区位论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理论的组成部分,政府直接领导区位论的研究

–现阶段的工业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多企业集中的工业地域的综合设计,而不是考虑一个企业

–讨论的问题日益广泛,吸收了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

–现代区位论与知觉、行为科学相结合,使区位论更好的参与实践活动

–现代区位论是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武装起来的

–区位论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

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区位论的主要理论

一、农业发展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

●1、农业生产的含义:

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

¡狭义:

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

¡广义:

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五个部门。

2、农业生产的特点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周期性

¡强烈的地域性

(二)农业的起源

¡1、人口压力说

¡2、宴享说

(三)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始农业需要不断流动,农业活动需要定居

¡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

¡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四)农业发展的类型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对土地进行轮作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2、传统农业:

生计农业(subsistenceagriculture)

a、传统农业特征

¡①进行生产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②产品主要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所消费,其他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交换

¡③基本上靠体力,同时也用一些畜力与简单的器械

¡④多是依靠经验的积累,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稳定,变化不大

¡⑤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⑥农业生产者多住在农村

b、类型:

¡①旱作农业(dryfarming)—小麦、鸡、靠自然降水

¡②水稻农业(paddyfarming)—喜高温潮湿、土地平整

¡③地中海农业(Mediterraneanseafarming)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

¡山羊、绵羊、猪、果品、花卉、旅游

¡④游牧业(nomadismfarming):

羊、牛、马、骆驼

3、现代农业—商业农业(commercefarming)

¡a、特征:

113

¡b、类型:

¡①种植园农业(plantation):

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

¡②谷物农业(corn):

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

¡③牲畜育肥农业:

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

¡养所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

¡④乳品业:

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

¡⑤市场园艺农业:

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⑥大牧场:

规模大、牧主雇佣牧工放牧、牲畜全部投放市场

(五)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1、自然条件:

①气候:

热量、太阳辐射、水分、空气②地形:

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③土壤:

2、技术条件

¡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由“自然式”向“实施式”发展

¡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由“单向型”向“综合型”发展

社会经济条件

¡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

¡工业及城市的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劳动力条件

¡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原有基础

(六)农业区位论

¡1、代表人物:

杜能

¡2、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3、假设条件:

¡①均质封闭的平原

¡②农民的技能、工具一样

¡③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公路从城市向四周直线放射

¡④交通工具是马车

4、理论内涵:

¡P=V-(E+T)

P=利润

V=市场价

E=成本

T=运费

5、杜能环:

同心圆由内向外

¡①自由农作圈:

高度集约化—蔬菜、牛奶、鲜花

¡②林木:

林业、木材

¡③六年轮作圈:

土豆—燕麦—苜蓿—黑麦—豌豆—黑麦

¡④七年谷草轮作圈:

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⑤三圃式农作圈:

1/3黑麦,1/3牧草,1/3休耕

¡⑥畜牧圈:

高度粗放,加工奶制品

二、工业发展与工业区位论

¡

(一)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1、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军事上是世界霸主

●②纺织业发达

●③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④建立君主立宪制、圈地运动

2、发展过程

¡①纺织工业:

1733年约翰。

凯发明飞梭;

1769年水利纺纱机、织布机;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

¡②钢铁工业:

1709年亚伯拉罕将煤转变为焦炭;

1760年约翰。

斯米顿泵;

1784年亨利。

科特反射炉

2、发展过程

¡③采煤工业:

主要的能源

¡④运输工业:

水路—运河;

公路—1750年硬质路面;

铁路—1821年第一条铁路;

海洋铁路—1833年

¡⑤机械工业:

¡⑥化学工业:

¡⑦食品工业:

1839年,罐头食品

(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资源条件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三)工业类型与工业分布

¡1、伐木业

¡2、捕捞业

¡3、采矿业

¡4、制造业

¡5、第三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