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1690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docx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学校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3、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与外部的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

4、教育目的(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三、

1.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

答:

错,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进行,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的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是错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2.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

答:

错,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俩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知识越多,思想道德水平越高。

四、

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

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

(4)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4、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家访是班主任主动到学生家里,就孩子的学习、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

有的班主任以时间紧、教务重;还有的班主任认为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家访大可不必挨家挨户一一到位,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这有违于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准则。

家访是班主任同家长交流情况,统一认识,以便共同教育好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了班主任家访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明确家访目的,每次家访时应注意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2、家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定要注意方法方式,不宜只向家长告状,要注意家访的实际效果。

  3、尊重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系。

胸怀开阔,不计较个别家长对老师的偏见,绝对不允许与家长吵架,有失教师的尊严,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和风范,感动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4、重视家长意见,对家长所提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反映学校领导;对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出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耐心地给予解释,使家长理解和谅解。

  5、每一次家访要提前一天发家访通知书,并做好家访记录。

五、

1.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

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一个学生的成才,绝非仅仅是那位教师的功劳,而是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共同劳动的结晶,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一致努力的结果。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都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老师首先要自律,用自己的行动展示高尚的道德,才能树立嵩高的威望,受到学生的尊敬。

二:

宽厚的文化修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求知欲更强,教师应使自己的专业更加精深,文化素养更加宽厚。

三:

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论、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的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

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2、教育的能力培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指的是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一直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有没有不足之处?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当然肯定班级上课制并不意味着它已完美无缺,其局限性是: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

(4)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7)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

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他们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所以班级上课制仍然可以改进,如增强班级上课制的弹性,加强班级中的小组与个别教学活动,改变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传统排列等飞,班级活动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教师里上课,还可以到特定的实验室、作业室里教学,到校外进行现场教学等。

六、

案例2:

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

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

请分析说明:

(1)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

(2)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

(3)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3分)

(2)人身权、名誉权、受教育权;(3分)

(3)

二、填空题

1.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_道德教育______。

2.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__历史性_____、阶级性和民族性、_继承性______与世界性等特点。

3.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__道德教育_____和_心理健康教育______等构成。

4.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_个体社会化_____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_____和__方法_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6.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_主导______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_主体______。

7.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_认识基础______。

8.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_____。

9.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__德育方法_____。

1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__说服教育法_____。

11.说服法包括运用_语言______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__事实_____进行说服的方式。

12.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_教育者______的示范和__学生中的好榜样_____。

13.陶冶主要包括_人格感化______、__环境陶冶_____和艺术陶冶等。

14.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_______、批评处分和_______方式。

15.中学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_______和_______能力。

16.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_______和_______等能力构成。

17.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____知___是基础,___行____是关键。

18.“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陶冶法_____。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榜样示范法_____。

20.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

21.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_______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2.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陶冶法______。

2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_______,是对品德发展的手段。

1.道德教育 2.历史性继承性 3.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4.个体社会化 5.德育内容方法 6.主导主体 7.认识基础8.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9.德育方法10.说服教育法11.语言事实12.教育者学生中的好榜样13.人格感化环境陶冶14.表扬奖励操行评定l5.抗拒腐蚀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16.自我激励自我调控17.知行18.陶冶法 19.榜样示范法20.两难问题21.实际活动22.陶冶法23.品德评价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简述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1)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过程;

(2)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3)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2)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己运动的过程;(3)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德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

7.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8.运用品德评价法有哪些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9.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10.简述德育过程的结构。

(1)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各种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道德发展的主体。

(4)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5)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中介和手段。

(6)德育过程不是几个要素的机械相加,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

11.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12.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论述题

1.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组成的。

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一发展的过程,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结合实际分析学校德育如何贯彻导向性原则。

(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3.评述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

(1)模式简介: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等创立。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

(4)简要的评论:

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 “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时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答: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①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②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③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知识不等于智力。

“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和死记硬背,造成“高分低能”、“书呆子”。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教学就是教育。

(×)

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谈业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与教育:

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展、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可以方便知识的理解加以巩固,但方法多种多样,不一定按照这种方法来教育。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

学习是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会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就是智力因素。

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人的意向活动也会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就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而非智力因素,则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目标、抱负、信念、性格、世界观等方面。

智力因素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非智力因素则是独立运行,并且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

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原则3教学过程4直观性原则

1、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而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或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原则:

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3、教学过程:

指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4、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

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包括技能和各种认识能力)

2、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

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

3、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5、什么是启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五、论述题

1、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答: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