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758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docx

六年级文言文上册

六(上)古文阅读复习资料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二、注释:

期:

约会,约定时间至:

到舍:

放弃

去:

离开乃:

才至:

不:

通“否”委:

放弃,抛弃引:

顾:

回头看

三、原、译文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

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客人问他:

“你的父亲在不在家?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

“父亲等待您好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便生气地说:

“真不是人啊!

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离开了。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想拉住他。

元方走进家门时头也不回。

四、阅读理解:

 

1、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陈元方自尊自强、聪颖机智的形象。

2、文中友人所犯的错误是无信、无礼。

五、本文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第9课《两小儿辩日》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作品为《论语》。

二、注音:

斗:

dòu盂:

yú沧:

cāng孰:

shú知:

zhì

三、注释:

辩斗:

争辩故:

原因以:

认为去:

距离

日中:

正午及:

到汤:

热水决:

决断,判定

孰:

谁汝:

你知:

通“智”,智慧

三、原、译文对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去问其中的原因。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却像个圆盘,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第二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还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无法决断了。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四、本文启示:

①学习两小儿大胆质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

②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领悟“学无止境”的真谛。

 

第28课《为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该书作者是清朝文学家彭端淑。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注音:

蜀之鄙(shǔ)(bǐ)贫者语于富者曰(yù)恃(shì)钵(bō )

三、注释:

为学(求学,做学问)鄙(边远的地方)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对)吾欲之南海,何如(想要)(往,到)(如何,怎么样)

子何恃而往?

(什么)(凭借,倚仗)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够)

买舟而下(雇船)(顺流而下)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还(回来)

以告富者(把)西蜀之去南海(距离)至(到)顾(还,反而)

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语气)吾一瓶一足矣(表示肯定语气)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四、原、译文对照: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去做,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

“你凭借什么去呢?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

“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者曰: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

“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往下游去南海,还是没能去成。

你凭借什么去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类比,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文中富和尚的两次“子何恃而往”,第一次表露的是怀疑的语气;第二次表露的是嘲讽的语气。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蜀鄙之僧,现在用来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4、写出下列问句的句式:

天下事有难易乎?

(设问)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疑问)

吾欲之南海,何如?

(疑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问)

 

29、《孙权劝学》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该书作者是北宋朝史学家司马光。

二、注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三、词语解释: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卿今当涂掌事(现在)(当权)(掌管政事)

辞(推托)治经(研究经书)但当涉猎(只,仅)(泛览)

孰若(哪个像)益(好处)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等到)论议(谈论,商议)非复(不再是)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为什么)遂(于是,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原、译文对照: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加以推辞。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像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起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

“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要发愤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3、孙权劝学的理由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4、明确下列语气词的作用: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六年级第一册古诗文 解析版

学而思语文组整理

第一单元有家真好

每周一诗

(1)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作品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

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

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

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

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2)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词赏析】 

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

写了没有?

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 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

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

‚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

‚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第二单元 同龄人的故事 

每周一诗 

(3)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译文】    

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

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

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

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

呵!

好清新的乡村空气!

好迷人的乡村美景!

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

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

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

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

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瞧,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几许晶莹。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

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

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

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

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

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

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捕蝶图。

 

(4)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火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淹没在清凉、泛着波光的池塘。

放牛孩子横坐在牛背,悠闲自在地用短笛吹奏着乐曲。

 

【赏析】 

1、写景的艺术特色: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臵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第八课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陈太丘真不是君子!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进了门也不回头看。

 

【字词解释】 

元方:

即陈元方,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

过了正午。

 至:

到    

舍去:

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

(友人)才到。

乃:

才。

    戏:

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

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

回头看。

信:

诚信,讲信用。

    时年:

这年(那时)。

    非:

不是。

    

相委而去:

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

感到惭愧。

    礼:

礼貌。

    过:

过了。

    

已去:

已经 离开。

    

哉:

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

说    则:

就是    

引:

拉,这里表示友好的动作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

离开 今意:

到、往    

2.委 古意:

丢下、舍弃 今意:

委屈、委托    3.顾 古意:

回头看 今意:

照顾    【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

‛ 

【词类活用】 

1、 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

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

‚诚信是天下的关键。

‛孔子也说:

‚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zhe),如何能走呢?

‛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第九课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正午时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升起时让人感觉清凉而带有寒意,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