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722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docx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全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1.你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吗?

答:

科学家们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

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2.什么是地震?

答: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3.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

地震是地球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地球物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

地球运动时,在地球内部产生一种作用于岩石的巨大力量,使岩石变形,岩石产生反抗形变的力,这种力,我们称为地应力,由于地应力的不断积累和加强,在岩石一些比较脆弱的地方,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会突然发生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这种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引起的,所以亦叫构造地震,我国发生的地震几乎都属于这一类。

另外,还有由于火山爆发、岩浆活动攻击地层和火山口气体爆炸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因石灰岩溶洞塌陷、矿井塌陷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等。

4.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答:

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

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5.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

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6.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7.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

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8.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答: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9.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10.什么是震级?

答:

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

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1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小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2、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划分为哪五类?

(1)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水库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

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13.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

烈度与震级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4.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答: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15.什么是烈度分布图?

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答: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

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

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

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16.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答: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

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

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17.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18.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答: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19、地震发生时出现的现象?

大地震发生时,除对地面的房屋、堤坝、铁路、桥梁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外,地面还会出现裂缝、喷沙冒水、鼓包、滑坡、山崩等现象。

发生在海洋中的大地震还会引起海啸。

20.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答: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21.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22、我国地震活动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最大。

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

23、我国的地震灾害如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

1900年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1%,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就我国国内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言,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林业灾害等各大灾种中,据建国以来近50年的资料统计,各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气象灾害为57%,居灾害之首。

但就各种自然灾害的人口死亡的统计来看,地震灾害占51%,为群害之首。

因此,地震和地震灾害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24、甘肃省地震地震形势概况是怎样的?

甘肃是我国多地震的省区之一,著名的南北地震带穿省而过,河西走廊-祁连山地震带横贯全省。

从公元前193年第一个历史记载的陇西郡(今临洮附近)地震以来,两千多年中省内共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147次。

全省地震活动水平自明朝(1368年)至今列全国第八位,因地震死亡人数高达45万人之多。

从地震的分布情况来看,我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南北地震带和西部的河西走廊-祁连山地震带、阿尔金山地震带上。

25、甘肃省地震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我省地震活动具有“强、广、浅、长”等特点。

强指强度大,全国19次8级大震中,我省就占了3次;广指分布范围广,全省有50个县市发生过四级以上地震;浅指震源浅,全省发生的地震均为浅源地震;长指复发周期长,大多数地震带强震的重复周期大于百年甚至更长。

26、玉门境内有哪两个地震断裂带?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几次较大地震?

答:

玉门市处于阿尔金山断裂带和祁连山断裂带的交汇地带,从花海过宽滩山越赤金,向西到甘新交界处的安南坝形成了阿尔金山断裂带东北段;从昌马向东经祁连、鄂博到古浪形成了北祁连断裂带,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潜在地震危险性突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1932年昌马7.6级地震和2002年12月14日玉门青西5.9级地震。

27.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答: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28.什么是地震序列?

答: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三类。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余震,甚至更大地震发生,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29、什么是主震、前震、余震?

答: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30、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答: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31、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答: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

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32.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答:

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加之城内民居多为木质构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竟燃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

33.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答:

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现大规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严重水患。

34.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答: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

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

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35.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

答: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

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但我国台湾沿海,尤其是台湾东部沿海,地震海啸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啸,应给予高度关注

3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

答:

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

37.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38、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39、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划分为哪几类?

答: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划分为: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0.地震能预报吗?

答: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41、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如何?

答: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42.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答: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43.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

就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产生或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至迅速蔓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

44、产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有哪些?

答: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

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个别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个别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45、地震谣传有哪些特征?

答:

(1)谣传来路不正。

凡是地震谣传均来自小道消息或外县市,传播者都只用“听说”来敷衍听众;

(2)谣传耸人听闻。

传播的地震谣传都把震级说得特别大,发生地震的震级、地点、时间特别具体,时间精确到日、时、分或具体时辰,甚至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

(3)谣传具有所谓的权威性。

地震谣传的捏造者或传播者为了使人们相信谣传,一般都谎称某专家名人、某某国、某某电台、某某国地震专家发布的地震预报消息。

使得地震谣传具有特别的“权威性”,欺骗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4)谣传迷信离奇。

有些地震谣言的制造者,将地震谣传同封建迷信活动联姻,来欺骗愚昧无知的群众,使事情更加荒诞无稽,并造成人们难以想象的悲剧。

地震谣传对人们的生命,对社会的安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充分反映了地震谣传的欺骗性、虚伪性和荒诞性。

46.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

(1)凡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地震谣传具有欺骗性。

地震和暴雨、洪水、暴风雪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地震谣言的制造者所谓的上帝、真主降罪人类的荒诞之说;

(2)凡地震是某外国地震专家给我们测出来的传说具有欺诈性。

首先,鉴于地震预报的复杂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出不允许一个国家随意发布预报其他国家地震的国际规定,因此,外国地震专家不可能对我国某一省区做出地震预报。

其次,地震预报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是一个科学难题,外国地震专家尚无一例成功地预报过本国的地震,为我国预测出地震更是无稽之谈;

(3)凡是地震震级、发震地点、发震时间都非常具体的传说具有虚伪性。

目前,地震预报尚处在经验性的初级探索阶段,尤其是临震预报至今仍然是困扰科学家们的世界难题,地震“三要素”报得特别具体的地震是虚伪不可信的;

(4)凡说是某地震专家或某机构的地震预报具有虚假性。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仅属于政府,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当地震预报的消息传给你时,要记住最基本的一条:

地震消息,只听政府的。

47.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答:

①不相信。

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

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

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

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48.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49、地震前兆大体分为哪两类?

答: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50、地震宏观前兆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

如井水水位的升降、变浑、翻花、冒泡;动物行为反常;植物生长规律出现异常以及地声、地光等。

51、地震前植物有哪些异常表现?

答:

(1)不适时令的开花、结果

植物生长本来是遵循各自的生长规律按季节按时间年复一年的开花、结果、繁衍生息。

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就破坏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不能按季按节开花、结果。

有的提前开花,有的推迟开花,而且反常严重,植物不按照各自生长规律,提前或推迟开花的反常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或分析。

(2)重花、重果

按照植物生长规律,一年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

但是,在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